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國高中時期的數學和理化學科考試分數不好,就代表一定不適合走理工嗎?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之前寫過兩篇文章

當軟硬體研發工程師,一定要數學和物理學科成績很好才適合嗎?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之小時候對數學考試沒興趣,其數學能力就一定會一直爛嗎? 書讀越高越高尚?

因為仍然看到很多人有一些刻板的觀念,所以延續說明

好像很多學生家長仍總是保持舊有觀念,似乎大多以為自己國高中時期的填鴨式數理學科考試分數不好,或者不擅長應對這些學科的「考試」,就認為自己未來不該/不適合走理工科系,或者不適合從事工程相關行業。

其實這是極大的錯誤認知,理工的範圍很廣,層面也很多,絕對不是上述舊有認知的那個樣子

否則以我個人來說,根本不可能走這行,如果按照上述錯誤的舊有刻板觀念,從我小時候對於學校數理學科的排斥程度來看,多數人一定認為我長大後不可能能在畢業後去什麼聯發科當軟韌體工程師,也不可能去輔導成大工程系所的研究生和教授關於工程方面的專業技術和經驗。

我上大學以前,最沒興趣的科目是數理;但上大學後,最有興趣的科目也是數理(我是 讀電機電子工程類的系所)。

因為大學之前覺得沒有賦予物理意義的純數學考試真的很無聊,而物理的科目一被考試制度給填滿就變得不像物理,所以根本不想去應付這些學科的考試,甚至有排斥及厭惡感。

直到高三在補習班聽到補習班電子學和基本電學老師教得很好,才知道數學的實際應用如此有趣,才知道到底為何要學數學,也因為有這些電學科目的啟發,加上上了大學後有了比國高中職時期還自由許多的學習空間,從大一時期就對於微積分和物理之中的電學和磁學深感興趣(其實就連自己都想像不到會有這一天),而當一個人對於一件事情真的有興趣時,自然就會去補足相關的基礎知識,而不是只能被強迫填鴨。

反倒是許多在小時候學科成績表現不錯的同學,到了大學後因為開始沒有人強迫自己,反而就不知道目標導致最後迷失了自己,這在名校或者非名校大學都有著太多的實例(每年每屆都有),這樣子的狀況並不是具備工程專案開發天賦的樣態。

至於從事工程師的行業,其實工程師有百百種,以我自己接觸過的軟硬體整合設計開發性質相關的領域來說,我個人認為最需要的是熱忱、耐心、邏輯和經驗,而不是你國高中甚至大學學科考幾分。

台灣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本來就是不適合多數人的,即便硬吃也不一定會有好的成果;即便排斥厭惡也絕對不代表沒有天份或不適合。

因為填鴨就真的是填鴨,不是什麼適合大多數人的學習方式,更不是什麼很宇宙無敵通用標準。

更何況,每個人在每個階段的狀況和發展本來就不同,而且時代也會變,現在是個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學習知識的管道並非只能在名校,但上述舊有的刻板觀念應該是幾十年前的(甚至更久),只能說很少人真正隨著時代去更新觀念,也很少人去思考就讀名校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麼。

所以我才會覺得,台灣某些產業界公司招募員工的方面總是喜歡看學歷文憑血統(看是否一路讀名校,甚至看到高中讀哪裡)的這個陋習其實是相當的愚蠢(至今仍如此)。

個人就曾經輔導高職和大學都是就讀食品科系的人(他在學時期的學科表現並不好,但其實都還是能逐漸啟發興趣並且輔導起來),後來成功跨領域轉職為韌體程式開發相關職務的工程師。

人有無限的可能,不需要老是把自己和別人侷限在一些奇怪的小框框內。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叫作「技術學院」不好嗎? 要叫作「大學」才是好嗎?

 幾年前看到交大曹教授的這篇文章[1],印象深刻。尤其是下列的部份:

『有一次和一群產業的朋友用餐,聊到了台灣代工產業的困境,我越講越開心,席間一位前輩越聽臉色越難看,最後忍不住開口說:「台灣很多所謂的高科技產業其實是在外國公司制訂的規格下代工;不過,我常看到我們的教授跟著熱門題目,量產論文,卻少見他們的研究創造了什麼新的產業,你說我們代工,我覺得從某個角度看來,你們也在代工!」這番話著實讓我沈默了好幾個月。』

『 動手學習是工程教育中不容懷疑的信仰

我去訪問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其實就是個技術學院,隔壁有個蘇黎世大學,很容易造成混淆。ETH Zurich出了20多位諾貝爾得主,蘇黎世大學也有十多位,兩校也競爭也合作,都是非常好的大學。

在那裡,常常有咖啡時間(coffee break),同事們聊天的機會很多,言談當中,我常用不經意地用到「大學」來稱他們,沒想到某天有個教授很嚴肅地說,ETH不是大學,ETH的H是專門學校,他們不喜歡被稱做大學因為H這個字代表工藝技術的結晶,是種榮耀。一開始我還不太懂這個意思。直到某次,我和一位教授討論編譯器的教學方式時,他的要求很簡單,就是要學生把他寫的程式編譯成可執行檔,並且在他的電腦上執行無誤,那裡的學期只有14週,一學期學生寫得完嗎?學生不抱怨嗎?我很好奇,他卻淡淡的地回答我,如果學生不熱愛寫程式,那他就該去念大學。』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綜合排名全球第6,其中工程和技術領域第4,自然科學第6;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名列綜合排名全球第14,工程和技術第8;在2020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名列綜合排名全球第20』[2]

ETH Zurich這間學校校名的德文是: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而英文是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ürich;,其實真的就是技術學院。

看完這些覺得感慨,人家歐洲的這種頂尖技術學院,身為是以身為「技術學院」為榮,且不喜歡被稱作「大學」,而人家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沒比較少;

而許多台灣人卻以「大學」這種虛名為尊,長年累月且瘋狂盲目式的追求,台灣在多數領域幾乎沒有什麼真正的技職學院。

相形之下就可以知道為何我們的科技或學術始終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後面。

#技職 #技術學院 #ETH Zurich


REF:

[1] Five Lessons Learned from a Year in ETH Zurich(曹孝櫟), https://charlestsao.blogspot.com/2016/06/five-lessons-learned-from-year-in-eth.html?m=1&fbclid=IwAR239_amem_DFOcIS5ZLU5ptbc1y1sebG_ub7iDqu9jQzCt3rd3pTJGQ7xI

[2] ETH Zurich,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9%BB%8E%E4%B8%96%E8%81%94%E9%82%A6%E7%90%86%E5%B7%A5%E5%AD%A6%E9%99%A2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如何將Facebook(FB/臉書)的PO文分享/嵌入到部落格網頁頁面?

歡迎透過合法的方式分享此文內容,若要轉載/轉貼,請明確貼出此原始連結並標示作者基本資訊請勿抄襲及非法轉貼(例如擷取內文但並未註明出處)

如何將Facebook(FB/臉書)的PO文嵌入到部落格?

這篇自我記錄+分享 

1. 到你想要嵌入部落格的的facebook臉書貼文右上角的...圖示,選擇"嵌入"





2. 在臉書的內嵌貼文頁面的左下方按下"取得程式碼"的藍色按鈕




3. 在跳出的視窗中選擇IFrame標籤,並複製下方的程式碼



4. 將程式碼貼到你所使用的blog的html編輯撰寫頁面


5.在發布文章後就會看到fb的貼文被成功嵌入在文章網頁頁面上,如下列實際範例所示


當軟硬體研發工程師,一定要數學和物理學科成績很好才適合嗎?

在臉書上看到任教於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蘇教授的這篇fb公開文章:




雖然我個人大學時期對於所有數學科目(微積分、工程數學等等)都深感興趣而且成績都算不錯(其實成績好 並不一定能代表有掌握觀念,但我是花了不少時間在思考數學背後的物理意義,而這不一定能顯現在考試分數上),我自己當年的碩士論文也有用到演算法的整合應用設計並且包含實際的開發實作。

但按照我個人的產業工作經驗,我對於蘇教授的這篇文章內容感到很認同。

坦白說,在某些科技業之中,其實許多號稱研發類的軟/韌/硬體工程師平常真的幾乎沒有用到基本加減乘除以外的數學(或極少用到),但必定會需要許多邏輯思考,還有最重要的其實是實際的經驗。

或許在某些基礎學理的理解過程上會用到數理觀念(尤其一些電學),但是其實所謂的觀念建立,不一定就是傳統教育考試制度的那套能體現。

是否直接用到數學 要看工作性質,也不一定是技術深淺程度的問題,也不是沒數學的就比較不吃邏輯(而且也不一定就比較容易,例如上萬次的壓力測試會有隨機當機的這類bug,這就牽涉到開發者對於整體系統和一些細節的了解程度)。

當然也有少數工程師的職務會直接用到數學,例如做演算法設計與應用相關的工作,但那不是多數。

邏輯絕對是必須的,但如果以為要數理學科很好(很好的標準是體制內所定義的,也未必完全客觀)或者 以為要善於解題 才代表適合走這行,那絕對是錯的,這是台灣社會常有的錯誤認知。

因為其實所謂電資工程(例如軟體或電路)相關的工作實在有太多種類和層面。

- 數學學科考得不好,不代表邏輯不好
- 邏輯可能有很多種
- 應對考試不一定等同於讀書(學習知識)
- 所以也不是讀名校畢業就是做什麼都好,何況現在入學管道早已不是早期的樣子(不一定就是一路都很會考試,何況會考試 和 會做事本來就不是等號)

所以才會有一些過去是讀中文系的人、讀地球科學系的人、讀食品科學系的人,依然可以在軟體程式領域做得很不錯甚至傑出的成果。

當軟硬體研發工程師,一定要數學和物理學科成績很好才適合嗎? 一定要出身於本科系嗎? 一定要名校畢業嗎? 我個人的答案是NO

相較之下,更重要的應該是興趣、熱忱和決心

其實對於學問的追求方式也不需要迷信或盲從,現在是資訊普及的時代,取得知識的管道很多,該需要什麼背景知識的時候,就用心的去補足所需的相關部分即可,看是哪裡不足就去補足,實事求是就可以。不必過度糾結於一些傳統上對於學科的觀念,也不必將這些學科當成神主牌無條件信奉膜拜,更不要讓社會對於這些學科的傳統既有印象變成阻礙自己的絆腳石。

相關文章: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高職生 考 科技大學(四技)的 統一入學測驗歷屆考題連結網址 提供給有興趣的人參考 ,並且特別以電機與電子群來說明

有鑑於台灣一向輕忽技術、技職教育體系,新聞媒體偏重報導普通高中升普通大學的學測和指考,而相對較少關注高職生的統測,可能連科技大學的許多專任教授老師都沒有去花時間仔細了解過,所以特別寫一篇文章來簡單介紹一下(主要針對電機與電子群)

統測歷屆考題連結如下:

https://www.tcte.edu.tw/down_exam.php

每個類別的專業科目不同,有些共同科目也有差異(如數學科)

我當時是考98學年度四技二專的電機與電子群的電子類 (現在的 資電類)

當時除了共同科目(國、英、數)之外,專業科目(一)是考基本電學、電子學,專業科目(二)是 數位邏輯、數位邏輯實習、基本電學實習、電子學實習(雖說是實習但這也是筆試為主)

109學年度的資電類(以前的電子類)的專業科目一仍是是基本電學、電子學,而專業科目二是: 數位邏輯、數位邏輯實習、 電子學實習、計算機概論(計算機概論這科其實在以前曾經考過,後來也曾經拿掉,但後來又考了)

而98學年度和109學年度電機與電子群的電機類的專業科目(一)是與電子類(資電類)一樣的(基本電學、電子學),專業科目二是 電工機械、電子學實習、本電學實習

109學年度考題連結:https://exam2.tcte.edu.tw/EXAM/109_4y/

98學年度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專業科目(二)

有興趣的人可自行參考

另外,也有些同學不是靠考統測升上科大的,例如技優甄審(主要資格是乙級證照 或 被認可的競賽獲獎,所以有可能藉由這種升學管道升學的某些同學在學科基礎上不一定那麼完備,當然我相信一定也有些人是學科能力兼備的,詳細狀況也是要看個人實際情況而定)

其實就題目來說大多是不會很刁鑽(現在錄取分數也已經比十年前降了很多),以一些IC外部電子電路工程基礎的角度,我認為學理方面其實如果能熟悉這些已經很足夠,因為其實很多人讀到電機碩士電機博士也不一定熟這些電類基礎的東西(例如也看過不少一路從學士到博士都讀名校大學電機系但是後來方向主要是偏向資工相關,所以即便有可能用到硬體但仍完全不熟電學基礎的博士教授,相信他們早已忘得差不多),很多人是讀到越高的學位就忘記愈多基礎(除非長期都有在持續親身接觸高度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