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就算後來讀到(社會上多數人以為比較厲害的)成大碩士班、博士班且在碩士畢業時曾去聯發科集團上過幾年班(軟韌體開發性質的工程師),至今擔任中小企業的顧問協助促進產學研發成果,有時到科技大學兼課,以及這一兩年都在成大帶領工程系所實驗室的碩士班研究生進行專案研究與學習(執行研究計畫、產學計畫、參賽指導、碩士論文內容等)。偶爾回過頭來看高職時期的電子學、基本電學教科書,看到裡面的一堆繁雜物理電學基礎和數學,還是覺得許多內容頗有深度和難度,根本一點都不會比大學甚至研究所的課程簡單,甚至可以說比起許多大學甚至研究所課程門檻還難了不少(本來這些科目就是普通高中/大學體系到大學才會學到的專業課程,只是差別在於因為在高職階段所以是中文版)。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查詢高職(工程科系類的高職就是所謂的高工)基本電學、電子學、電機機械、機械力學等方面的教材,下面以高職學校放在學校網頁上的基本電學和電子學的PPT教材為例,可自行點擊觀看:
- 基本電學II-交流電功率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UFdaTjdFQVVjRDg/view
- 基本電學II-諧振電路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dkEycHpIdlZzODQ/view
- 基本電學II-交流電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bGtMN1pUaUlIM2M/view
- 電子學II-場效電晶體放大電路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TUM5UmhmejJoYmM/view
- 電子學II-串級放大電路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LUprYllPNTE0eHM/view
相對於高職求學時期,到了就讀科技大學的階段,雖然大多都是博士教授在教書(師資課程完全普大化),但也是有一些基礎的部分會教錯或者簡單帶過,且每學期的授課時間相對高中職還短、又硬要用厚重的Bible原文書(大多數學校課程是不可能教完的,通常只教了一部分的內容,要不然就是快速簡單帶過),多數學生能學到的內容未必比高職時期(包含在補習班被很厲害的專業科目老師所教)紮實。自己是因為在高職時期就已經學過這些,所以才能理解這兩者(高職先學一次,或者等到大學才從頭開始學)之間的差異(如果只有在大學學過這些科目,那很可能會不太清楚這些在學什麼,除非後續有走相關領域且不斷地使用到)。
更不要說實驗課了,嚴格來說,大學或研究所課程的實作其實大多都比自己高職時期受到的要求還簡單(印象中高一剛開學沒多久在實習課就要實際拿變壓器做AC110V交流電轉換應用相關的實驗,後來到成大後看到一堆修過電路理論和實驗科目背景的人連基本的交流電路甚至直流電路是碰都不太敢碰或者極度不熟悉)。到科大之後師資課程完全普大化,或者遇到不少過得比較安逸的教授,本身都不熟這些實際的東西,在實驗方面大多是助教簡單帶一帶,教得更淺或者更零散,這樣子真的會比高職好嗎?
而在數位電子電路的方面(數位邏輯或稱邏輯系統或稱邏輯設計課程,反正就是數位邏輯科目,只是課程名稱略有差異),高職時期的數位邏輯課程就已經拿TTL的數位邏輯閘與正反器IC在練習做一些題目的實驗,如計時器甚至小時鐘電路,也曾經在高職階段就有接觸到CPLD和8051 MCU基礎的相關實驗。不像現在回頭看成大碩士生很多在大一時期學過一學期的邏輯系統或者邏輯設計,結果居然不少成大學生其實連正反器是幹什麼的都有些忘了,只記得有教過布林代數或卡諾圖化簡...以及很多大學的電工實驗/電子學實驗/微控制器/微處理機系統相關科目教的介面電路還真的比高職基本電學、高職電子學還來得粗淺很多。至於研究所的一些嵌入式或物聯網修課科目就更不用說了,蠻多可能教得又更淺或者標準更低(真的是如此)。而在研究計畫或者學位論文或者研究型論文內容的專案上,更是一堆人只會買和用現成硬體模組,完全沒有去了解其中的硬體設計原理(畢竟了解也不一定對於趕快畢業拿文憑的這個需求有幫助)。偏偏我們的某些產業公司在用人方面因為文化的緣故,也不斷地去捧這些不夠實際的大學教育與研究方式和文化(當然其中也有好的,但是比例上實在偏少)。
甚至看過某些資訊相關領域(當然也是很多所謂電機博士、學者在其中參與)的SCI期刊論文(學術研究論文)內的基本電路錯誤,這種錯誤程度其實是有基本程度的高職電子科或電機科學生都看得出來的......說真的按照個人長期接觸熟識許多名校教授的經驗,這些高職生學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國立名校大學的電機博士教授就一定很懂阿(可能他們讀過相關科目,但沒真正在工程上用到的話也不太會,當然也有些電機博士教授是幾乎完全沒碰硬體領域,這也是一種狀況)
其實即便是這樣,這20年來的高職仍已經算是很偏向升學導向了(專業內容難免會為了考試而沒像是早期那樣紮實),聽一些長輩和業界前輩所說,早期的工程科系類高職(高工)所教授的內容(不論是理論或實務),都比這十幾二十年來的高職教得還更深更多、標準也更嚴格、更紮實。所以綜合上述來看,現在的台灣比起30年前,表面拿到高學歷的人變多了,可是國家產業實質的競爭力真的有隨著學歷的提高而上升嗎?
所以就實際專業內容來說,高職真的比較差嗎? 何況高職生的年紀是比大學生更輕的。
而幾乎不懂高職專業內容的多數國中老師們真的懂高職在學什麼嗎? 能給國中生和家長正確客觀的觀念嗎? 從上述內容教材來看,高職真的全都只是純動手而沒有教設計原理理論嗎? 顯然並非如此吧
另外,很多實力不錯的高職生反而到了大學後受到台灣人普遍對於大學應該要大玩特玩的文化觀念影響加上上述原因,以及許多科大專任老師本身就不懂技職體系而看輕自己的學生,常會灌輸一些科大就是比普大名校差的觀念洗腦,或者課程規劃與內容方面的不合適(幾乎完全普大化,台灣技職科大多數的主導者與多數師資也不懂技職),反而使得許多高職背景學生失去興趣或信心,到最後可能變成自我放逐導致實力大退,把上述在高職所學的專業理論和實務基礎(坦白說是真的有深度)給逐漸淡忘或放棄,甚至到最後轉行。
甚至還有一些較特別的狀況,例如有些高職/科大生會因為長期受到台灣社會對於技職體系的偏見歧視文化而開始自卑,導致自己也開始看不起自己所就讀的技職體系;同時也有學生會因自卑而衍生出自傲(做了些深度不深的實作成果,但因好不容易從這個歧視職校的社會上得到一點肯定就自傲,而導致視野受限),而導致某些同學沒去將自己的弱項給補足並且設法去讓自己在社會去突破名氣的限制加以證明自己(畢竟社會還是比較信普通高中名校、普大名校)。
事實上,無論是上述哪一種狀況,這些對國家產業整體而言都是蠻可惜的事情,也是不必要的內耗。
科學/學術/工程領域的精神就是要求真求是,不論自身出自於什麼教育體系,客觀面對事實是很重要的態度,無知導致驕傲自滿或者自卑都是沒有必要的心態。
一位畢業於台大電機系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與電腦博士學位,並且曾在台積電當過高階主管(研發處長)的業界資深前輩 楊光磊博士,我個人相當的贊同和敬佩他寫的一篇文章(標題: 學術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價值,原文網址: 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asp?id=309&fbclid=iwar3yk-dkxkv7bdpqdfhzem5ti9dvikgq2dkwvaltelndsxlpeyqvwp3tsqq ),其中有幾段真的讓我覺得印象深刻:
『我到了美國念博士學位時,雖然少不了一些必要的讀書考試外,最大的差別是對職業、產業的體驗和浸潤。也許因爲身在產業蓬勃的矽谷,我在研究所的時候就有強烈身在產業的氛圍,幾乎每個教授都有深刻的產業經驗,所以即使在一個研究型大學,卻像是身在一個「技職」學校中。』
『相信大多數人都認為教育的出口是「就業或創業」,可是為什麼台灣有些高等大學會義正詞嚴地覺得自己不是「職業訓練所」?是否因爲許多知識份子,如同我小時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迷思於「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的職業價值?』
『知識與能力、學習與就業,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沒有價差的兩端。但願台灣的高教界能夠好好的思考教育的目的,為台灣培育有能力、真正能夠幫助台灣產業升級的未來人才;而台灣的產業界更要思索如何伸手與教育界合作,不再只用成績、學歷任用只會讀書考試的純知識人才!』
個人覺得,迷信學位文憑/校名的文化的這個長久以來的現象,在東亞或華人社會已經變成像是一種信仰,就好像在群體盲目信奉某種宗教一樣,也似乎如同溶入於血液或空氣之中一般的無法自拔。
-----
相關文章:
- 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