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論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論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在許多系統設計工程領域,學術界論文的參考價值很低,絕對不如技術人士們在網路上公開免費分享的技術文章

最近在協助業界工程師去了解一款感測器的複雜校正流程。

除了參閱官方文件之外,也感謝一些熱心技術人士在網路上撰寫免費公開的blog技術文章,這幫助很大。

以許多工程系統實務開發設計方向來說,說真的 ,一堆學術界的論文根本沒什麼幫助,大多數論文內容根本沒有辦法解決關鍵的技術細節和關鍵,大多數論文內容都只是包裝為了要能刊登/發表 (其核心目標大多只是為了拿到論文發表的這個「績效」),而且這些論文的審查者(教授)本身大多根本沒有實際接觸技術的經驗,到底要如何有能力做客觀的審查呢?

其實,真正有幫助的文章,反而都是由一些技術愛好者或工程師所自行在網路上公開分享的技術blog文章 (畢竟是真心分享的,內容真實,真正實際有實驗過、有一定可靠度), 

而真實有貢獻的技術文章,絕對不會像是那些學術界論文那樣牽涉一些畢業啦、升等啦、包裝啦、什麼狗屁新意啦(假藉學術創新之名,行唬爛之實,畢竟他們認為那樣子才能讓績效的數量快速增加,好讓他們拿去快速升等升官) 等現實利益條件而有所包裝遮掩或隱瞞。何況如果沒有花大錢購買,大多數的學術界論文是根本沒辦法閱讀的(你在學校可以閱讀是因為你們學校有花人民的納稅錢去購買閱讀權 (除了open access的期刊將價錢轉嫁到投稿方,但其實依然大多是人民納稅錢買單)。

我將上述內容貼在個人臉書,有幾位朋友 (恰巧都是我們成大工程科學系的系友,雖然他們年紀差很多),也有相關的經驗和看法,如下: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每個國家都適合起源於歐洲的學術界機制嗎?

 

新聞標題: 台灣論文造假數全球第二!私校工會嘆:學術道德淪喪至此

新聞標題: 台灣學術造假世界第二!教團:學界已無恥感

-----------

雖是去年的新聞 但還是印象深刻

基本上,我覺得學術研究這套,在世界上的某些愛演戲的文化充斥的地區的國家,是很難玩起來的,因為學術研究是需要高度自律性的項目。

而以華人地區為例,自古以來至今,多數人從小填鴨考試讀書就只是為了要獲取名利,而不是真的對於書本的的知識內容有興趣和熱忱,

所以這種從小填鴨到大的文化之下,本來就很難去搞需要高度熱忱興趣和自律性的學術研究。

個人在科技業看過蠻多工程師,對於其工作內容和專業根本沒有太大的興趣和熱忱或想法(假日絕對不碰和專業相關的內容),大多只是想要賺錢過日子,這都是一樣的道理。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最近看到關於學術界的一些新聞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這則與台北教育大學和高雄科大相關的鏡周刊的新聞 。

至於事情的更進一步之來龍去脈和結果,或許就只能靜待政府相關單位的調查和後續作為。


這幾年來,與大學/學術界相關的新聞報導其實很多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GOOGLE搜尋)

例如幾年前的台大醫學論文事件

 

而我一直都記得一位 很正派 且 勇於直言 的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老師,在好幾年以前就常以文章的方式去描述學術界的某些面向,例如:

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

這樣子的一流大學?呸!呸!呸!

直到現在彭老師還是有在寫文章,像是:

大學為何存在?為誰存在?

我很敬佩這位清大退休的彭老師,願意以文章來分享這些內容。

其實,既然早在至少十年前,就有像是清大退休教授彭老師這樣的內行人出來講話了,

讓我覺得社會大眾應該更積極的去關注和監督公共議題(包含教育界/學術界)才是。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原來好多學術論文都是這樣來的啊? 難怪很少業界公司願意花錢買論文來看

最近聽到一位所謂國內名校普通大學工程系所的資深教授跟研究生說: 

"我們資訊(工程)領域的paper(論文),關於論文題目所使用到的硬體規格之類的內容(言下之意是實際實驗技術的部分),不必詳細寫出,我們主要都看paper內的邏輯大致上是不是對的,這樣就好"

什麼!??? 這種工程領域的實作題目的論文裡面的技術內容不用寫得太詳細? 那要這些paper幹麻??  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原則咧?? 自己看不懂的就不用寫出來喔? XDD

......恍然大悟,難怪一堆表面上等級頗高的國際期刊論文會變成不是浮濫就是投機的垃圾論文,反正屬於比較專業的部分(細節)一堆教授自己根本看不懂,而且也不想學,

原來是這樣啊,好個專家學者,好樣的!

不用放code、不用放電路圖、不用放開發板和晶片的規格,只因為很多教授都看不懂?  只要放一些數學式子和流程圖,但不用管這些數學式子和流程是否真的有被實作開發出來?  那要如何證明這些演算法(數學式+流程)有被正確且完整開發? 如何驗證其論文提出的方法的實際可行性??  

學術不應該要是最嚴謹的嗎??結果一堆基礎關鍵反而都可以跳過?

而且其實按照我的經驗...很多教授平常也不一定深入仔細去看這些數學是否完全正確,變成只有看論文的"大概"和"外表"。

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原則,在實際的學術界,恐怕早已被一大堆根本沒有足夠的專業基礎的長年高薪穩定的教授們給拋在腦後  (再次強調,大學裡面也是有一些觀念務實的好教授好老師,我就有認識一些好老師。但是,專業基礎嚴重不足、搞不清楚實際狀況、務虛的真的教授也是超多...而且位階都還不低)

如果只想看結果或者作夢,不想面對現實,那一點都不科學,如果連專業的基本基礎都沒有,其實也沒資格稱得上是在做研究(所謂研究應該是較進階且較深入的)。


此外,這件事情也勾起我的一些印象

大家都知道可重複的實驗結果是科學學術進步的基礎

但我自己之前看了一些國際期刊論文,常常都有種些奇怪的感覺

一堆跟自己專長相關領域的期刊論文都不寫技術細節是怎樣? 我明白這或許是期刊的文化

但問題是這樣的論文是怎麼可參考? 掰故事都能掰阿,誰知道實際上到底有沒有真的有做(按照其宣稱的那樣)?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台灣的大學確實是輕忽教學,但是真的有重視研究嗎?

最近看到一位觀念清楚的教授說:「會寫論文的人只要專心寫論文就好;而實作很強的人就要實作很強,而且還要會寫論文」

真的是突破盲點。

這種文化下,誰要花大量時間心力去增進自己的實作技術或讓研究內容踏實?洗學歷和洗論文最爽了

----------

許多人常說台灣的大學重研究、輕教學

其實

喜歡量產論文,完全不等於重視研究

真正的「研究」,一定有深度,一定是需要做很久,才能有一點成果,其績效數量絕對不可能會很多的

如果很常在比數量,哪裡有像是重視研究的樣子?

還是只是找不到能擺平多數人意見之下的遊戲規則?


量產論文、盲追/盲看學位文憑

就是代工量產的思維

這不是科學學術

更不是所謂的重視研究 

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社會迷思】高職所學真的會缺乏理論基礎嗎? 以高職理工科系(高工的電子科)的教材內容為例

坦白說,就算後來讀到(社會上多數人以為比較厲害的)成大碩士班、博士班且在碩士畢業時曾去聯發科集團上過幾年班(軟韌體開發性質的工程師),至今擔任中小企業的顧問協助促進產學研發成果,有時到科技大學兼課,以及這一兩年都在成大帶領工程系所實驗室的碩士班研究生進行專案研究與學習(執行研究計畫、產學計畫、參賽指導、碩士論文內容等)。偶爾回過頭來看高職時期的電子學、基本電學教科書,看到裡面的一堆繁雜物理電學基礎和數學,還是覺得許多內容頗有深度和難度,根本一點都不會比大學甚至研究所的課程簡單,甚至可以說比起許多大學甚至研究所課程門檻還難了不少(本來這些科目就是普通高中/大學體系到大學才會學到的專業課程,只是差別在於因為在高職階段所以是中文版)。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查詢高職(工程科系類的高職就是所謂的高工)基本電學、電子學、電機機械、機械力學等方面的教材,下面以高職學校放在學校網頁上的基本電學和電子學的PPT教材為例,可自行點擊觀看:

- 基本電學II-交流電功率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UFdaTjdFQVVjRDg/view

- 基本電學II-諧振電路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dkEycHpIdlZzODQ/view

- 基本電學II-交流電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bGtMN1pUaUlIM2M/view

- 電子學II-場效電晶體放大電路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TUM5UmhmejJoYmM/view

- 電子學II-串級放大電路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9bRNgLTEXTALUprYllPNTE0eHM/view


相對於高職求學時期,到了就讀科技大學的階段,雖然大多都是博士教授在教書(師資課程完全普大化),但也是有一些基礎的部分會教錯或者簡單帶過,且每學期的授課時間相對高中職還短、又硬要用厚重的Bible原文書(大多數學校課程是不可能教完的,通常只教了一部分的內容,要不然就是快速簡單帶過),多數學生能學到的內容未必比高職時期(包含在補習班被很厲害的專業科目老師所教)紮實。自己是因為在高職時期就已經學過這些,所以才能理解這兩者(高職先學一次,或者等到大學才從頭開始學)之間的差異(如果只有在大學學過這些科目,那很可能會不太清楚這些在學什麼,除非後續有走相關領域且不斷地使用到)。

更不要說實驗課了,嚴格來說,大學或研究所課程的實作其實大多都比自己高職時期受到的要求還簡單(印象中高一剛開學沒多久在實習課就要實際拿變壓器做AC110V交流電轉換應用相關的實驗,後來到成大後看到一堆修過電路理論和實驗科目背景的人連基本的交流電路甚至直流電路是碰都不太敢碰或者極度不熟悉)。到科大之後師資課程完全普大化,或者遇到不少過得比較安逸的教授,本身不熟這些實際的東西,在實驗方面大多是助教簡單帶一帶,教得更淺或者更零散,這樣子真的會比高職好嗎? 

而在數位電子電路的方面(數位邏輯或稱邏輯系統或稱邏輯設計課程,反正就是數位邏輯科目,只是課程名稱略有差異),高職時期的數位邏輯課程就已經拿TTL的數位邏輯閘與正反器IC在練習做一些題目的實驗,如計時器甚至小時鐘電路,也曾經在高職階段就有接觸到CPLD和8051 MCU基礎的相關實驗。不像現在回頭看成大碩士生很多在大一時期學過一學期的邏輯系統或者邏輯設計,結果居然不少成大學生其實連正反器是幹什麼的都有些忘了,只記得有教過布林代數或卡諾圖化簡...以及很多大學的電工實驗/電子學實驗/微控制器/微處理機系統相關科目教的介面電路還真的比高職基本電學、高職電子學還來得粗淺很多。至於研究所的一些嵌入式或物聯網修課科目就更不用說了,蠻多可能教得又更淺或者標準更低(真的是如此)。而在研究計畫或者學位論文或者研究型論文內容的專案上,更是一堆人只會買和用現成硬體模組,完全沒有去了解其中的硬體設計原理(畢竟了解也不一定對於趕快畢業拿文憑的這個需求有幫助)。偏偏我們的某些產業公司在用人方面因為文化的緣故,也不斷地去捧這些不夠實際的大學教育與研究方式和文化(當然其中也有好的,但是比例上實在偏少)。

甚至看過某些資訊相關領域(當然也是很多所謂電機博士、學者在其中參與)的SCI期刊論文(學術研究論文)內的基本電路錯誤,這種錯誤程度其實是有基本程度的高職電子科或電機科學生都看得出來的......說真的按照個人長期接觸熟識許多名校教授的經驗,這些高職生學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國立名校大學的電機博士教授就一定很懂阿(可能他們讀過相關科目,但沒真正在工程上用到的話也不太會,當然也有些電機博士教授是幾乎完全沒碰硬體領域,這也是一種狀況)

其實即便是這樣,這20年來的高職仍已經算是很偏向升學導向了(專業內容難免會為了考試而沒像是早期那樣紮實),聽一些長輩和業界前輩所說,早期的工程科系類高職(高工)所教授的內容(不論是理論或實務),都比這十幾二十年來的高職教得還更深更多、標準也更嚴格、更紮實。所以綜合上述來看,現在的台灣比起30年前,表面拿到高學歷的人變多了,可是國家產業實質的競爭力真的有隨著學歷的提高而上升嗎?

所以就實際專業內容來說,高職真的比較差嗎? 何況高職生的年紀是比大學生更輕的。

而幾乎不懂高職專業內容的多數國中老師們真的懂高職在學什麼嗎? 能給國中生和家長正確客觀的觀念嗎? 從上述內容教材來看,高職真的全都只是純動手而沒有教設計原理理論嗎? 顯然並非如此吧

另外,很多實力不錯的高職生反而到了大學後受到台灣人普遍對於大學應該要大玩特玩的文化觀念影響加上上述原因,以及許多科大專任老師本身就不懂技職體系而看輕自己的學生,常會灌輸一些科大就是比普大名校差的觀念洗腦,或者課程規劃與內容方面的不合適(幾乎完全普大化,台灣技職科大多數的主導者與多數師資也不懂技職),反而使得許多高職背景學生失去興趣或信心,到最後可能變成自我放逐導致實力大退,把上述在高職所學的專業理論和實務基礎(坦白說是真的有深度)給逐漸淡忘或放棄,甚至到最後轉行。

甚至還有一些較特別的狀況,例如有些高職/科大生會因為長期受到台灣社會對於技職體系的偏見歧視文化而開始自卑,導致自己也開始看不起自己所就讀的技職體系;同時也有學生會因自卑而衍生出自傲(做了些深度不深的實作成果,但因好不容易從這個歧視職校的社會上得到一點肯定就自傲,而導致視野受限),而導致某些同學沒去將自己的弱項給補足並且設法去讓自己在社會去突破名氣的限制加以證明自己(畢竟社會還是比較信普通高中名校、普大名校)。

事實上,無論是上述哪一種狀況,這些對國家產業整體而言都是蠻可惜的事情,也是不必要的內耗。

科學/學術/工程領域的精神就是要求真求是,不論自身出自於什麼教育體系,客觀面對事實是很重要的態度,無知導致驕傲自滿或者自卑都是沒有必要的心態。

一位畢業於台大電機系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與電腦博士學位,並且曾在台積電當過高階主管(研發處長)的業界資深前輩 楊光磊博士,我個人相當的贊同和敬佩他寫的一篇文章(標題: 學術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價值,原文網址: 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asp?id=309&fbclid=iwar3yk-dkxkv7bdpqdfhzem5ti9dvikgq2dkwvaltelndsxlpeyqvwp3tsqq ),其中有幾段真的讓我覺得印象深刻:

『我到了美國念博士學位時,雖然少不了一些必要的讀書考試外,最大的差別是對職業、產業的體驗和浸潤。也許因爲身在產業蓬勃的矽谷,我在研究所的時候就有強烈身在產業的氛圍,幾乎每個教授都有深刻的產業經驗,所以即使在一個研究型大學,卻像是身在一個「技職」學校中。』

『相信大多數人都認為教育的出口是「就業或創業」,可是為什麼台灣有些高等大學會義正詞嚴地覺得自己不是「職業訓練所」?是否因爲許多知識份子,如同我小時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迷思於「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的職業價值?』

『知識與能力、學習與就業,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沒有價差的兩端。但願台灣的高教界能夠好好的思考教育的目的,為台灣培育有能力、真正能夠幫助台灣產業升級的未來人才;而台灣的產業界更要思索如何伸手與教育界合作,不再只用成績、學歷任用只會讀書考試的純知識人才!』


個人覺得,迷信學位文憑/校名的文化的這個長久以來的現象,在東亞或華人社會已經變成像是一種信仰,就好像在群體盲目信奉某種宗教一樣,也似乎如同溶入於血液或空氣之中一般的無法自拔。

-----

相關文章:

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工程實務教育】【產學落差】【技職教育體系】 關於台灣社會對於技職體系的歧視與矛盾

滿街都是名校畢業生?

- 學術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價值(楊光磊博士)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學術/科學論文應該很實事求是,但文化上卻常有許多八股文化?

學術/科學/工程的本質是要求是求真,而不是空中閣樓、作夢式或迷信/八股文式的虛有其表,其中任何的作為應該要有它的客觀道理。

例如不該為了列Reference paper只為刻意彰顯得自己的論文很有貢獻而硬要列Reference paper,未必這樣才代表有貢獻,應該要看真實的狀況,例如很多產業題目需求及其貢獻就分明已經很明確了(就是有問題才有這題目阿),學界論文不一定能體現出這些產業問題,所以硬要和論文比較未必客觀,如果為了硬要列而列就會變成只虛有其表、迷信式的炒作八股文。

上述只是一個例子,另外還看過很多案例,像是執著說頁數要很多(硬要充頁數)、每頁不要留空白等等(說覺得不好看,但難道就硬要充內容?)、明明就不是每篇論文都必須要是重大學術突破但是硬要變成廣告式的包裝(反而似乎顯得不夠誠實)、電資工程相關領域的場合詢問論文實驗內容的程式碼寫了幾行(寫軟體其實並不是行數多就代表是好的好嗎?太外行才會問這種問題,程式碼是越短越好,程式碼短也不能就代表不深入),這些都是很奇怪(沒有充分客觀道理)的事情。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用於頸部姿態辨識的慣性感測訊號處理方法


這次要來分享自己於三年多前的碩士論文研究內容了

會想要分享出來主要是因為覺得其內容好像也是和maker們蠻有關的東西(其實當初寫的比較像技術報告, 想要把技術細節盡量完整交代)


因為當時實驗室的一些特殊狀況,所以當時從規劃題目、相關文獻及前人研究成果survey、設計及開發實作、找一堆人來實際測試實驗以及論文撰寫,全部共只花了2個月左右...雖不是什麼很厲害的東西, 但也是心血之作(在做碩論之前並沒有玩過慣性感測), 每字每句完全誠實寫出所有研究過程和細節

而這個東西是做什麼呢? 當初的主要研究動機又為何呢?

簡單來說, 當時有一個在網路上募資的新創公司提出了一個將慣性感測裝置放在後頸部的項鍊式穿戴裝置產品(Fineck). 當然了, 如何處理這慣性感測訊號的方法是他們家的Knowhow, 是不會公開的.

而我的論文就是基於將慣性裝置放在相同身體部位,  去研究並提出一個自己整合設計的用於頸部姿態辨識慣性感測方法,  並將其實作驗證,  看看自己提出(當然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整合偉大先進的方法後加以延伸組合應用)並實作的方法是否也可以像他們新創公司產品影片呈現的那樣準確.

下方列出有Demo影片和口試的投影片

細節部分請大家可直接參考我的論文全文內容: 全文下載網址連結(NCKU)


方法部分, 簡單來說就是應用了: 位準和振幅的調整 + Software RC filter(也稱是指數平滑法) + 透過經驗法則訂出的姿態訊號擷取門檻機制 + Dynamic Time Warping(動態時間校正) + 簡單的1-NN分類

實作平台的部分就是Arduino Fio + 六軸慣性感測器 + 藍牙模組 + Android APP

相信這方法應也可用於其他類似情境下的訊號辨識分類

請大家盡量參考, 但若是想做成論文或文章也請勿抄襲, 並請注意合法引用  ^.<   (之前真的看過很誇張的案例...身為原作者真的會不太開心), 感謝大家了!


Demo影片(這影片是畢業之後把東西又架起來拍的,  影片有點長...):





口試投影片 (若因上傳導致部分格式稍微跑掉請見諒):

 

------------

2021/05/10更新:

很多人看我常講台灣學術界的問題,可能會以為我這個人只會一昧覺得產業相關的實作技術才有價值,而以為忽略學術研究,其實我認為什麼學術研究(或理論)和實作是兩回事的這種觀念其實是假議題(專業就是專業、學問就是學問、工程就是工程,特別是在應用科學領域,哪裡有什麼理論實作之分,也沒有什麼學術研究和產業技術之分,只有嚴謹和不嚴謹、熱愛不熱愛、掌握程度深淺、是否具備遠見之分,很多人總是很喜歡拿 理論和實作是兩回事 或者說 學術和產業是兩回事 來當作不用重視實作/懶得去碰實作的藉口),

而且我個人相當熱愛真正紮實的工程領域學術研究,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個人認為台灣學術界整體風氣實在沒有很踏實(國外聽說也開始有這些現象,我不清楚),因為真正熱愛專業領域和研究的人相對實在比較少,多數人在意的是現實面而不是熱愛研究。

以前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碩士論文當年從頭到尾共做了不到2個月(因為在這之前在忙著舉辦教育部競賽的計劃,在此之前幾乎沒時間想碩士論文的事,所以短時間內將碩士論文完成其實是真的非常累,在拚碩士論文內容的期間幾乎每天只睡三到四小時,而且還好在之前就已經有許多嵌入式系統應用設計的基礎和經驗,以及在大學時期已有累積不少與訊號處理演算相關的數學觀念),內容絕對紮實嚴謹,而在碩士班畢業離校當天(2015/8/26)就完全公開。而其中的程式原始碼和頸部姿態穿戴偵測裝置還保留至今,去年指導成大碩士生學弟們將此程式碼拿出來提供給學弟們整合後續應用程式之後去參加競賽得獎(經濟部與教育部合辦的2021第26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4],請看該網頁第2頁的資訊應用組九的第二名)。

台灣人很愛拿學術這兩字出來講,所以今天提一下我的碩士論文[5][6][7]當時在學術的方面的狀況(絕對不是什麼偉大成果,畢竟只是我自己1人做了共2個月不到,但當時也是做得相當用心而且絕對有考慮學術貢獻的方面),當時比較了一些論文文獻,最相關相似的文獻是和美國名校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華盛頓大學)當時的Ke-yu Chen博士研究生 等人的研究團隊(共五人)在2014年的一項class project專案成果NecX [1][2]進行比較。我覺得NecX是一項很棒的專案(雖是class project,但是內行人都知道,許多歐美名校頂尖大學的class project就已經很有程度,且這是五人的共同研究成果),也很感謝他們願意公開這些研究成果資訊。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華盛頓大學)這間學校出過1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電腦科學和醫學領域的學術名望是世界頂尖。

NecX論文的第一作者Ke-yu Chen博士[3]畢業於東吳大學、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碩士班 與 美國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羅里達大學)電機與電腦碩士班,並且在2016年獲得美國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華盛頓大學)的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他後來在Intel擔任過研究員和Google當過研究工程師,目前任職於Apple公司擔任研究員[3]。

他們當時就讀於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這項NecX專案,有寫成一篇論文[1][2](這篇paper[1]有五位作者: Ke-Yu Chen, Aniket Handa, Chaoyu Yang, Shuowei Li, Shwetak Patel),也有專案網站,主要是透過EMG sensors貼在人體頸部的兩側,並進行後續的演算處理辨識,主要辨識2位受測者的5種頸部動作,並且他們的實驗數據主要是離線運算分析(offline analysis)的方式輸入WEKA資料探勘軟體以訓練出model並對其動作進行分類(所以應該是在電腦上分析),準確度是94.1%(但是是離線運算分析,他們的論文中有提到他們在做即時辨識時有遭遇到一些困難,後來他們也有做即時辨識但似乎沒有提出實驗數據,只有提到如Demo影片的效果)。

而我的碩士論文研究內容[5][6][7]是我一人自行完成,沒有共同作者,在sensor種類(選擇IMU感測器)和穿戴/放置部位是參考一項當時在網路上募資專案Fineck,而這碩士論文的核心在於自行整合應用設計一套演算法機制來做訊號處理辨識以辨識頸部動作,最後成果是做到online即時(Real time)分析演算辨識(辨識演算法的主要部分實作自行整合撰寫的手機APP應用程式達進行即時辨識運算)辨識18種頸部姿態動作(整合應用了一些open source 專案的source code加以修改整合設計),實驗的受測者人數為10位,實驗辨識率每次都在九成多以上(大約都在92%~96%),後來覺得我這樣一人獨力在2個月內所完成的成果應該明顯不輸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NecX專案成果,和其他文獻相比也有獨特性,所以認為這應該可算是令自己滿意的成果。當時因為已在前一年和產業公司簽約媒合(同時服研發替代役的工程師職務合約),一心想在碩士畢業後趕快去聯發科集團(晨星)上班(而工作內容性質其實和我碩士論文方向性質差異很大),而且也認為有用的研究成果最主要就是要能貢獻台灣社會(所以論文完全公開且寫出很多實作和實驗方面的細節以及演算法選擇/應用/搭配/整合的原則及整合方面的細節),所以從來就沒有想將此成果發表去什麼學術期刊(個人當時也已開始不太認同台灣學術界的某些文化),但畢業後一直覺得這東西沒用到很可惜,所以就把東西拿出來再次實驗並且拍攝Demo影片放在Youtube上面並且寫成blog文章分享,並且在離開產業界回成大協助指導碩士生時又將成果拿出來讓學弟們延伸應用參加競賽。

  
感謝我碩士班的指導教授讓我在挑選題目和研究方面有極大的自由和發揮空間,指導教授對於許多事情的務實看法,我至今仍非常認同和敬佩,也給了我不少認知和啟發,也很高興畢業後都有在和黃教授維持聯繫交流。

現在回頭想想,碩士論文口試也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時間過得真快。



當年口試(學位考試)成績: 94.25 (共四位口試委員,其中一位委員打95分 而另外三位委員打94分)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