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學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是 嵌入式系統「開發板」, 而不是「開發版」

有感而發,隨手寫個基礎小觀念分享。

長年來,看過不少背景較偏向純軟體的工程師、成大的學生、成大碩士論文裡面,常有人把嵌入式系統的板子的 「開發板」(development board) 給 誤寫成 「開發版」。

可參考下圖正確的字詞: 「開發板」。



對於不了解的朋友簡單說明一下,粗略來說,嵌入式系統的開發板就是適合產品雛型開發時期的用板子,大多會拉出大部分的I/O腳位和製作介面電路、接頭在板子上,提供軟韌體工程師做軟韌體開發或者學習之用,畢竟這階段還不確定開發者會想拿這種嵌入式電腦晶片去開發什麼產品,所以這階段的電路板還不是產品精簡客製化的樣子,而是較偏向屬於開發、或學習驗證階段所使用的板子(board) 。

 ( 在學校方面,從2013年接觸成大相關系所的同儕們就常發現這種小問題,直到去年2022年看到成大碩士班的學生的學位論文口試,還是一堆這種錯誤,且很少教授和學生本身會去注意到,原因大概是因為資訊領域太多人都沒有去了解自己在使用的板子的一些基本觀念,板子對自己來說是現成的,所以這情況越來越多。實例我就不貼出來了,以免傷到一些人的心。當然也看過許多電機資工出身但是背景偏向軟體的工程師也都常有這種狀況,所以有感而發。

從過去在我的貼文所分享一堆學界或業界常見的字詞錯誤案例的分享中大家可以發現很多人在論文中的常見字詞錯誤並不是因為打錯字,而是來自於基本的觀念不清楚所導致。

或許這些小地方無傷大雅,或許不是大問題,但個人是覺得既然大學的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號稱是做「學術研究」的「學術」論文,當然應該對這種基本的字詞要有基本的嚴謹程度才是,畢竟「板」和「版」 兩個字雖然只差在部首,但意思差很遠 ) 

-----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每個國家都適合起源於歐洲的學術界機制嗎?

 

新聞標題: 台灣論文造假數全球第二!私校工會嘆:學術道德淪喪至此

新聞標題: 台灣學術造假世界第二!教團:學界已無恥感

-----------

雖是去年的新聞 但還是印象深刻

基本上,我覺得學術研究這套,在世界上的某些愛演戲的文化充斥的地區的國家,是很難玩起來的,因為學術研究是需要高度自律性的項目。

而以華人地區為例,自古以來至今,多數人從小填鴨考試讀書就只是為了要獲取名利,而不是真的對於書本的的知識內容有興趣和熱忱,

所以這種從小填鴨到大的文化之下,本來就很難去搞需要高度熱忱興趣和自律性的學術研究。

個人在科技業看過蠻多工程師,對於其工作內容和專業根本沒有太大的興趣和熱忱或想法(假日絕對不碰和專業相關的內容),大多只是想要賺錢過日子,這都是一樣的道理。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原來好多學術論文都是這樣來的啊? 難怪很少業界公司願意花錢買論文來看

最近聽到一位所謂國內名校普通大學工程系所的資深教授跟研究生說: 

"我們資訊(工程)領域的paper(論文),關於論文題目所使用到的硬體規格之類的內容(言下之意是實際實驗技術的部分),不必詳細寫出,我們主要都看paper內的邏輯大致上是不是對的,這樣就好"

什麼!??? 這種工程領域的實作題目的論文裡面的技術內容不用寫得太詳細? 那要這些paper幹麻??  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原則咧?? 自己看不懂的就不用寫出來喔? XDD

......恍然大悟,難怪一堆表面上等級頗高的國際期刊論文會變成不是浮濫就是投機的垃圾論文,反正屬於比較專業的部分(細節)一堆教授自己根本看不懂,而且也不想學,

原來是這樣啊,好個專家學者,好樣的!

不用放code、不用放電路圖、不用放開發板和晶片的規格,只因為很多教授都看不懂?  只要放一些數學式子和流程圖,但不用管這些數學式子和流程是否真的有被實作開發出來?  那要如何證明這些演算法(數學式+流程)有被正確且完整開發? 如何驗證其論文提出的方法的實際可行性??  

學術不應該要是最嚴謹的嗎??結果一堆基礎關鍵反而都可以跳過?

而且其實按照我的經驗...很多教授平常也不一定深入仔細去看這些數學是否完全正確,變成只有看論文的"大概"和"外表"。

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原則,在實際的學術界,恐怕早已被一大堆根本沒有足夠的專業基礎的長年高薪穩定的教授們給拋在腦後  (再次強調,大學裡面也是有一些觀念務實的好教授好老師,我就有認識一些好老師。但是,專業基礎嚴重不足、搞不清楚實際狀況、務虛的真的教授也是超多...而且位階都還不低)

如果只想看結果或者作夢,不想面對現實,那一點都不科學,如果連專業的基本基礎都沒有,其實也沒資格稱得上是在做研究(所謂研究應該是較進階且較深入的)。


此外,這件事情也勾起我的一些印象

大家都知道可重複的實驗結果是科學學術進步的基礎

但我自己之前看了一些國際期刊論文,常常都有種些奇怪的感覺

一堆跟自己專長相關領域的期刊論文都不寫技術細節是怎樣? 我明白這或許是期刊的文化

但問題是這樣的論文是怎麼可參考? 掰故事都能掰阿,誰知道實際上到底有沒有真的有做(按照其宣稱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