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教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 以基礎電路角度看學術界/大學資訊領域在AIoT/IoT/嵌入式系統應用方向的問題,以及技職體系的關聯性】

 [以基礎電路角度看學術界/大學資訊領域在AIoT/IoT方向的問題,以及技職體系的關聯性]

學術界/大學裏頭 資訊領域的教授(大多是「電機」博士) 的學生/畢業生 所做的硬體電路,大多是慘劇一場(慘不忍睹),連訊號傳輸線的粗細都不知道會有影響 ,也看過有人把感測器的極細輸出訊號線或者電源線給亂折一通或綑成一綑 (看到真的會暈倒,但教授大多看不懂,所以不care),硬體電路大多亂做一通,包含許多這些領域的SCI期刊論文內容也是如此 (畢竟審查教授應該也沒有什麼電路經驗,雖然大多都是 電機工程博士)。 

從9年前接觸這些所謂的普通大學名校開始至今所看到的大多都是這樣。

不懂電機、不懂基本電路硬體觀念的「電機」博士教授,其實是真的很多。

實際原因是因為,號稱做資訊領域 的 電機博士教授,個人當年求學方向大多不在電路相關,大多是根本不碰電路理論基礎的,電路基礎會比 電子科電機科資訊科的高職生還差 (這是事實,了解過兩邊差一的人就會知道我在講啥),但他們在當教授之後,方向上可能會需要做系統(創意作品,例如AIoT/智慧物聯網類的系統/嵌入式系統應用),所以還是需要電路,但就只能叫很上層軟體背景的學生自己去弄 (大多是拿現成模組,但從中可以看出很多基礎觀念很「慘烈」,例如開發過程中的接線或量測之類的),所以就變成這樣了。於是就產生了上述情況。

又例如,在我個人接觸成功大學學生的經驗 (這幾年來協助指導成大多位研究所碩士生、大學部專題生、指導他們參加全國性的專業競賽以及他們的碩士論文題目和內容,我也在成大教授進行產學合作的公司兼任產品顧問、指導成大研究生完成產學合作案的技術開發,甚至輔導成大教授關於一些技術觀念基礎) ,我看過很多成功大學的研究所學生 (無論是成大大學部直升或從外校畢業來成大讀碩士班的都有、在讀大學時期大多都「修過」基礎的電路學、電子學的「課程/學分」,但其中很多人就好像跟完全沒修過基礎課程差不多!全部忘光光 或者在修什麼都不知道) ,他們其中有許多人完全不知道實際的交流電是怎麼一回事,看到我拿三用電表的交流檔位去量測教室或會議室的市電插頭的交流電,許多師生會怕(這些教授恐怕一輩子都沒親自量測過吧?),但其實,這些量測交流電壓訊號之類的事情,是我當年就讀高職一年級時期就常在做的,到後來就讀科技大學時期(大學階段),也曾經因為專題指導教授想要看一些題目功能需求,而經常會接觸到交流電 (包含一些實際的電路設計和製作)。

雖然這些硬體電路觀念,和我當年在成大碩士班畢業後到聯發科(晨星)當工程師所負責的機上盒、數位電視的OS系統軟韌體公版開發維護,似乎沒啥關係 (因為那個是偏向嵌入式Linux、嵌入式作業系統相關的軟韌體開發的工作)。但卻是我實際在技職體系的求學經驗,也是很實用的一些硬體電路相關基礎和觀念,其實在科技業開發軟韌體時,觀察很多同事的工作情況,也有很多與上述內容所呼應的相同感觸 (多數 普大畢業且走軟韌體方向的,大多缺乏硬體的實際基礎觀念和經驗)。

技職/高職學校的電子科、資訊科、電機科、控制科、冷凍科等科系的教育(理論與實作)大多偏向硬體電路 (統測電機與電子群的資電類和電機類),所以技職教育還是有特色和不可取代的地方,只要自己人不要自卑和內亂,一定有可以發揮之處。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最近看到關於學術界的一些新聞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這則與台北教育大學和高雄科大相關的鏡周刊的新聞 。

至於事情的更進一步之來龍去脈和結果,或許就只能靜待政府相關單位的調查和後續作為。


這幾年來,與大學/學術界相關的新聞報導其實很多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GOOGLE搜尋)

例如幾年前的台大醫學論文事件

 

而我一直都記得一位 很正派 且 勇於直言 的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老師,在好幾年以前就常以文章的方式去描述學術界的某些面向,例如:

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

這樣子的一流大學?呸!呸!呸!

直到現在彭老師還是有在寫文章,像是:

大學為何存在?為誰存在?

我很敬佩這位清大退休的彭老師,願意以文章來分享這些內容。

其實,既然早在至少十年前,就有像是清大退休教授彭老師這樣的內行人出來講話了,

讓我覺得社會大眾應該更積極的去關注和監督公共議題(包含教育界/學術界)才是。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精簡簡略版】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之前寫了篇文章【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怕內容太長,導致很多人可能懶得看(or選擇性的逃避事實),所以出個簡短版本的。

而這篇文章內引用新聞報導的內文(2008/12/31聯合報新聞: 技職有藍天 總裁、教授出雄工,記者徐如宜 高雄報導):

https://blog.xuite.net/forever2005222/twblog/146176914-%E5%84%AA%E7%A7%80%E7%9A%84%E5%A7%91%E4%B8%88

『 雄工(高雄高工)電信科畢業的賴溪松,當年分發到電信局工作,負責電信交換機維護;

但他繼續苦讀,考上成功大學水利系夜間部,白天上班,晚上求學;

後來又考上成大研究所,他主動辭掉班長主管職,變成白天上課,晚上上班。

「技職體系的訓練,讓我同時擁有實務與理論基礎。」現在的賴溪松,是成大電機系特聘教授,

也擔任過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理事長。

他表示,技職生從未低人一等,努力鑽研有興趣的工作,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達人。 』

------------------------------------------

台灣的技職教育體系,就算遭受到台灣社會的長期歧視和不平等對待(不要說社會的迷信了,光是經費分配就很明顯)

但仍然培育出了許多國內大學名校的教授

有很多歧視技職體系的人們 (如某些學生和家長們) 自己在就讀大學或研究所時期的某些老師、指導教授們可能正是出身於技職體系的,

例如一些從成大工程系所畢業的校友們,知道自己系上有傑出教授是讀高職或專科出身的嗎?

搞不好連這些校友、學生和家長們自己都不知道,有些人還會整天講出一些充滿偏見和歧視的言論。

這不是明顯的矛盾和無知嗎?

文人相輕、戰學校、戰系名、戰學歷血統、偏見、歧視  都是非常無聊且毫無意義的事


相關文章:

[1] 【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2]  【社會迷思】高職所學真的會比國立名校大學還淺嗎? 以高職理工科系(高工的電子電機科)的教材內容為例

2021年2月8日 星期一

【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之前寫了一篇: 【社會迷思】高職所學真的會比國立名校大學還淺嗎? 以高職理工科系(高工的電子電機科)的教材內容為例

這篇就以一些實際的案例繼續探討

先補充一下,下列的案例都是出身於以前的技職學校,而以前這些技職學校沒有研究所、甚至連學士班都沒有 (直到台灣工業技術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台灣科大成立之後才開始有了二技,也才有機會讓技職生有機會拿到學士文憑,在這之前很多人是從專科畢業後取得同等學力資格後,以同等學力報考碩士班),而早期有研究所的也就只有普通大學,所以如果技職生要能拿到博士學位,基本上最後也只能去讀普通大學的博士班。台灣的技職學校沒有真正給技職生持續進修升學的管道,而且要進學校教書就是要學位 (原因請去問政府,或者整體社會對文憑的觀念)

以前在查詢許多學位論文的時候,就常看到10年前已過世的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賴溪松教授(而且是位階頗高的特聘教授)的大名,但是直到剛才看了高雄高工傑出校友網頁[1]與[7][8],才知道原來賴溪松教授也是出身於技職高職體系(高雄高工電信科,屬於較早期的科系)。

文章[7]的內文(這文章引用2008/12/31聯合報新聞:技職有藍天 總裁、教授出雄工,聯合報記者徐如宜於高雄報導):

『 雄工電信科畢業的賴溪松,當年分發到電信局工作,負責電信交換機維護;但他繼續苦讀,考上成功大學水利系夜間部,白天上班,晚上求學;後來又考上成大研究所,他主動辭掉班長主管職,變成白天上課,晚上上班。」

「技職體系的訓練,讓我同時擁有實務與理論基礎。」現在的賴溪松,是成大電機系特聘教授,也擔任過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理事長。他表示,技職生從未低人一等,努力鑽研有興趣的工作,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達人。』

另一位同樣是成大電機工程系的教授王醴於專科時期就讀高雄工專電機科[2],也是出身技職教育體系,聽說王教授當年在成大電機系的升等速度非常快,很年輕就升到正教授,相當優秀。

一樣是成大電機工程學系(同時也是前成大電腦與通訊所所長)的陳中和教授過去也是畢業於台北工專電機科[13],一樣出身技職體系,他指導的實驗室做計算機結構相關的研究相當紮實。

素來也知道成大機械工程學系做馬達研究很大咖的蔡明祺教授在學生時代是就讀台南高工電工科[3]、高雄工專電機科[2]、台科大的技職體系[2][3]校友(後來是牛津大學博士),一樣是技職體系出身。

前成大工學院院長、成大機械工程學系教授(特聘教授)、現任聯合大學校長李偉賢過去是就讀聯合工專機械科[6]的校友,一樣是技職體系出身。

也包含過去在臉書介紹過的藍崇文台大化工系終身特聘教授(台北工專化工科校友),一樣是技職體系出身。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林永隆教授,過去是讀明新工專(明新科技大學)五專部畢業、台灣科大(台灣工業技術學院)二技部 畢業,後來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讀完博士學位,回國後在清大資工系任教,曾經借調至台積電集團子公司創意電子擔任技術長。

台大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教授劉貴生(特聘教授)出身於高雄高工石油化工科(也是雄工較早期的科系)[1],技職體系。

做通訊系統理論研究相當傑出(當擔任科技部電信工程學門召集人)的沈文和教授曾任職於中正大學電機系、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系、朝陽科大資通系和中正大學通訊系。沈教授畢業於高雄高工電子科、台北工專電子科、台灣科大電子系二技部(台灣科大早期叫作台灣工業技術學院,最早期只有二技部[9],是讀過專科再讀上來的)。

前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目前是退休後的名譽教授)也是前國立聯合大學校長 許銘熙 (畢業於 新埔工專 也就是現今的聖約翰科大 機械科56級、台大農業工程學士、台大土木工程博士) [14 - 16] 

虎尾科大前校長 覺文郁 教授 (目前任教於 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是台大機械系的終身特聘教授 [20]),過去畢業於 台北工專 機械工程科。

台北科大校長王錫福 (畢業於 臺北工專礦冶科68級、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陶瓷科學博士)[17]

前台北科大校長姚立德 (畢業於 臺北工專電機科71級、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電機博士)[19]

前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張國恩 (台北工專電機科、台科大二技、台大電機碩士、台大電機博士)[18]

之前我任職的公司的優秀工程師同事的爸爸也是技職體系出身,在雲科大材料系教書,是很認真的教授,一樣是技職體系出身(高雄工專化工科)。

其實自己所知道的出身於技職教育體系的大學教授真的還蠻多的(起碼也有數十位),回科技大學任教的也很多,例如包含前高應大校長、現今高科大校長、同時也是模具工程系教授楊慶煜(新埔工專 也就是現在的聖約翰科大 機械科63級校友,後來讀台科大二技、成大機械碩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機械博士)、台灣科大電子系阮聖彰特聘教授(大安高工資訊科79級,後來讀到台大資工碩士、台大電機博士,並且曾經在Avant!前達科技 以及 Synopsys新思科技擔任過軟體工程師,Synopsys在2001併購前達科技)、崑山科大鐘俊顏副校長(崑山工專電機科五專畢業、中央大學電機系碩博士)、崑山科大電機系莊英俊教授(高雄工專電機科畢業、台科大電機系學士、成大電機碩士、中山大學電機博士,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之一)、高科大第一校區電子工程系郭永超教授(高雄工專電機科、台科大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電機博士)、高科大電機系建工校區(前高應大電機系) 卓明遠教授 (高雄工專電機科、中山大學電機博士)、高科大第一校區電子系陳銘志教授(雲科大碩士、後來是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博士)、高科大建工校區電子系謝欽旭教授(高雄工專電子科校友,後來是台大電機碩士,最後是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博士)、高科大電工校區電子系洪冠明教授(高雄工專電子科校友,後來讀到清大電機博士)、高科大電工校區電子系鄭平守教授(高雄高工校友、高雄工專電子科校友,已退休)、台科大電子系教授林銘波教授(台科大電子系二技校友,我不確定他專科及高職讀哪,碩士班是台大電機,後來是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台南大學電機系許正良教授(明新工專電子工程科五專部校友、台科大電子工程碩士、最後是讀到成大電機工程博士),實在還有太多了,我在一時之間無法想得很完全,族繁不及備載。許多私立科大、私立大學也有很多畢業於技職體系且相當傑出優秀的教授(但台灣人大多看表面的校名外表所以很可能不信)在其中任教。

而以業界來說,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的楊正廉(Jason Yang)資深產品行銷經理(現在負責亞太區微控制器MCU的市場行銷、產品推廣及技術支援,並主導ST公司多項重要成功案例)也是出身於中華技術學院電機系[4],又是出身於技職體系的傑出案例。我想STM32系列的MCU以及許多IC已經在全世界紅透半邊天,不論在產業界還是學術界的平台使用上,ST都是領先級的廠商,應該不用我多說了。

MCU老廠牌IC設計公司笙泉科技(megawin)董事長溫國良也是出身於大華工專(大華科大)電子科五專部[5],一樣是技職體系出身。

即便在華人社會的高度歧視與偏見以及資源缺乏的情況下,技職人才的優秀案例依然是多到講不完,真的不知道一大堆台灣人對於技職教育體系到底是在歧視什麼? 為何要有偏見呢? 難道是國中老師的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和觀念太重? 

可能有很多歧視技職體系的學生以及家長們自己在就讀大學時期的老師教授們都是出身於技職體系的,搞不好連自己都不知道。

大家可自行思考一下,台灣人(普遍社會文化,包含一些大公司)為何要歧視技職體系呢? 是因為國中時期求學和競爭比較的的陰影揮之不去嗎?

我在這篇文章中所舉出的出身於技職體系後來成為傑出教授與業界人才的例子只是一小小部分,因為案例實在太多、多到講不完,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參考下列參考資料觀看(如[1]),技職人才成功的案例實在太多了。再次強調,請別忘了,這些傑出人才都是出身於極度歧視技職教育體系的台灣社會文化下的資源相對缺乏的技職教育體系。

------

早期台灣政府的文官體系,將國家許多資源都給他們自己出身的學校體系 (當然這些人大多不是技職體系出身),

例如半導體資源大多給台清交成等名校大學,由政府扶植他們,一些台灣半導體大廠老闆和高層主管當然就從這些學校出來,也拉了很多他們的學弟妹進去公司

這不完全是因為這些名校本身厲害

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早期政府就是這樣把資源投資在他們這些學校身上,

然後這些學校得到名氣,許多人才慕名而去這些學校

例如很多成果也是來自於技職教育體系出身的人

但是這些努力製作成果的人,難道都沒有來自技職體系的嗎?

 最後結果(例如專業競賽獲獎)那些成果掛這些名校的名,我就是個例子

 都是因為這些名校本身自己強? 一切都是這些名校和普通高中體系培育的?

那為何我們最後要讀名校? 因為台灣社會迷信阿,講事實也講不聽阿,只想看校名阿,如果不來讀這些學校,人家以為我們在唬爛、以為我們在葡萄酸

-----

[1] 高雄高工校友會 歷年傑出校友名單 https://sites.google.com/a/ksvs.kh.edu.tw/xiong-gong-xiao-you-hui/d-li-nian-jie-chu-xiao-you-ming-dan

[2]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校友列表(高雄工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7%AB%8B%E9%AB%98%E9%9B%84%E6%87%89%E7%94%A8%E7%A7%91%E6%8A%80%E5%A4%A7%E5%AD%B8%E6%A0%A1%E5%8F%8B%E5%88%97%E8%A1%A8

[3] 馬達科技探索 http://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6/document/interview/5interview.pdf

[4] 意法半導體STM32線上研討會 https://www.st.com/content/st_com/tzh/about/events/events.html/mcd-roadshow-tw-2020.html

[5] 大華科大 第一屆傑出校友------溫國良董事長專訪 http://research.tust.edu.tw/ezfiles/12/1012/img/179/110.doc

[6] 國立聯合大學 第六任校長 李偉賢教授 就職典禮新聞 https://secretary.nuu.edu.tw/p/404-1003-25905-1.php

[7] 技職有藍天 總裁、教授出雄工 https://blog.xuite.net/forever2005222/twblog/146176914-%E5%84%AA%E7%A7%80%E7%9A%84%E5%A7%91%E4%B8%88

[8] Professor Chi-Sung Laih https://www.testbed.ncku.edu.tw/cslaih.php

[9] 中正大學通訊系無線寬頻網路系統實驗室 沈文和老師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irelessbroadbandsystems/profiles/professor

[10] 朝揚科大 沈文和的數位歷程檔 http://lms.ctl.cyut.edu.tw/blog.php?user=2009036&f=portfolio

[11] 科技部 工程技術研究發展司 歷任召集人 https://www.most.gov.tw/eng/ch/detail/4ea053ec-aac1-442f-9592-80e15deff7d3

[12] 【社會迷思】高職所學真的會比國立名校大學還淺嗎? 以高職理工科系(高工的電子電機科)的教材內容為例 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1/02/blog-post_7.html 

[13] 成大電機系計算機架構與系統實驗室網頁 https://caslab.ee.ncku.edu.tw/dokuwiki/member:advisor#學歷

[14] 聖約翰科技大學 St. John's University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juedu/posts/1688568644533474/

[15] 中央社報導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98266.aspx#.YHBxzB8zYdU

[16]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http://www.bse.ntu.edu.tw/member?teacher_id=26&page=5

[17]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https://www.ntut.edu.tw/p/404-1007-82889.php

[18]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5%9C%8B%E6%81%A9

[19] https://myweb.ntut.edu.tw/~wwwhis/master.html

[20] 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 師資: http://www.me.ntu.edu.tw/main.php?mod=adv_custom_page&func=show_page&site_id=0&page_id=299

[21] 產學合作推手 清大教授林永隆獲獎,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5744

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社會迷思】高職所學真的會缺乏理論基礎嗎? 以高職理工科系(高工的電子科)的教材內容為例

坦白說,就算後來讀到(社會上多數人以為比較厲害的)成大碩士班、博士班且在碩士畢業時曾去聯發科集團上過幾年班(軟韌體開發性質的工程師),至今擔任中小企業的顧問協助促進產學研發成果,有時到科技大學兼課,以及這一兩年都在成大帶領工程系所實驗室的碩士班研究生進行專案研究與學習(執行研究計畫、產學計畫、參賽指導、碩士論文內容等)。偶爾回過頭來看高職時期的電子學、基本電學教科書,看到裡面的一堆繁雜物理電學基礎和數學,還是覺得許多內容頗有深度和難度,根本一點都不會比大學甚至研究所的課程簡單,甚至可以說比起許多大學甚至研究所課程門檻還難了不少(本來這些科目就是普通高中/大學體系到大學才會學到的專業課程,只是差別在於因為在高職階段所以是中文版)。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查詢高職(工程科系類的高職就是所謂的高工)基本電學、電子學、電機機械、機械力學等方面的教材,下面以高職學校放在學校網頁上的基本電學和電子學的PPT教材為例,可自行點擊觀看:

- 基本電學II-交流電功率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UFdaTjdFQVVjRDg/view

- 基本電學II-諧振電路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dkEycHpIdlZzODQ/view

- 基本電學II-交流電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bGtMN1pUaUlIM2M/view

- 電子學II-場效電晶體放大電路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TUM5UmhmejJoYmM/view

- 電子學II-串級放大電路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LUprYllPNTE0eHM/view


相對於高職求學時期,到了就讀科技大學的階段,雖然大多都是博士教授在教書(師資課程完全普大化),但也是有一些基礎的部分會教錯或者簡單帶過,且每學期的授課時間相對高中職還短、又硬要用厚重的Bible原文書(大多數學校課程是不可能教完的,通常只教了一部分的內容,要不然就是快速簡單帶過),多數學生能學到的內容未必比高職時期(包含在補習班被很厲害的專業科目老師所教)紮實。自己是因為在高職時期就已經學過這些,所以才能理解這兩者(高職先學一次,或者等到大學才從頭開始學)之間的差異(如果只有在大學學過這些科目,那很可能會不太清楚這些在學什麼,除非後續有走相關領域且不斷地使用到)。

更不要說實驗課了,嚴格來說,大學或研究所課程的實作其實大多都比自己高職時期受到的要求還簡單(印象中高一剛開學沒多久在實習課就要實際拿變壓器做AC110V交流電轉換應用相關的實驗,後來到成大後看到一堆修過電路理論和實驗科目背景的人連基本的交流電路甚至直流電路是碰都不太敢碰或者極度不熟悉)。到科大之後師資課程完全普大化,或者遇到不少過得比較安逸的教授,本身不熟這些實際的東西,在實驗方面大多是助教簡單帶一帶,教得更淺或者更零散,這樣子真的會比高職好嗎? 

而在數位電子電路的方面(數位邏輯或稱邏輯系統或稱邏輯設計課程,反正就是數位邏輯科目,只是課程名稱略有差異),高職時期的數位邏輯課程就已經拿TTL的數位邏輯閘與正反器IC在練習做一些題目的實驗,如計時器甚至小時鐘電路,也曾經在高職階段就有接觸到CPLD和8051 MCU基礎的相關實驗。不像現在回頭看成大碩士生很多在大一時期學過一學期的邏輯系統或者邏輯設計,結果居然不少成大學生其實連正反器是幹什麼的都有些忘了,只記得有教過布林代數或卡諾圖化簡...以及很多大學的電工實驗/電子學實驗/微控制器/微處理機系統相關科目教的介面電路還真的比高職基本電學、高職電子學還來得粗淺很多。至於研究所的一些嵌入式或物聯網修課科目就更不用說了,蠻多可能教得又更淺或者標準更低(真的是如此)。而在研究計畫或者學位論文或者研究型論文內容的專案上,更是一堆人只會買和用現成硬體模組,完全沒有去了解其中的硬體設計原理(畢竟了解也不一定對於趕快畢業拿文憑的這個需求有幫助)。偏偏我們的某些產業公司在用人方面因為文化的緣故,也不斷地去捧這些不夠實際的大學教育與研究方式和文化(當然其中也有好的,但是比例上實在偏少)。

甚至看過某些資訊相關領域(當然也是很多所謂電機博士、學者在其中參與)的SCI期刊論文(學術研究論文)內的基本電路錯誤,這種錯誤程度其實是有基本程度的高職電子科或電機科學生都看得出來的......說真的按照個人長期接觸熟識許多名校教授的經驗,這些高職生學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國立名校大學的電機博士教授就一定很懂阿(可能他們讀過相關科目,但沒真正在工程上用到的話也不太會,當然也有些電機博士教授是幾乎完全沒碰硬體領域,這也是一種狀況)

其實即便是這樣,這20年來的高職仍已經算是很偏向升學導向了(專業內容難免會為了考試而沒像是早期那樣紮實),聽一些長輩和業界前輩所說,早期的工程科系類高職(高工)所教授的內容(不論是理論或實務),都比這十幾二十年來的高職教得還更深更多、標準也更嚴格、更紮實。所以綜合上述來看,現在的台灣比起30年前,表面拿到高學歷的人變多了,可是國家產業實質的競爭力真的有隨著學歷的提高而上升嗎?

所以就實際專業內容來說,高職真的比較差嗎? 何況高職生的年紀是比大學生更輕的。

而幾乎不懂高職專業內容的多數國中老師們真的懂高職在學什麼嗎? 能給國中生和家長正確客觀的觀念嗎? 從上述內容教材來看,高職真的全都只是純動手而沒有教設計原理理論嗎? 顯然並非如此吧

另外,很多實力不錯的高職生反而到了大學後受到台灣人普遍對於大學應該要大玩特玩的文化觀念影響加上上述原因,以及許多科大專任老師本身就不懂技職體系而看輕自己的學生,常會灌輸一些科大就是比普大名校差的觀念洗腦,或者課程規劃與內容方面的不合適(幾乎完全普大化,台灣技職科大多數的主導者與多數師資也不懂技職),反而使得許多高職背景學生失去興趣或信心,到最後可能變成自我放逐導致實力大退,把上述在高職所學的專業理論和實務基礎(坦白說是真的有深度)給逐漸淡忘或放棄,甚至到最後轉行。

甚至還有一些較特別的狀況,例如有些高職/科大生會因為長期受到台灣社會對於技職體系的偏見歧視文化而開始自卑,導致自己也開始看不起自己所就讀的技職體系;同時也有學生會因自卑而衍生出自傲(做了些深度不深的實作成果,但因好不容易從這個歧視職校的社會上得到一點肯定就自傲,而導致視野受限),而導致某些同學沒去將自己的弱項給補足並且設法去讓自己在社會去突破名氣的限制加以證明自己(畢竟社會還是比較信普通高中名校、普大名校)。

事實上,無論是上述哪一種狀況,這些對國家產業整體而言都是蠻可惜的事情,也是不必要的內耗。

科學/學術/工程領域的精神就是要求真求是,不論自身出自於什麼教育體系,客觀面對事實是很重要的態度,無知導致驕傲自滿或者自卑都是沒有必要的心態。

一位畢業於台大電機系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與電腦博士學位,並且曾在台積電當過高階主管(研發處長)的業界資深前輩 楊光磊博士,我個人相當的贊同和敬佩他寫的一篇文章(標題: 學術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價值,原文網址: 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asp?id=309&fbclid=iwar3yk-dkxkv7bdpqdfhzem5ti9dvikgq2dkwvaltelndsxlpeyqvwp3tsqq ),其中有幾段真的讓我覺得印象深刻:

『我到了美國念博士學位時,雖然少不了一些必要的讀書考試外,最大的差別是對職業、產業的體驗和浸潤。也許因爲身在產業蓬勃的矽谷,我在研究所的時候就有強烈身在產業的氛圍,幾乎每個教授都有深刻的產業經驗,所以即使在一個研究型大學,卻像是身在一個「技職」學校中。』

『相信大多數人都認為教育的出口是「就業或創業」,可是為什麼台灣有些高等大學會義正詞嚴地覺得自己不是「職業訓練所」?是否因爲許多知識份子,如同我小時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迷思於「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的職業價值?』

『知識與能力、學習與就業,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沒有價差的兩端。但願台灣的高教界能夠好好的思考教育的目的,為台灣培育有能力、真正能夠幫助台灣產業升級的未來人才;而台灣的產業界更要思索如何伸手與教育界合作,不再只用成績、學歷任用只會讀書考試的純知識人才!』


個人覺得,迷信學位文憑/校名的文化的這個長久以來的現象,在東亞或華人社會已經變成像是一種信仰,就好像在群體盲目信奉某種宗教一樣,也似乎如同溶入於血液或空氣之中一般的無法自拔。

-----

相關文章:

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工程實務教育】【產學落差】【技職教育體系】 關於台灣社會對於技職體系的歧視與矛盾

滿街都是名校畢業生?

- 學術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價值(楊光磊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