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非本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非本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台科大機械工程系學員 跨領域學習 韌體工程師所需的 嵌入式Linux系統建置 團體課程 專業

 



台科大機械工程系碩士班(一般生)畢業,目前在產業界擔任韌體工程師的學員(目前正在我開的團體課程學 嵌入式Linux系統建置)

----------

近期我在台北 自強基金會 開的 團體課:

1. [台北假日班]【適合非電機電子科系背景學員的電子電路入門】使用Tinkercad平台學習電子電路原理與實作

https://iws6645.pixnet.net/blog/post/347570356

2. [台北班]ARM Cortex-M based MCU嵌入式單晶片微控制器韌體開發(基礎)(自備NB)

https://edu.tcfst.org.tw/web/tw/class/show.asp?tcfst=yes&courseidori=14C066&fbclid=IwY2xjawMaOn5leHRuA2FlbQIxMABicmlkETF1VkszbjV4bVlwZWhwaFM5AR54cO77f0vpcPGkVxXXfJZQr3nNPIwgbYcNXRmyD1zyy0Kf9HKIyPuJFS19PQ_aem_zUcXH3T5HMFxf9iKs-bC3w

(這門有可能會延期到9月13開課,因前面有課程)


-----

歡迎各方洽談合作,務實/踏實追求共好。歡迎電機電子資工本科系學員,也很歡迎非電機電子資工本科系的學員加入學習嵌入式系統技術/尋求轉職成為研發工程師的行列。

孫文良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針對 非電機電子背景學員 的 基礎硬體電路課程 (開設於清大自強基金會之台北分會)

 

近期我將開在 清華大學財團法人自強工業基金會 台北分會 開設:  【適合非電機電子科系背景學員的電子電路入門】使用Tinkercad平台學習電子電路原理與實作 課程

很適合沒有電機電子電路背景(如非電資工程本科系出身的朋友,或者是出身於電資工程本科系但背景是偏向純軟體、但又需要用到基礎硬體電路觀念的朋友,例如需要從事韌體程式與軟硬體系統整合之開發者)來學習。

上課時間:2024/8/13(二),8/14(三),8/20(二),8/21(三)共四天 9:00~17:00共28小時

課程課綱詳細資訊與報名網址如下:

https://edu.tcfst.org.tw/web/tw/class/show.asp?tcfst=yes&courseidori=13S085



-----

歡迎各方洽談合作,務實/踏實追求共好。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當軟硬體研發工程師,一定要數學和物理學科成績很好才適合嗎?

在臉書上看到任教於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蘇教授的這篇fb公開文章:




雖然我個人大學時期對於所有數學科目(微積分、工程數學等等)都深感興趣而且成績都算不錯(其實成績好 並不一定能代表有掌握觀念,但我是花了不少時間在思考數學背後的物理意義,而這不一定能顯現在考試分數上),我自己當年的碩士論文也有用到演算法的整合應用設計並且包含實際的開發實作。

但按照我個人的產業工作經驗,我對於蘇教授的這篇文章內容感到很認同。

坦白說,在某些科技業之中,其實許多號稱研發類的軟/韌/硬體工程師平常真的幾乎沒有用到基本加減乘除以外的數學(或極少用到),但必定會需要許多邏輯思考,還有最重要的其實是實際的經驗。

或許在某些基礎學理的理解過程上會用到數理觀念(尤其一些電學),但是其實所謂的觀念建立,不一定就是傳統教育考試制度的那套能體現。

是否直接用到數學 要看工作性質,也不一定是技術深淺程度的問題,也不是沒數學的就比較不吃邏輯(而且也不一定就比較容易,例如上萬次的壓力測試會有隨機當機的這類bug,這就牽涉到開發者對於整體系統和一些細節的了解程度)。

當然也有少數工程師的職務會直接用到數學,例如做演算法設計與應用相關的工作,但那不是多數。

邏輯絕對是必須的,但如果以為要數理學科很好(很好的標準是體制內所定義的,也未必完全客觀)或者 以為要善於解題 才代表適合走這行,那絕對是錯的,這是台灣社會常有的錯誤認知。

因為其實所謂電資工程(例如軟體或電路)相關的工作實在有太多種類和層面。

- 數學學科考得不好,不代表邏輯不好
- 邏輯可能有很多種
- 應對考試不一定等同於讀書(學習知識)
- 所以也不是讀名校畢業就是做什麼都好,何況現在入學管道早已不是早期的樣子(不一定就是一路都很會考試,何況會考試 和 會做事本來就不是等號)

所以才會有一些過去是讀中文系的人、讀地球科學系的人、讀食品科學系的人,依然可以在軟體程式領域做得很不錯甚至傑出的成果。

當軟硬體研發工程師,一定要數學和物理學科成績很好才適合嗎? 一定要出身於本科系嗎? 一定要名校畢業嗎? 我個人的答案是NO

相較之下,更重要的應該是興趣、熱忱和決心

其實對於學問的追求方式也不需要迷信或盲從,現在是資訊普及的時代,取得知識的管道很多,該需要什麼背景知識的時候,就用心的去補足所需的相關部分即可,看是哪裡不足就去補足,實事求是就可以。不必過度糾結於一些傳統上對於學科的觀念,也不必將這些學科當成神主牌無條件信奉膜拜,更不要讓社會對於這些學科的傳統既有印象變成阻礙自己的絆腳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