就應用科學領域中,除了特殊的發展模式之外(如開源社群),有誰會真正將有商業價值的核心技術內容拿去發表成論文、公開自己公司團隊的know-how,把技術機密告訴人家,吃飽沒事幹地來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把記載自己公司核心know-how文章版權送給出版商,然後可能還要付錢給出版商才能出版/閱讀自己的論文?
在應用科學領域,特別是多數的系統應用設計領域,以個人長期接觸的嵌入式系統應用和IoT領域來說,根本就是不適合用論文來作為主要KPI,因為性質極度不合適。這個領域的研究是要有許多專業實務經驗作為基礎而去發展的,其中許多技術細節相當關鍵,但根本無法透過論文發表的方式去詳細地展示出來,所以造成了許多期刊論文對於這些至關重要的技術細節,大多是屬於輕描淡寫、草草帶過的狀況,甚至有許多內容根本完全就是不專業。
再講個更直白的,大多數負責審查的學者教授很可能本身也沒有動手開發這些技術的實務經驗和能力,如果是如此,那這些「審查者」等同根本沒有能力去判斷內容的真偽和價值,所以搞到最後,所謂的論文發表就只是在比論文內容的包裝、比這些論文「看起來」是否漂亮好看、是否有放些外表看似高深美麗,但其實嚴重缺乏考慮實際技術細節內容、很表面的數學式(其實未必實際)。而論文中的核心內容實際上到底做得如何,除了作者本身以外根本沒人知道。
基礎科學領域或某些適合以純理論展現研究成果的領域的狀況可能是相反,因為距離商業市場端還有很大距離,所以適合透過發表研究成果來證明成就,且其內容如果涵蓋諸多數理推導,則較容易將其核心研究成果攤在論文之中以便讓研究者去檢視。
論文發表模式應該還是源自於古代歐洲的基礎科學研究。但直到了現代,我們整個國家就是搞不清楚狀況,不分領域,整個學界制度都是按照對論文的全盤接受(迷信)而去瞎比論文數量/績效。那應用科學領域的教育和產業競爭力競爭力就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鳥事將會非常的多。說穿了只是將這種KPI拿來當成資源分配的遊戲規則罷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應用科學/工程領域的論文都是毫無價值,但只能說上述這種狀況實在很多就是了,而且這些KPI決定了國家每年龐大經費的分配。
我們真的民主先進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