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科技大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科技大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著名的「鳥哥的Linux私房菜」網站/書籍 的 作者,是 崑山科技大學 的老師!

在資訊科技圈之中 相當著名的 「鳥哥的Linux私房菜」網站/書籍 的 作者 鳥哥 就是 蔡德明 教授,他已在 崑山科技大學 資訊傳播系 任教十幾年。

也許很多朋友不太清楚上述這個狀況,故在此分享。
 
長年來,許多台清交成等名校大學的相關領域師生,以及眾多產業界工程師,也因為 鳥哥的Linux教學網站和書籍 而受益良多。

而剛好從這學期開始,我自己也有幸至 崑山科技大學 兼任講師,實在是深感榮幸。

崑山科技大學 Kun Shan University
.


-----

歡迎各方洽談合作,務實/踏實追求共好。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很榮幸能在各科技大學兼任講師,得以貢獻分享個人經驗及所學於 科技大學

除了自己針對產業界公司的工程師學員們所開設的一系列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與諮詢課程以外,

在學校端目前已在明新科技大學的資訊工程系及推廣教育中心的龍巖學院班級課程兼任講師兩年,

而這學期開始於 崑山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兼任講師

感謝感恩 崑山科技大學  崑山科技大學 Kun Shan University 的 長官、師長、學長教授們,推薦晚輩小弟我有得以有能在崑山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包含前幾年的業師授課)、分享個人經驗的教學機會! 

同樣也感謝感恩這兩年推薦我在明新科大兼任講師、虎尾科大產學計畫開發顧問諮詢合作、幾年前的高雄科大教學分享/演講機會以及南臺科大演講/業師授課 的 多位師長教授們。

也感謝所有相關行政人員們在行政流程方面的諸多辛勞和協助。

台灣需要多元發展,技職教育體系依然是相當重要的教育的一環,我個人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員,絕對大力支持,也很希望協助技職教育方向在各方面能更加貼近產業技術研發。

分享一下相關推廣資訊: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公布 崑山科大連二年私立科大第一

崑大首次承辦社區大學開百餘門課程

明新科大推廣教育中心課程


-----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2年1月30日 星期日

人生第一次看IC Datasheet(技術資料手冊)的時間點,是在14年前 讀高職電子科二年級的課堂上

在當年,人生第一次看這些IC Datasheet(技術資料手冊)的時間點,是在14年前 讀高職電子科二年級的課堂上,

https://www.keil.com/dd/docs/datashts/atmel/at89s51_ds.pdf 


除了MCU之外,當時還會參考許多TTL系列邏輯閘IC的資料手冊內容。

大學開始之後,基本上就不會有(或者極少有)這種課程會實際帶你看這種專業手冊了,因為許多專任教授自己一輩子也沒看過。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2年1月28日 星期五

分想當年我的成大碩士論文內容的其中一小部分演算法應用推導過程之分享! 許多是基於我在技職教育體系時期的累積

當年在成大做碩士論文的研究內容時,在系統的設計上,應用到了幾個演算法,當時分別將其實作開發在穿戴式裝置(以單晶片微電腦/微控制器MCU為核心) 與 智慧型手機上。

其中使用到的一個演算法是一階RC Low Pass filter演算法 用在將訊號作data smoothing處理(因為這個步驟是實作在MCU上作為處理感測器訊號的資料前處理步驟,所以是數位離散化版本,基本上就是一次指數平均法Exponential Averaging),

在當時過程中有將這些式子做些簡單的推導以便複習和理解其用途效果,如圖片所示,這是當時寫下的推導筆記(寫在某張餐廳菜單紙的背面,因為這張紙是黃色比較顯眼就拿來寫推導),如下圖。



其實這些也是用到個人當年就讀高職修讀基本電學與在科技大學大一修讀電路學時期的相關基礎,無論是理論還是實作開發基礎,這大多是我在技職教育體系之中的累積。

上述這些是大多數從電機電子系出身的資訊工程(計算機)領域的人所極度不熟悉的東西。

所以,誰說技職體系沒有理論基礎?

雖然因為個人當年碩士畢業後到公司服務是負責Embedded Linux on SoC的系統的公版軟韌體開發和維護,因方向性質不同,所以沒啥機會直接用到上述那些內容。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2年1月26日 星期三

【DFROBOT SKU:SEN0165 ORP氧化還原度感測器之訊號處理簡易OPA應用電路分析&驗證案例。誰說 高職沒有理論基礎? 】

雖然個人在當年碩士班畢業後在產業界所負責的工作內容,大多並不是專門從事純硬體電路開發,但過去在技職教育體系的電路基礎專業知識和技術累積,還是經常能實際用上的。

尤其我們做嵌入式系統設計、IoT系統設計的人,從硬體電路、底層韌體、開機啟動程式、(針對有作業系統的嵌入式系統)作業系統核心space和user space的驅動程式和應用程式、感測器應用、訊號處理、無線通訊技術應用、PC端的應用程式、行動裝置端的應用程式等等,都必須有一定了解,才能比較完整設計和整合系統架構。

-------------------------

最近協助一位業界工程師理解一些感測器套件的整合應用,該套件包含一個感測器輸出訊號的處理電路,如下圖。

                       電路圖來源: ORP氧化還原度感測器套件之訊號處理電路的電路圖
https://image.dfrobot.com/image/data/SEN0165/OPR%20meter%20V1.0%20Schematic.pdf

在此,我用個人在15年前、就讀 高職電子科一年級 上學期的 一點點基本電學基礎(Kirchhoff's current law,克希荷夫電流定律) + 高職二年級的一點點 電子學 基礎 (OPA運算放大器的最基本觀念),

即可簡單分析計算一下 這款ORP氧化還原度感測器 和 pH感測器 套件 的 輸出訊號調整電路 的 第二級 (簡易的計算過程如下方照片所示)。

(誰說高職沒有理論基礎?  我這裡可能只是用到高職所學的所有電學理論的百分之一不到吧)

簡易電路分析計算過程 (使用克希荷夫電流定律)


並且,也使用對於初學者來說相當平易近人且強大的Tinkercad電路軟體模擬一下。


使用Tinkercad軟體進行電路模擬之結果畫面 (2V - 0V = 2 V)



使用Tinkercad軟體進行電路模擬之結果畫面 (2V - 0.5V = 1.5 V)


電學數學計算 + 模擬驗證  + 實際電路  

三個願望一次滿足,全部到位,這個簡單的小例子頗適合做為教材。

至於像是ORP感測器的應用原理 以及pH感測器的基本原理(範圍內接近線性特性與其描述式、校正原理和方式)、廠商提供的sample code是如何搭配等方面的內容較多,未來有機會再分享。

-------------------------

我始終覺得,我們台灣的教育總是學得太多,但實際吸收、在畢業後能實際運用的內容似乎太少。這代表我們的教育的performance太差了。

不要小看這種簡單的小例子,雖然簡單,但是我在成功大學看過許多領域(例如資訊領域,還是很多題目需要硬體整合背景)的 教授們 (電機博士、資工博士、工程科學博士、機械博士等),大多是完全不太會這些東西的 (可能他們在當年修完課就忘光了)。

當然,他們「指導」的研究生們遇到這些狀況大多是只是用這種現成的硬體電路模組套件,而較少分析其原理,加上通常這種模組的官方網頁也不會講解電路設計原理。但是,其實若要將這些感測套件應用得「好」、理解這些訊號確切是對應到什麼感測值,搭配廠商提供的sample code到底在做甚麼,是不一定要自己從頭做啦,但是必須還是要有這些基礎知識背景去做些分析,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 以基礎電路角度看學術界/大學資訊領域在AIoT/IoT/嵌入式系統應用方向的問題,以及技職體系的關聯性】

 [以基礎電路角度看學術界/大學資訊領域在AIoT/IoT方向的問題,以及技職體系的關聯性]

學術界/大學裏頭 資訊領域的教授(大多是「電機」博士) 的學生/畢業生 所做的硬體電路,大多是慘劇一場(慘不忍睹),連訊號傳輸線的粗細都不知道會有影響 ,也看過有人把感測器的極細輸出訊號線或者電源線給亂折一通或綑成一綑 (看到真的會暈倒,但教授大多看不懂,所以不care),硬體電路大多亂做一通,包含許多這些領域的SCI期刊論文內容也是如此 (畢竟審查教授應該也沒有什麼電路經驗,雖然大多都是 電機工程博士)。 

從9年前接觸這些所謂的普通大學名校開始至今所看到的大多都是這樣。

不懂電機、不懂基本電路硬體觀念的「電機」博士教授,其實是真的很多。

實際原因是因為,號稱做資訊領域 的 電機博士教授,個人當年求學方向大多不在電路相關,大多是根本不碰電路理論基礎的,電路基礎會比 電子科電機科資訊科的高職生還差 (這是事實,了解過兩邊差一的人就會知道我在講啥),但他們在當教授之後,方向上可能會需要做系統(創意作品,例如AIoT/智慧物聯網類的系統/嵌入式系統應用),所以還是需要電路,但就只能叫很上層軟體背景的學生自己去弄 (大多是拿現成模組,但從中可以看出很多基礎觀念很「慘烈」,例如開發過程中的接線或量測之類的),所以就變成這樣了。於是就產生了上述情況。

又例如,在我個人接觸成功大學學生的經驗 (這幾年來協助指導成大多位研究所碩士生、大學部專題生、指導他們參加全國性的專業競賽以及他們的碩士論文題目和內容,我也在成大教授進行產學合作的公司兼任產品顧問、指導成大研究生完成產學合作案的技術開發,甚至輔導成大教授關於一些技術觀念基礎) ,我看過很多成功大學的研究所學生 (無論是成大大學部直升或從外校畢業來成大讀碩士班的都有、在讀大學時期大多都「修過」基礎的電路學、電子學的「課程/學分」,但其中很多人就好像跟完全沒修過基礎課程差不多!全部忘光光 或者在修什麼都不知道) ,他們其中有許多人完全不知道實際的交流電是怎麼一回事,看到我拿三用電表的交流檔位去量測教室或會議室的市電插頭的交流電,許多師生會怕(這些教授恐怕一輩子都沒親自量測過吧?),但其實,這些量測交流電壓訊號之類的事情,是我當年就讀高職一年級時期就常在做的,到後來就讀科技大學時期(大學階段),也曾經因為專題指導教授想要看一些題目功能需求,而經常會接觸到交流電 (包含一些實際的電路設計和製作)。

雖然這些硬體電路觀念,和我當年在成大碩士班畢業後到聯發科(晨星)當工程師所負責的機上盒、數位電視的OS系統軟韌體公版開發維護,似乎沒啥關係 (因為那個是偏向嵌入式Linux、嵌入式作業系統相關的軟韌體開發的工作)。但卻是我實際在技職體系的求學經驗,也是很實用的一些硬體電路相關基礎和觀念,其實在科技業開發軟韌體時,觀察很多同事的工作情況,也有很多與上述內容所呼應的相同感觸 (多數 普大畢業且走軟韌體方向的,大多缺乏硬體的實際基礎觀念和經驗)。

技職/高職學校的電子科、資訊科、電機科、控制科、冷凍科等科系的教育(理論與實作)大多偏向硬體電路 (統測電機與電子群的資電類和電機類),所以技職教育還是有特色和不可取代的地方,只要自己人不要自卑和內亂,一定有可以發揮之處。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我讀高職出身的】簡介一下我當年通過成大碩士論文學位考試(口試)的成果和委員們

 【我讀高職出身的】

其實,有讀過 研究所(碩/博士班) 且 通過 學位考試/論文口試 畢業的人,應該都很輕易 能講出 自己當年的指導教授 和 學位考試(學位論文口試)的 口試委員 是誰,

以個人為例,我當年(西元2015年/民國104年/103學年度第2學期)的學位考試(碩士學位論文口試)的口試委員  (以及分別把我的口試打幾分,每位委員評分的評分表正本雖然在口試完就由同學一起交給系辦公室了,但評分表的影本都還有留存,以及口試合格證明的正本都有留存,這個口試合格證明的掃描影本也會放在學位論文的第一頁) 是:

國立成功大學 工程科學系 黃悅民 教授 (指導教授)  給我94分

國立成功大學 工程科學系 侯廷偉 教授  給我94分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陳俊良 教授  給我94分

逢甲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林志敏 教授  給我95分

所以,我的學位考試/學位論文口試成績(平均)是: 94.25分





而且我個人的這個成大碩士學位論文,自從當時拿到畢業證書的離校當日起就完全公開,完全公開提供校內外下載閱覽。之前我還有寫一篇文章特別介紹。

我的碩士論文內容和成果,有和美國名校大學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華盛頓大學)當時的Ke-yu Chen博士研究生(他們該專案的第一作者) 等人的研究團隊(共五人)在2014年的一項專案成果  進行參考比較。

註: Ke-yu Chen博士畢業於東吳大學學士班、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碩士班 與 美國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羅里達大學)電機與電腦碩士班,並且他在2016年獲得美國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華盛頓大學)的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他後來在Intel擔任過研究員和Google當過研究工程師,目前任職於Apple公司擔任研究員。

阿對了,我是讀高職學校出身的,高職教育(包含高職專業學科的補習班老師)給我很多電機電子工程領域的專業領域 理論和實務 紮實基礎,其實比名校還紮實,我讀高職出身、我驕傲。

我認為紮實的 技職教育體系 是台灣之所必須! 理論和實務都兼備!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科技大學常拿旺宏金矽獎的應用類獎項 (在這個類組 常超越許多名校普通大學),所以科大真的有比較差嗎?

旺宏金矽獎 是國內 電資工程領域的知名競賽,競賽分為 IC設計組 和 IC應用組 。

設計組(偏向IC設計) 得獎學校大多是台清交成,畢竟從早期至今,政府都投入大量的半導體和IC設計的資源在這些學校。

但科技大學,常拿到 旺宏金矽獎 的 應用組 的 獎項 (在這個類組經常 並列 或甚至 超越 許多名校普通大學隊伍),所以科技大學真的有比較差嗎?  還是其實在實質表現上更積極傑出呢?

別忘了,台灣的科技大學所被分配到的資源完全不如名校普通大學 (整體來說差了數倍)

例如 我很敬佩的 虎尾科大資訊工程系 許永和教授 與 陳國益教授,都是 旺宏金矽獎 應用組得獎隊伍的指導教授,能指導隊伍得獎 (且勝過許多有名氣的名校普通大學隊伍),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


第二十一屆旺宏金矽獎優勝獎得獎隊伍單: https://www.mxeduc.org.tw/news/Pages/20210728.aspx


第十九屆旺宏金矽獎觀摩(得獎名單), https://www.mxeduc.org.tw/siliconawards/old.htm

但是,無論科技大學師生再怎麼有傑出表現,科技大學畢業生在台灣社會上所受到的評價和眼光,還是比許多完全沒有積極參加過任何競賽的名校普通大學畢業學生 還要來得委屈許多... 或許整個台灣社會真的該好好思考這些問題。

技職體系、科技大學該受到台灣社會重視。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南開科技大學 與 Nantou.py使用者社群 所撰寫的優秀 Android App 藍牙技術參考文章! 科技大學絕對可以像這樣很務實傑出!

附件網頁 是 Nantou.py使用者社群 以及  南開科技大學 福祉中心&USR辦公室團隊的 優秀技術資料。

網址: https://cheng-min-i-taiwan.blogspot.com/2012/01/android-bluetooth-hellobtuartrs-232.html?fbclid=IwAR2lACoKm5QdZGtZz3upVE4HqebJto2UKbdgJX7kJGzOSfdQjgZ--n2m1FU

個人當年的 成功大學碩士論文(包含一些訊號處理演算法的整合應用開發、穿戴裝置的嵌入式系統開發、Android App開發等等) 之中,關於藍牙傳輸的Android App程式實作開發的部份,也有reference參考到這篇優秀的技術文章的相關內容! 這比一堆學術界的論文績效孩實際有用得多了!! 這些專業內容是很多普通大學名校電機資工系的教授們所不會的!

而我的下一屆成大碩士班學弟們,當時參加經濟部競賽的作品之中的藍牙傳輸的app的開發方面,一樣也有參考到這篇的內容!

南開科大 與 Nantou.py使用者社群 能有這類的技術分享,實在很優秀,就算名校(成功大學)的研究生甚至業界工程師做專案開發,也得來尋求參考這些專業技術研發資料!! 科技大學只要務實,就是可以這麼優秀! 只要務實,任何科大都可以在專業上表現得比名校大學還好!

註: 南開科技大學福祉中心 是由 南開科技大學 林正敏 副校長/教授 所主持。


9年前還在海科大讀大四時,推甄錄取 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碩士班的小故事(面試時被問 工程數學)

小故事,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9年前,在高雄海洋科大讀大四上學期時,推甄研究所碩士班(一般生)。

 當時有報名 成功大學 生物醫學工程系碩士班(一般生)的 生醫電子組,這個組當時有40幾個人報名,正取人數是8人。

註: 成大的方面,我只報名兩個系所(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和 工程科學系)。

而生醫電子組碩士班面試時,他們系當時的面試教授之一(同時也是當時成大生醫工程系的系主任)看到我大學的必修學科 「工程數學」 兩個學期的分數(95分、99分)之後,他說他剛好也在他們系上負責教工程數學,於是就當場問我傅立葉轉換的觀念(蠻親切的),我也當場回答出來,他很滿意。

後來放榜時,我是這個生醫電子組的 正取5 ,雖然後來我沒有選擇讀這個系所。


我在讀高雄海洋科大時,大學二年級 修 工程數學的課本是Erwin Kreyszig的Advance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9th edition (下方如照片所示),很多教授當年讀大學修工程數學時,課本也是這本書的較舊版本,這本算是bible等級的工程數學課本,



或者有些人是用另一位O'Neal作者寫的另一本工程數學Bible。

個人從大學開始很喜歡這些數學科目,常思考一些應付考試所需以外的數學意義。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從 統一入學測驗(統測) 電機與電子群電子類(資電類)報名人數 來看少子化

隨便挑個幾年的四技統測報名人數來看,

98年 電機與電子群電子類  報名人數: 15390

105年  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報名人數: 9813

110年 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報名人數: 7223

(註: 資電類就是當年的電子類,後來改叫資電類)

98年是我考科技大學(四技日間部)的那一年,後面的報名人數少得非常多... 105年 的 電子類(後來改叫 資電類) 居然比98年還少了 6千人, 而到現在(110年)人數居然只有我們當時的一半不到。


Ref: 

[1] 98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群(類)別報考人數統計, https://www.tcte.edu.tw/four/majtype98.php

[2] 105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群(類)別報考人數統計,  https://www.tcte.edu.tw/four/majtype105.php

[3] 110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群(類)別報考人數統計, https://www.tcte.edu.tw/four/majtype110.php

#統測 #統一入學測驗 #技職 #高職 #科技大學 #四技二專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有人批評現代技職教育體系都變成在升學考試? 但是,「升學考試」不就是台灣社會所崇尚的嗎?

很多人批評說台灣現代的技職教育變成都在升學和考試、不重視技術,以這個理由去歧視和貶低技職教育體系。

但問題在於,「都在升學考試」不就是講這些話的這些人們所喜歡的台清交成等名校大學部的學生的養成模式嗎?

難道考台清交成的普通高中生就有在學專業技術?

如果技職教育改回重視技術而不重視升學考試的話,又會被嫌說技職教育體系的理論基礎不足、學歷不夠高等等。

難道技職教育體系改回重視專業技術教育、不太升學,台灣社會就會認同嗎?我看許多台灣人還是只會盲目喜歡看名校學歷而已吧,一堆教育問題不就是這樣來的?

以前的技職教育體系相對偏重當下的技術教育、比較少人升學,當時就被台灣社會給歧視、被認為學歷不夠高、沒有讀大學碩士好像不夠高尚,政府和企業的用人制度也都在捧有高學歷的人;

(其實就我的了解,以早期技職工程科系來說,理論基礎還是蠻紮實,只是很多人不清楚,只以表面的印象去評斷技職教育體系)

而現在的技職體系會重視升學了,結果又被嫌說技職體系都在顧升學、不重視專業技術教育。

阿都給你們講就好了,一堆自相矛盾、邏輯不通,反正台灣社會許多人就是看技職教育不爽,充滿偏見歧視,怎樣都不順眼、怎樣都要嘴。

我個人是覺得,正規的高職工程科系的理論和實務其實是兼具的,這樣剛剛好,就算考試也是有考專業科目和共同學科科目,恰恰好啊。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技職體系 #技職教育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長年來,科技大學的經費相對來說真的少得可憐! 以110年高教深耕計畫經費來看,台大 獲得的經費 是 台科大 的7.5倍

看到一篇新聞,【教部最高額競爭型補助經費出爐!台大擁逾23億全台第一 陽明交大合併竄第三】

就台灣的狀況而言,長年來,名校大學的經費資源多了那麼多,結果主要差異是多了許多論文績效,

挑個政府經費項目分配來看好了,以教育部110年高教深耕計畫補助經費為例,台大的23.26億、成大14.12億、陽明交大13.89億、清大12.12億,

而屬於科技大學的  台科大是3.09億、北科大是2.64億,台大 與 台科大 獲得的經費 差了7.5倍之多。

隨便挑個客觀狀況一比之下,請問名校有什麼可覺得自我優越的? 

學生人數、招生名額要不要也比較一下?

很多人對於名校的崇拜好像變成信仰,過度執著的人一大堆。

----

很多名校大學的研究中心/研究單位的領導人都是大教授,團隊裡有很多博士學歷的研究員、碩士學歷的研究助理(工程師),

但是很多基礎技術開發,其實團隊內通常很多人完全不熟悉,所以就用研究計畫經費外包給外面的公司去完成,

常見的項目例如: 嵌入式系統的初步規劃、電子電路設計、PCB Layout、機械機構設計 等。

我本身還被問過要不要接名校大學的一些實務開發外包案! 但我沒啥意願。

請問這樣子 能叫做名校大學 很擅長理論又很擅長開發實做嗎? 

殊不知 名校大學的經費比技職體系學校 還多很多耶,經常是科技大學的七倍以上。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份子,不能都不講話】

 【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份子,不能都不講話】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幾年前的Dcard論壇討論文章(當然這類的言論很多):

https://www.dcard.tw/f/talk/p/227572117?cid=f60fc57e-fee4-4999-aeb1-8fbea29e494f&fbclid=IwAR3pJvwnLTvPflGd7kjJbGSLUqPemK6sq6mwuxbKKlM1RGZukfbbUG3MrnE




一堆沒讀過高職的學生講得自己好像很懂高職一樣,以為社會文化信仰就代表一切的客觀標準?

其實最左方截圖內容,這位同學所提到的 二極體PN接面、放大器、二極體模型等,這些都是正規高職教育的高職電資科系學生在高二學習電子學(一整學年)的基礎內容,其實至少還有整流、倍壓、濾波、箝位、電晶體直流偏壓電路、電晶體放大電路(包含小訊號放大等)、串級放大電路,元件涵蓋二極體、稽納(Zener )二極體、BJT、JFET、MOSFET、OPA、基本振盪電路 

我的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除了高職時期學過電子學之外,我在大學時期又修了一次的電子學(當時是用Smith的電子學原文第5版),多數大學用的聖經課本表面上高尚好像很有學問,但是其實對於許多本科系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很認真學、或者沒有繼續走相關領域/方向/組別的話,加上大學的實際授課時數少的狀況,其實我看過很多普通大學學生(第一次真正學電子學)會不太清楚到底在學啥,或者修完課程考完試就忘掉一堆了。

而高職學校的基本電學、電子學、數位邏輯課本或參考書真的都蠻實用的。關於這方面,金門大學資訊工程系 陳鍾誠教授(交大資訊科學學士、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碩、博士) 有極為相同的看法 (可參考陳教授在我的公開貼文下方的留言、陳教授的PO文),我完全同意陳教授對此的看法。

事實上,正規高職一整學年的電子學涵蓋的範圍已經很廣且紮實完整,理論課程紮實之外,實驗課程也多,不像一堆大學實驗課大多叫碩士班學生當助教隨便弄弄。

而因為大學的上課時間其實很短,表面上章節教了很多但是其實不太紮實,加上一堆人上了大學之後根本在混,或者用以往應付考試的心態在學專業科目,確實一堆大學生甚至電機博士教授也不一定懂內容,

很多人搞不清楚,以為高職沒理論,又自我感覺良好,到底是告訴你說高職都硬幹的?一堆普通高中體系學生搞不清楚狀況還會憑空自我想像,以為自己理論基礎很強?選擇普通高中代表理論基礎很強?君豈不知台灣教育體制主流大多是填鴨教育的方式在進行? 笑了

台積? 聯發?你確定這些大企業有去深入了解過台灣的高職/技職教育嗎?  

早期政府文官體系把龐大的半導體發展資源丟給 普大體系 還是 技職體系? 這些文官自己是出身於什麼體系?  而技職教育體系所受到的資源對待有公平過嗎?   

難道不知道,台灣的技職教育體系 即便在這樣的極度劣勢下,技職教育還是產生出一堆優秀人才?

發文的成大學生可能不知道成大電機系有些優秀教授就是讀高職出來的? 例如已故的前成大電機賴溪松教授(非常傑出)就是 高雄高工電信科64年畢業校友。

而目前還在成大電機系任教的 王醴 教授 過去畢業於 高雄工專電機科,當年升等教授的時候聽說非常年輕 (好像是破紀錄)。

下面連結(我的這篇貼blog文章)貼出來可能會讓更多無知又自傲的普通體系學生崩潰:

【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1/02/10178-2-3223-6-1-9-stmicroelectronicsmc.html

.

早期技職體系相對比較少人繼續升學,幾十年來就被某些普通高中體系的人講(嫌棄)說技職體系的人的學歷太低、沒有讀大學;

而現在技職體系學生都有持續升學,又被某些普通體系的人講(嫌棄)說現在技職體系的人都在顧升學。就算後續讀到台清交成的研究所畢業,又被講說這是學歷血統不純。

嘿對,都給你們講就好、都給你們贏就好。

不覺得台灣社會在這方面有許多人非常無聊且幼稚?而且是不分年齡。

其實正規的技職教育,就算是顧升學,除了共同科目之外,也是學一堆專業理論和實驗作為主要升學考試內容(專業科目)。

反正都是要考試競爭升學,幹嘛不以專業內容來作為考試競爭內容?多數人畢業後去社會上工作,早晚還是需要用到專業科目內容。而且高職本來就有許多理論課和實驗課,這樣子難道不好?

講真的,無論最後如何發展,在高職階段去學些實際的專業理論和實驗,在實際意義上,也比只學一堆與專業無關、只為考試而考試的東西還來得好多了。

.

其實之所以會有許多普通高中體系學生 去歧視 技職教育體系的狀況,可能源自於某些 自傲+自卑+忌妒 的心態。

台灣教育(或說台灣社會)就是考試分數導向,有些普通高中生認為,怎麼在國中升學階段分數考得比他們低的人,居然可以在高職(高中生年紀)階段就開始學習這麼專業的內容? 

某些人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所以當然不願意去承認技職生在專業領域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事實上,普通高中生無法在學校課業內接觸專業,這是台灣社會文化繼承了華人傳統科舉思維和教育制度的問題,自己如果是人才就應該要用脫離體制標準的視野去看清這一切! 甚至是該去深入了解(包含歷史因素、發展等)、逐漸改善這些觀念和體制! 而不是在那邊自卑自傲和文人相輕的去歧視技職體系學生。

.

那為何我們當年還是要讀去名校研究所? 因為台灣社會迷信阿,講事實也講不聽阿,只想看校名阿,如果沒來讀過這些學校,人家以為我們在唬爛、以為我們在葡萄。

.

列出之前分享的一些相關文章(連結):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名校學歷」真的值得迷信和過度崇拜嗎? 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實際經驗和看法

(先說明第一張入選獎獎狀的照片,我並不是成功大學的專任教授,當時指導成大碩士班的同學們報名比賽當下的那個學期,我是在崑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擔任業界講師、並且在成大擔任臨時人員,主要負責指導成功大學的一些碩士生們,這些並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只是要說明我並不是在唬爛,也不是在打嘴砲。以下的文章內容才是重點)

                   

                   


有很多台灣人總是喜歡把一個人小時候(十幾歲)在傳統填鴨教育體制內的考試結果,給當成一個人在這輩子撕不掉的的標籤,這或許是古代獨尊科舉考試的文化遺毒所造成的觀念。

我是一位讀高職出身的人,在去產業界上班之前,畢業於成大碩士班(當年推甄碩士班時期曾錄取清華大學通訊工程所碩士班,後來選擇成大工程科學系碩士班就讀。為何當年不選擇讀科技大學碩士班? 其主要核心動機就是為了證明我讀技職體系和普通大學研究所一路以來的比較和觀點),但坦白說按照這一路的實際經驗,我認為我當年所就讀過的高職教育的專業度是很高的、除了有許多實驗實作的機會以外,理論也很多很紮實、其實高職的理論並沒有比較少 (我個人過去就讀工程科系的經驗是如此)。

甚至我現在回頭看,都還會認為對於那個年紀的年輕學生來說,其實當時理論課程學得太多了。台灣人總是在學校裡面的時候學太多只為了考試而學的內容,但在畢業投入職場後多數人卻用到太少(甚至是沒相關,或者考完試就忘光了)。

而就我個人求學經驗來說,相較之下,名校大學其實也沒有比較專業。一個人實際上在專業領域方面學得如何,除了遇到少數好老師的特殊際遇之外,主要還是個人累積的問題,而不是因為畢業於什麼學校。

以台灣過往的歷史來看,讀高職或專科學校出身但是當到名校大學教授的也大有人在(就算技職體系在台灣是劣勢還是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如果是未來技職教育真的逐漸沒落消失的話,這些例子就很難再出現,這樣的發展趨勢未必是好事)。

我曾經跟許多 名校、非名校 畢業的人們一同共事過,也實際指導過所謂的名校生(包含 研究計畫、產學合作案、專業領域競賽專案、碩士學位論文,證明如上方照片所示)。

其實一個人在專業方面的能力強弱,本來就都是取決於個人在該方面的實際累積和心態而定,和他本身就讀或者畢業於什麼學校,並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在少子化嚴重(已確定、不可逆)、可能幾乎人人都是台清交成政等「名校」畢業的碩士的未來,若依然過份執著名校校名(不合時宜的老舊觀念),把這些校名當成一切,真的非常無聊,且代表從來沒有深入了解過實際狀況。

例如讀XX大學碩士畢業就代表一定怎樣、或者就一定很強之類的迷信幻想,其實未必是符合實際現實狀況的 (會覺得名氣代表實力的人,通常是因為參入了以名氣為尊而導致在觀念上已經先入為主)。

真的不必讓刻板印象、傳統社會主流價值觀/信仰、幻想和無謂的名氣崇拜 給沖昏自己的腦袋,對於人事物都不該只看其表面。

尤其是技職體系學校,在這個很瘋狂迷信名氣(科舉考試遺毒觀念充斥)的社會中處於劣勢,更應該務實且自強,而不是自卑。 

事實上,台清交成等學校畢業的學習能力和反應就一定好嗎?   而換個角度來看,不是讀這幾間學校畢業的人,其學習能力和反應就一定不好嗎? 其實這些觀念大多都是傳統刻板印象和迷思。

在小時候(讀國中、高中階段)不喜歡台灣教育的傳統考試,不一定就代表不聰明。不喜歡台灣教育體制內的考試、但很聰明的人,其實可多著呢!

再分享個個人經驗,我讀成大碩士班時,主要是就讀電資工程領域相關的組別,覺得其實當時的數學理論內容的數量,或許並沒有我在高職時期所學來得多 (我高職是讀電子科,基本電學的交流電、電子學的數學理論基礎都蠻多的),可參考下列文章(該文章引用的連結其實只有列出一小部分的高職電子科教材內容)。

 【社會迷思】高職所學真的會缺乏理論基礎嗎? 以高職理工科系(高工的電子科)的教材內容為例


其實比較有思考能力的人,有時反而會在求學過程中,因為不認同體制內的死板填鴨教育,或者因為在那個年紀和某些老師們有衝突或誤會,而不去應對考試,這其實絕對不是笨,但是卻被許多台灣人貼上學習能力比較差、不會讀書、沒耐性之類的負面標籤,其實這些大多都是傳統刻板印象、偏見、迷思和誤解。

如果沒有真正想學習專業知識的心態和熱忱,那考試分數和學歷校名 基本上都是虛的。

為了迎合社會主流觀念、譁眾取寵、親友讚賞等目的而去取得考試分數和校名,這和真心想要學習專業技術知識,本來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反之,如果對於小時候所受到的填鴨教育考試感到排斥,但真的對專業有熱忱的話,其實那些基本學識自然會在真正需要時補足,並不是大問題。

但台灣教育從來就不重視什麼真正的「興趣」、「啟發」,大多是在填鴨,不鼓勵學生做深度的思考,基本上只是培養服從體制和名氣權威的奴性。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學習8051 MCU會太老舊過時嗎? 告訴你更老舊的6502 CPU/MPU的實際狀況!

很多人都會迷信於 平台或技術的 新舊 這種表面來主觀判斷其好壞,而不知其實際客觀的狀況。

除了Intel在1981年出產的8051 MCU的同族加強版至今依然有許多產品在用,

事實上,就連MOS公司在1975年出的6502 Microprocessor系列,現在也還是有不少產品使用。

幾年前有和一間IC設計公司主管討論到這方面;而最近一位即將任職韌體工程師的學員的公司也會用到6502,主要以 組合語言(Assembly Language) 進行其韌體程式開發。

其實,無論平台新舊,有許多基礎原理都是直接相關甚至共通的。如果舊的(架構較簡易的)都還不會,以為直接碰新的平台就能學的紮實? 這是許多學校老師的天大誤會  (當然也有業界人因為看得不夠多,也有可能會有類似的觀念與迷思)。


嵌入式系統相關觀念教學文:

1.   許多人對於8051 MCU的常見錯誤觀念闢除

2.   Arduino到底是什麼? MCU又是什麼?

3.   現代計算機系統核心硬體常見平台的分類與簡介概述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個人簡介: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最近看到關於學術界的一些新聞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這則與台北教育大學和高雄科大相關的鏡周刊的新聞 。

至於事情的更進一步之來龍去脈和結果,或許就只能靜待政府相關單位的調查和後續作為。


這幾年來,與大學/學術界相關的新聞報導其實很多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GOOGLE搜尋)

例如幾年前的台大醫學論文事件

 

而我一直都記得一位 很正派 且 勇於直言 的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老師,在好幾年以前就常以文章的方式去描述學術界的某些面向,例如:

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

這樣子的一流大學?呸!呸!呸!

直到現在彭老師還是有在寫文章,像是:

大學為何存在?為誰存在?

我很敬佩這位清大退休的彭老師,願意以文章來分享這些內容。

其實,既然早在至少十年前,就有像是清大退休教授彭老師這樣的內行人出來講話了,

讓我覺得社會大眾應該更積極的去關注和監督公共議題(包含教育界/學術界)才是。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國高中時期的數學和理化學科考試分數不好,就代表一定不適合走理工嗎?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之前寫過兩篇文章

當軟硬體研發工程師,一定要數學和物理學科成績很好才適合嗎?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之小時候對數學考試沒興趣,其數學能力就一定會一直爛嗎? 書讀越高越高尚?

因為仍然看到很多人有一些刻板的觀念,所以延續說明

好像很多學生家長仍總是保持舊有觀念,似乎大多以為自己國高中時期的填鴨式數理學科考試分數不好,或者不擅長應對這些學科的「考試」,就認為自己未來不該/不適合走理工科系,或者不適合從事工程相關行業。

其實這是極大的錯誤認知,理工的範圍很廣,層面也很多,絕對不是上述舊有認知的那個樣子

否則以我個人來說,根本不可能走這行,如果按照上述錯誤的舊有刻板觀念,從我小時候對於學校數理學科的排斥程度來看,多數人一定認為我長大後不可能能在畢業後去什麼聯發科當軟韌體工程師,也不可能去輔導成大工程系所的研究生和教授關於工程方面的專業技術和經驗。

我上大學以前,最沒興趣的科目是數理;但上大學後,最有興趣的科目也是數理(我是 讀電機電子工程類的系所)。

因為大學之前覺得沒有賦予物理意義的純數學考試真的很無聊,而物理的科目一被考試制度給填滿就變得不像物理,所以根本不想去應付這些學科的考試,甚至有排斥及厭惡感。

直到高三在補習班聽到補習班電子學和基本電學老師教得很好,才知道數學的實際應用如此有趣,才知道到底為何要學數學,也因為有這些電學科目的啟發,加上上了大學後有了比國高中職時期還自由許多的學習空間,從大一時期就對於微積分和物理之中的電學和磁學深感興趣(其實就連自己都想像不到會有這一天),而當一個人對於一件事情真的有興趣時,自然就會去補足相關的基礎知識,而不是只能被強迫填鴨。

反倒是許多在小時候學科成績表現不錯的同學,到了大學後因為開始沒有人強迫自己,反而就不知道目標導致最後迷失了自己,這在名校或者非名校大學都有著太多的實例(每年每屆都有),這樣子的狀況並不是具備工程專案開發天賦的樣態。

至於從事工程師的行業,其實工程師有百百種,以我自己接觸過的軟硬體整合設計開發性質相關的領域來說,我個人認為最需要的是熱忱、耐心、邏輯和經驗,而不是你國高中甚至大學學科考幾分。

台灣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本來就是不適合多數人的,即便硬吃也不一定會有好的成果;即便排斥厭惡也絕對不代表沒有天份或不適合。

因為填鴨就真的是填鴨,不是什麼適合大多數人的學習方式,更不是什麼很宇宙無敵通用標準。

更何況,每個人在每個階段的狀況和發展本來就不同,而且時代也會變,現在是個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學習知識的管道並非只能在名校,但上述舊有的刻板觀念應該是幾十年前的(甚至更久),只能說很少人真正隨著時代去更新觀念,也很少人去思考就讀名校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麼。

所以我才會覺得,台灣某些產業界公司招募員工的方面總是喜歡看學歷文憑血統(看是否一路讀名校,甚至看到高中讀哪裡)的這個陋習其實是相當的愚蠢(至今仍如此)。

個人就曾經輔導高職和大學都是就讀食品科系的人(他在學時期的學科表現並不好,但其實都還是能逐漸啟發興趣並且輔導起來),後來成功跨領域轉職為韌體程式開發相關職務的工程師。

人有無限的可能,不需要老是把自己和別人侷限在一些奇怪的小框框內。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叫作「技術學院」不好嗎? 要叫作「大學」才是好嗎?

 幾年前看到交大曹教授的這篇文章[1],印象深刻。尤其是下列的部份:

『有一次和一群產業的朋友用餐,聊到了台灣代工產業的困境,我越講越開心,席間一位前輩越聽臉色越難看,最後忍不住開口說:「台灣很多所謂的高科技產業其實是在外國公司制訂的規格下代工;不過,我常看到我們的教授跟著熱門題目,量產論文,卻少見他們的研究創造了什麼新的產業,你說我們代工,我覺得從某個角度看來,你們也在代工!」這番話著實讓我沈默了好幾個月。』

『 動手學習是工程教育中不容懷疑的信仰

我去訪問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其實就是個技術學院,隔壁有個蘇黎世大學,很容易造成混淆。ETH Zurich出了20多位諾貝爾得主,蘇黎世大學也有十多位,兩校也競爭也合作,都是非常好的大學。

在那裡,常常有咖啡時間(coffee break),同事們聊天的機會很多,言談當中,我常用不經意地用到「大學」來稱他們,沒想到某天有個教授很嚴肅地說,ETH不是大學,ETH的H是專門學校,他們不喜歡被稱做大學因為H這個字代表工藝技術的結晶,是種榮耀。一開始我還不太懂這個意思。直到某次,我和一位教授討論編譯器的教學方式時,他的要求很簡單,就是要學生把他寫的程式編譯成可執行檔,並且在他的電腦上執行無誤,那裡的學期只有14週,一學期學生寫得完嗎?學生不抱怨嗎?我很好奇,他卻淡淡的地回答我,如果學生不熱愛寫程式,那他就該去念大學。』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綜合排名全球第6,其中工程和技術領域第4,自然科學第6;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名列綜合排名全球第14,工程和技術第8;在2020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名列綜合排名全球第20』[2]

ETH Zurich這間學校校名的德文是: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而英文是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ürich;,其實真的就是技術學院。

看完這些覺得感慨,人家歐洲的這種頂尖技術學院,身為是以身為「技術學院」為榮,且不喜歡被稱作「大學」,而人家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沒比較少;

而許多台灣人卻以「大學」這種虛名為尊,長年累月且瘋狂盲目式的追求,台灣在多數領域幾乎沒有什麼真正的技職學院。

相形之下就可以知道為何我們的科技或學術始終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後面。

#技職 #技術學院 #ETH Zurich


REF:

[1] Five Lessons Learned from a Year in ETH Zurich(曹孝櫟), https://charlestsao.blogspot.com/2016/06/five-lessons-learned-from-year-in-eth.html?m=1&fbclid=IwAR239_amem_DFOcIS5ZLU5ptbc1y1sebG_ub7iDqu9jQzCt3rd3pTJGQ7xI

[2] ETH Zurich,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9%BB%8E%E4%B8%96%E8%81%94%E9%82%A6%E7%90%86%E5%B7%A5%E5%AD%A6%E9%99%A2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當軟硬體研發工程師,一定要數學和物理學科成績很好才適合嗎?

在臉書上看到任教於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蘇教授的這篇fb公開文章:




雖然我個人大學時期對於所有數學科目(微積分、工程數學等等)都深感興趣而且成績都算不錯(其實成績好 並不一定能代表有掌握觀念,但我是花了不少時間在思考數學背後的物理意義,而這不一定能顯現在考試分數上),我自己當年的碩士論文也有用到演算法的整合應用設計並且包含實際的開發實作。

但按照我個人的產業工作經驗,我對於蘇教授的這篇文章內容感到很認同。

坦白說,在某些科技業之中,其實許多號稱研發類的軟/韌/硬體工程師平常真的幾乎沒有用到基本加減乘除以外的數學(或極少用到),但必定會需要許多邏輯思考,還有最重要的其實是實際的經驗。

或許在某些基礎學理的理解過程上會用到數理觀念(尤其一些電學),但是其實所謂的觀念建立,不一定就是傳統教育考試制度的那套能體現。

是否直接用到數學 要看工作性質,也不一定是技術深淺程度的問題,也不是沒數學的就比較不吃邏輯(而且也不一定就比較容易,例如上萬次的壓力測試會有隨機當機的這類bug,這就牽涉到開發者對於整體系統和一些細節的了解程度)。

當然也有少數工程師的職務會直接用到數學,例如做演算法設計與應用相關的工作,但那不是多數。

邏輯絕對是必須的,但如果以為要數理學科很好(很好的標準是體制內所定義的,也未必完全客觀)或者 以為要善於解題 才代表適合走這行,那絕對是錯的,這是台灣社會常有的錯誤認知。

因為其實所謂電資工程(例如軟體或電路)相關的工作實在有太多種類和層面。

- 數學學科考得不好,不代表邏輯不好
- 邏輯可能有很多種
- 應對考試不一定等同於讀書(學習知識)
- 所以也不是讀名校畢業就是做什麼都好,何況現在入學管道早已不是早期的樣子(不一定就是一路都很會考試,何況會考試 和 會做事本來就不是等號)

所以才會有一些過去是讀中文系的人、讀地球科學系的人、讀食品科學系的人,依然可以在軟體程式領域做得很不錯甚至傑出的成果。

當軟硬體研發工程師,一定要數學和物理學科成績很好才適合嗎? 一定要出身於本科系嗎? 一定要名校畢業嗎? 我個人的答案是NO

相較之下,更重要的應該是興趣、熱忱和決心

其實對於學問的追求方式也不需要迷信或盲從,現在是資訊普及的時代,取得知識的管道很多,該需要什麼背景知識的時候,就用心的去補足所需的相關部分即可,看是哪裡不足就去補足,實事求是就可以。不必過度糾結於一些傳統上對於學科的觀念,也不必將這些學科當成神主牌無條件信奉膜拜,更不要讓社會對於這些學科的傳統既有印象變成阻礙自己的絆腳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