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期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期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在許多系統設計工程領域,學術界論文的參考價值很低,絕對不如技術人士們在網路上公開免費分享的技術文章

最近在協助業界工程師去了解一款感測器的複雜校正流程。

除了參閱官方文件之外,也感謝一些熱心技術人士在網路上撰寫免費公開的blog技術文章,這幫助很大。

以許多工程系統實務開發設計方向來說,說真的 ,一堆學術界的論文根本沒什麼幫助,大多數論文內容根本沒有辦法解決關鍵的技術細節和關鍵,大多數論文內容都只是包裝為了要能刊登/發表 (其核心目標大多只是為了拿到論文發表的這個「績效」),而且這些論文的審查者(教授)本身大多根本沒有實際接觸技術的經驗,到底要如何有能力做客觀的審查呢?

其實,真正有幫助的文章,反而都是由一些技術愛好者或工程師所自行在網路上公開分享的技術blog文章 (畢竟是真心分享的,內容真實,真正實際有實驗過、有一定可靠度), 

而真實有貢獻的技術文章,絕對不會像是那些學術界論文那樣牽涉一些畢業啦、升等啦、包裝啦、什麼狗屁新意啦(假藉學術創新之名,行唬爛之實,畢竟他們認為那樣子才能讓績效的數量快速增加,好讓他們拿去快速升等升官) 等現實利益條件而有所包裝遮掩或隱瞞。何況如果沒有花大錢購買,大多數的學術界論文是根本沒辦法閱讀的(你在學校可以閱讀是因為你們學校有花人民的納稅錢去購買閱讀權 (除了open access的期刊將價錢轉嫁到投稿方,但其實依然大多是人民納稅錢買單)。

我將上述內容貼在個人臉書,有幾位朋友 (恰巧都是我們成大工程科學系的系友,雖然他們年紀差很多),也有相關的經驗和看法,如下: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原來好多學術論文都是這樣來的啊? 難怪很少業界公司願意花錢買論文來看

最近聽到一位所謂國內名校普通大學工程系所的資深教授跟研究生說: 

"我們資訊(工程)領域的paper(論文),關於論文題目所使用到的硬體規格之類的內容(言下之意是實際實驗技術的部分),不必詳細寫出,我們主要都看paper內的邏輯大致上是不是對的,這樣就好"

什麼!??? 這種工程領域的實作題目的論文裡面的技術內容不用寫得太詳細? 那要這些paper幹麻??  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原則咧?? 自己看不懂的就不用寫出來喔? XDD

......恍然大悟,難怪一堆表面上等級頗高的國際期刊論文會變成不是浮濫就是投機的垃圾論文,反正屬於比較專業的部分(細節)一堆教授自己根本看不懂,而且也不想學,

原來是這樣啊,好個專家學者,好樣的!

不用放code、不用放電路圖、不用放開發板和晶片的規格,只因為很多教授都看不懂?  只要放一些數學式子和流程圖,但不用管這些數學式子和流程是否真的有被實作開發出來?  那要如何證明這些演算法(數學式+流程)有被正確且完整開發? 如何驗證其論文提出的方法的實際可行性??  

學術不應該要是最嚴謹的嗎??結果一堆基礎關鍵反而都可以跳過?

而且其實按照我的經驗...很多教授平常也不一定深入仔細去看這些數學是否完全正確,變成只有看論文的"大概"和"外表"。

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原則,在實際的學術界,恐怕早已被一大堆根本沒有足夠的專業基礎的長年高薪穩定的教授們給拋在腦後  (再次強調,大學裡面也是有一些觀念務實的好教授好老師,我就有認識一些好老師。但是,專業基礎嚴重不足、搞不清楚實際狀況、務虛的真的教授也是超多...而且位階都還不低)

如果只想看結果或者作夢,不想面對現實,那一點都不科學,如果連專業的基本基礎都沒有,其實也沒資格稱得上是在做研究(所謂研究應該是較進階且較深入的)。


此外,這件事情也勾起我的一些印象

大家都知道可重複的實驗結果是科學學術進步的基礎

但我自己之前看了一些國際期刊論文,常常都有種些奇怪的感覺

一堆跟自己專長相關領域的期刊論文都不寫技術細節是怎樣? 我明白這或許是期刊的文化

但問題是這樣的論文是怎麼可參考? 掰故事都能掰阿,誰知道實際上到底有沒有真的有做(按照其宣稱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