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高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高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月30日 星期日

人生第一次看IC Datasheet(技術資料手冊)的時間點,是在14年前 讀高職電子科二年級的課堂上

在當年,人生第一次看這些IC Datasheet(技術資料手冊)的時間點,是在14年前 讀高職電子科二年級的課堂上,

https://www.keil.com/dd/docs/datashts/atmel/at89s51_ds.pdf 


除了MCU之外,當時還會參考許多TTL系列邏輯閘IC的資料手冊內容。

大學開始之後,基本上就不會有(或者極少有)這種課程會實際帶你看這種專業手冊了,因為許多專任教授自己一輩子也沒看過。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2年1月28日 星期五

分想當年我的成大碩士論文內容的其中一小部分演算法應用推導過程之分享! 許多是基於我在技職教育體系時期的累積

當年在成大做碩士論文的研究內容時,在系統的設計上,應用到了幾個演算法,當時分別將其實作開發在穿戴式裝置(以單晶片微電腦/微控制器MCU為核心) 與 智慧型手機上。

其中使用到的一個演算法是一階RC Low Pass filter演算法 用在將訊號作data smoothing處理(因為這個步驟是實作在MCU上作為處理感測器訊號的資料前處理步驟,所以是數位離散化版本,基本上就是一次指數平均法Exponential Averaging),

在當時過程中有將這些式子做些簡單的推導以便複習和理解其用途效果,如圖片所示,這是當時寫下的推導筆記(寫在某張餐廳菜單紙的背面,因為這張紙是黃色比較顯眼就拿來寫推導),如下圖。



其實這些也是用到個人當年就讀高職修讀基本電學與在科技大學大一修讀電路學時期的相關基礎,無論是理論還是實作開發基礎,這大多是我在技職教育體系之中的累積。

上述這些是大多數從電機電子系出身的資訊工程(計算機)領域的人所極度不熟悉的東西。

所以,誰說技職體系沒有理論基礎?

雖然因為個人當年碩士畢業後到公司服務是負責Embedded Linux on SoC的系統的公版軟韌體開發和維護,因方向性質不同,所以沒啥機會直接用到上述那些內容。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高職所學的專業很有用! 舉個最簡單的運算放大基本電路的小例子!

延續之前分享的一篇文章: 【一款感測器套件中的簡易OPA應用電路的計算分析和驗證案例分享。誰說 高職沒有理論基礎? 】

其實用 高職 時期的所學,就可以輕易計算推導出OPA(運算放大器)最基本最簡單的反向放大應用的增益式子,包含畫電路圖,整個過程花費不到一分鐘的時間。



在科技大學讀大一時的電路學,又再學了一次,而之後大二的電子學,又再次接觸到 (其實高職時期就已學過一次電子學)。

(這張紙是在台鐵儲值悠遊卡金額的儲值收據紙的背面,一時興起拿來寫)

誰說高職沒有理論基礎?這些只是高職二年級電子學的理論基礎的內容的百分之一不到。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2年1月26日 星期三

【DFROBOT SKU:SEN0165 ORP氧化還原度感測器之訊號處理簡易OPA應用電路分析&驗證案例。誰說 高職沒有理論基礎? 】

雖然個人在當年碩士班畢業後在產業界所負責的工作內容,大多並不是專門從事純硬體電路開發,但過去在技職教育體系的電路基礎專業知識和技術累積,還是經常能實際用上的。

尤其我們做嵌入式系統設計、IoT系統設計的人,從硬體電路、底層韌體、開機啟動程式、(針對有作業系統的嵌入式系統)作業系統核心space和user space的驅動程式和應用程式、感測器應用、訊號處理、無線通訊技術應用、PC端的應用程式、行動裝置端的應用程式等等,都必須有一定了解,才能比較完整設計和整合系統架構。

-------------------------

最近協助一位業界工程師理解一些感測器套件的整合應用,該套件包含一個感測器輸出訊號的處理電路,如下圖。

                       電路圖來源: ORP氧化還原度感測器套件之訊號處理電路的電路圖
https://image.dfrobot.com/image/data/SEN0165/OPR%20meter%20V1.0%20Schematic.pdf

在此,我用個人在15年前、就讀 高職電子科一年級 上學期的 一點點基本電學基礎(Kirchhoff's current law,克希荷夫電流定律) + 高職二年級的一點點 電子學 基礎 (OPA運算放大器的最基本觀念),

即可簡單分析計算一下 這款ORP氧化還原度感測器 和 pH感測器 套件 的 輸出訊號調整電路 的 第二級 (簡易的計算過程如下方照片所示)。

(誰說高職沒有理論基礎?  我這裡可能只是用到高職所學的所有電學理論的百分之一不到吧)

簡易電路分析計算過程 (使用克希荷夫電流定律)


並且,也使用對於初學者來說相當平易近人且強大的Tinkercad電路軟體模擬一下。


使用Tinkercad軟體進行電路模擬之結果畫面 (2V - 0V = 2 V)



使用Tinkercad軟體進行電路模擬之結果畫面 (2V - 0.5V = 1.5 V)


電學數學計算 + 模擬驗證  + 實際電路  

三個願望一次滿足,全部到位,這個簡單的小例子頗適合做為教材。

至於像是ORP感測器的應用原理 以及pH感測器的基本原理(範圍內接近線性特性與其描述式、校正原理和方式)、廠商提供的sample code是如何搭配等方面的內容較多,未來有機會再分享。

-------------------------

我始終覺得,我們台灣的教育總是學得太多,但實際吸收、在畢業後能實際運用的內容似乎太少。這代表我們的教育的performance太差了。

不要小看這種簡單的小例子,雖然簡單,但是我在成功大學看過許多領域(例如資訊領域,還是很多題目需要硬體整合背景)的 教授們 (電機博士、資工博士、工程科學博士、機械博士等),大多是完全不太會這些東西的 (可能他們在當年修完課就忘光了)。

當然,他們「指導」的研究生們遇到這些狀況大多是只是用這種現成的硬體電路模組套件,而較少分析其原理,加上通常這種模組的官方網頁也不會講解電路設計原理。但是,其實若要將這些感測套件應用得「好」、理解這些訊號確切是對應到什麼感測值,搭配廠商提供的sample code到底在做甚麼,是不一定要自己從頭做啦,但是必須還是要有這些基礎知識背景去做些分析,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 以基礎電路角度看學術界/大學資訊領域在AIoT/IoT/嵌入式系統應用方向的問題,以及技職體系的關聯性】

 [以基礎電路角度看學術界/大學資訊領域在AIoT/IoT方向的問題,以及技職體系的關聯性]

學術界/大學裏頭 資訊領域的教授(大多是「電機」博士) 的學生/畢業生 所做的硬體電路,大多是慘劇一場(慘不忍睹),連訊號傳輸線的粗細都不知道會有影響 ,也看過有人把感測器的極細輸出訊號線或者電源線給亂折一通或綑成一綑 (看到真的會暈倒,但教授大多看不懂,所以不care),硬體電路大多亂做一通,包含許多這些領域的SCI期刊論文內容也是如此 (畢竟審查教授應該也沒有什麼電路經驗,雖然大多都是 電機工程博士)。 

從9年前接觸這些所謂的普通大學名校開始至今所看到的大多都是這樣。

不懂電機、不懂基本電路硬體觀念的「電機」博士教授,其實是真的很多。

實際原因是因為,號稱做資訊領域 的 電機博士教授,個人當年求學方向大多不在電路相關,大多是根本不碰電路理論基礎的,電路基礎會比 電子科電機科資訊科的高職生還差 (這是事實,了解過兩邊差一的人就會知道我在講啥),但他們在當教授之後,方向上可能會需要做系統(創意作品,例如AIoT/智慧物聯網類的系統/嵌入式系統應用),所以還是需要電路,但就只能叫很上層軟體背景的學生自己去弄 (大多是拿現成模組,但從中可以看出很多基礎觀念很「慘烈」,例如開發過程中的接線或量測之類的),所以就變成這樣了。於是就產生了上述情況。

又例如,在我個人接觸成功大學學生的經驗 (這幾年來協助指導成大多位研究所碩士生、大學部專題生、指導他們參加全國性的專業競賽以及他們的碩士論文題目和內容,我也在成大教授進行產學合作的公司兼任產品顧問、指導成大研究生完成產學合作案的技術開發,甚至輔導成大教授關於一些技術觀念基礎) ,我看過很多成功大學的研究所學生 (無論是成大大學部直升或從外校畢業來成大讀碩士班的都有、在讀大學時期大多都「修過」基礎的電路學、電子學的「課程/學分」,但其中很多人就好像跟完全沒修過基礎課程差不多!全部忘光光 或者在修什麼都不知道) ,他們其中有許多人完全不知道實際的交流電是怎麼一回事,看到我拿三用電表的交流檔位去量測教室或會議室的市電插頭的交流電,許多師生會怕(這些教授恐怕一輩子都沒親自量測過吧?),但其實,這些量測交流電壓訊號之類的事情,是我當年就讀高職一年級時期就常在做的,到後來就讀科技大學時期(大學階段),也曾經因為專題指導教授想要看一些題目功能需求,而經常會接觸到交流電 (包含一些實際的電路設計和製作)。

雖然這些硬體電路觀念,和我當年在成大碩士班畢業後到聯發科(晨星)當工程師所負責的機上盒、數位電視的OS系統軟韌體公版開發維護,似乎沒啥關係 (因為那個是偏向嵌入式Linux、嵌入式作業系統相關的軟韌體開發的工作)。但卻是我實際在技職體系的求學經驗,也是很實用的一些硬體電路相關基礎和觀念,其實在科技業開發軟韌體時,觀察很多同事的工作情況,也有很多與上述內容所呼應的相同感觸 (多數 普大畢業且走軟韌體方向的,大多缺乏硬體的實際基礎觀念和經驗)。

技職/高職學校的電子科、資訊科、電機科、控制科、冷凍科等科系的教育(理論與實作)大多偏向硬體電路 (統測電機與電子群的資電類和電機類),所以技職教育還是有特色和不可取代的地方,只要自己人不要自卑和內亂,一定有可以發揮之處。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誰說高職沒有理論基礎?沒讀過高職就隨便胡說八道的人很多。看看高職電類科系一年級的基本電學吧

 照片是 高職 工業學校 (電子科、電機科、資訊科、冷凍科、控制科 等相關科系),

正規課綱範圍內,在高職一年級 下學期 的 基本電學(交流電)的一小部分內容(當時補習班的講義內容)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台灣社會迷信填鴨考試成績學歷且輕忽技職教育是對的嗎? 看看 世界名校(加州柏克萊)電機博士、企業頂尖人士對於台灣教育的看法吧!

我個人在私立科大擔任兼任講師,我認為教育其中很大的一項關鍵就是 楊光磊博士Konrad Young (他是 前台積電研發處長、加州柏克萊電機博士、Intel資深顧問,他一路以來都是出身於名校且資歷豐富,他關心且重視教育,也鼓勵技職教育) 在他的一篇臉書PO文的留言區回覆所提到的: 

「升學主義的讀書考試注定壓抑著所有孩子找尋天賦的機會」

已經有數不清的案例證明事實是如此 (我個人本身當年也是如此)。

可惜很多台灣人的腦袋思維極度僵化,至今(資訊網路發達的時代) 仍有許多人把傳統填鴨升學考試的制度當成鑑別「優秀」、「 頂尖」 的唯一標準 (緊握著 名校學歷文憑至上觀念不放,不願意放開心胸去了解更深入的狀況與背景因素) ,

事實上,具備這種僵化思維的許多大人們本身就是受到傳統填鴨教育盲點的影響,然後又繼續教育出了更多這樣思維的人 (習慣這種制度的常自以為優秀無比甚至會歧視他人,而不喜歡、不適應這種傳統填鴨教育考試制度的許多人就很自卑。事實上這些狀況對於整體台灣社會而言都是沒有必要的內耗,也容易引發一些社會階級問題)。

此外,我個人相當的贊同和敬佩 楊光磊博士 過去的一篇文章(標題: 學術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價值,原文網址: 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asp?id=309&fbclid=iwar3yk-dkxkv7bdpqdfhzem5ti9dvikgq2dkwvaltelndsxlpeyqvwp3tsqq ),其中有幾段真的讓我覺得印象深刻:

『我到了美國念博士學位時,雖然少不了一些必要的讀書考試外,最大的差別是對職業、產業的體驗和浸潤。也許因爲身在產業蓬勃的矽谷,我在研究所的時候就有強烈身在產業的氛圍,幾乎每個教授都有深刻的產業經驗,所以即使在一個研究型大學,卻像是身在一個「技職」學校中。』

『相信大多數人都認為教育的出口是「就業或創業」,可是為什麼台灣有些高等大學會義正詞嚴地覺得自己不是「職業訓練所」?是否因爲許多知識份子,如同我小時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迷思於「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的職業價值?』

『知識與能力、學習與就業,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沒有價差的兩端。但願台灣的高教界能夠好好的思考教育的目的,為台灣培育有能力、真正能夠幫助台灣產業升級的未來人才;而台灣的產業界更要思索如何伸手與教育界合作,不再只用成績、學歷任用只會讀書考試的純知識人才!』

-----

個人覺得,迷信學位文憑/校名的文化的這個長久以來的現象,在東亞或華人社會已經變成像是一種信仰,就好像在群體盲目信奉某種宗教一樣,也似乎如同溶入於血液或空氣之中一般的無法自拔。

台灣人不斷迷信名校學歷文憑,只會造成更多社會階級問題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我讀高職出身的】簡介一下我當年通過成大碩士論文學位考試(口試)的成果和委員們

 【我讀高職出身的】

其實,有讀過 研究所(碩/博士班) 且 通過 學位考試/論文口試 畢業的人,應該都很輕易 能講出 自己當年的指導教授 和 學位考試(學位論文口試)的 口試委員 是誰,

以個人為例,我當年(西元2015年/民國104年/103學年度第2學期)的學位考試(碩士學位論文口試)的口試委員  (以及分別把我的口試打幾分,每位委員評分的評分表正本雖然在口試完就由同學一起交給系辦公室了,但評分表的影本都還有留存,以及口試合格證明的正本都有留存,這個口試合格證明的掃描影本也會放在學位論文的第一頁) 是:

國立成功大學 工程科學系 黃悅民 教授 (指導教授)  給我94分

國立成功大學 工程科學系 侯廷偉 教授  給我94分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陳俊良 教授  給我94分

逢甲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林志敏 教授  給我95分

所以,我的學位考試/學位論文口試成績(平均)是: 94.25分





而且我個人的這個成大碩士學位論文,自從當時拿到畢業證書的離校當日起就完全公開,完全公開提供校內外下載閱覽。之前我還有寫一篇文章特別介紹。

我的碩士論文內容和成果,有和美國名校大學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華盛頓大學)當時的Ke-yu Chen博士研究生(他們該專案的第一作者) 等人的研究團隊(共五人)在2014年的一項專案成果  進行參考比較。

註: Ke-yu Chen博士畢業於東吳大學學士班、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碩士班 與 美國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羅里達大學)電機與電腦碩士班,並且他在2016年獲得美國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華盛頓大學)的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他後來在Intel擔任過研究員和Google當過研究工程師,目前任職於Apple公司擔任研究員。

阿對了,我是讀高職學校出身的,高職教育(包含高職專業學科的補習班老師)給我很多電機電子工程領域的專業領域 理論和實務 紮實基礎,其實比名校還紮實,我讀高職出身、我驕傲。

我認為紮實的 技職教育體系 是台灣之所必須! 理論和實務都兼備!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從 統一入學測驗(統測) 電機與電子群電子類(資電類)報名人數 來看少子化

隨便挑個幾年的四技統測報名人數來看,

98年 電機與電子群電子類  報名人數: 15390

105年  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報名人數: 9813

110年 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報名人數: 7223

(註: 資電類就是當年的電子類,後來改叫資電類)

98年是我考科技大學(四技日間部)的那一年,後面的報名人數少得非常多... 105年 的 電子類(後來改叫 資電類) 居然比98年還少了 6千人, 而到現在(110年)人數居然只有我們當時的一半不到。


Ref: 

[1] 98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群(類)別報考人數統計, https://www.tcte.edu.tw/four/majtype98.php

[2] 105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群(類)別報考人數統計,  https://www.tcte.edu.tw/four/majtype105.php

[3] 110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群(類)別報考人數統計, https://www.tcte.edu.tw/four/majtype110.php

#統測 #統一入學測驗 #技職 #高職 #科技大學 #四技二專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有人批評現代技職教育體系都變成在升學考試? 但是,「升學考試」不就是台灣社會所崇尚的嗎?

很多人批評說台灣現代的技職教育變成都在升學和考試、不重視技術,以這個理由去歧視和貶低技職教育體系。

但問題在於,「都在升學考試」不就是講這些話的這些人們所喜歡的台清交成等名校大學部的學生的養成模式嗎?

難道考台清交成的普通高中生就有在學專業技術?

如果技職教育改回重視技術而不重視升學考試的話,又會被嫌說技職教育體系的理論基礎不足、學歷不夠高等等。

難道技職教育體系改回重視專業技術教育、不太升學,台灣社會就會認同嗎?我看許多台灣人還是只會盲目喜歡看名校學歷而已吧,一堆教育問題不就是這樣來的?

以前的技職教育體系相對偏重當下的技術教育、比較少人升學,當時就被台灣社會給歧視、被認為學歷不夠高、沒有讀大學碩士好像不夠高尚,政府和企業的用人制度也都在捧有高學歷的人;

(其實就我的了解,以早期技職工程科系來說,理論基礎還是蠻紮實,只是很多人不清楚,只以表面的印象去評斷技職教育體系)

而現在的技職體系會重視升學了,結果又被嫌說技職體系都在顧升學、不重視專業技術教育。

阿都給你們講就好了,一堆自相矛盾、邏輯不通,反正台灣社會許多人就是看技職教育不爽,充滿偏見歧視,怎樣都不順眼、怎樣都要嘴。

我個人是覺得,正規的高職工程科系的理論和實務其實是兼具的,這樣剛剛好,就算考試也是有考專業科目和共同學科科目,恰恰好啊。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技職體系 #技職教育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願意應付考試 不等於喜歡學習

Once again, 
 
小時候(13歲到15歲) 願意應付考試 (尤其是台灣的高度強灌式填鴨教育), 

不等於很會「讀書」

更無法代表智商高低

且願意應付考試,不等於喜歡「學習」 

如果那些填鴨教育方式是不夠合理的,那只能說這是在篩選出對於「不合理、沒有意義的事物」 的權威 的 服從性高 

以及 家裡可能很有錢(請看台大教授的統計調查文章: 【數字說話】教育能翻轉人生嗎──高教的反向重分配現象 ,內容中提到 「台灣家庭所得最高的5%家庭的小孩,他們進台大的機率,是台灣所得最低的5%家庭小孩的6倍。」 

雖是很基本的道理,但是能真正深度思考並理解的人卻很少,迷信考試分數的人實在太多了

台灣需要的是踏實、務實的正規技職教育,而不是一昧追求務虛的填鴨考試分數和表面的名校學歷

---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份子,不能都不講話】

 【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份子,不能都不講話】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幾年前的Dcard論壇討論文章(當然這類的言論很多):

https://www.dcard.tw/f/talk/p/227572117?cid=f60fc57e-fee4-4999-aeb1-8fbea29e494f&fbclid=IwAR3pJvwnLTvPflGd7kjJbGSLUqPemK6sq6mwuxbKKlM1RGZukfbbUG3MrnE




一堆沒讀過高職的學生講得自己好像很懂高職一樣,以為社會文化信仰就代表一切的客觀標準?

其實最左方截圖內容,這位同學所提到的 二極體PN接面、放大器、二極體模型等,這些都是正規高職教育的高職電資科系學生在高二學習電子學(一整學年)的基礎內容,其實至少還有整流、倍壓、濾波、箝位、電晶體直流偏壓電路、電晶體放大電路(包含小訊號放大等)、串級放大電路,元件涵蓋二極體、稽納(Zener )二極體、BJT、JFET、MOSFET、OPA、基本振盪電路 

我的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除了高職時期學過電子學之外,我在大學時期又修了一次的電子學(當時是用Smith的電子學原文第5版),多數大學用的聖經課本表面上高尚好像很有學問,但是其實對於許多本科系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很認真學、或者沒有繼續走相關領域/方向/組別的話,加上大學的實際授課時數少的狀況,其實我看過很多普通大學學生(第一次真正學電子學)會不太清楚到底在學啥,或者修完課程考完試就忘掉一堆了。

而高職學校的基本電學、電子學、數位邏輯課本或參考書真的都蠻實用的。關於這方面,金門大學資訊工程系 陳鍾誠教授(交大資訊科學學士、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碩、博士) 有極為相同的看法 (可參考陳教授在我的公開貼文下方的留言、陳教授的PO文),我完全同意陳教授對此的看法。

事實上,正規高職一整學年的電子學涵蓋的範圍已經很廣且紮實完整,理論課程紮實之外,實驗課程也多,不像一堆大學實驗課大多叫碩士班學生當助教隨便弄弄。

而因為大學的上課時間其實很短,表面上章節教了很多但是其實不太紮實,加上一堆人上了大學之後根本在混,或者用以往應付考試的心態在學專業科目,確實一堆大學生甚至電機博士教授也不一定懂內容,

很多人搞不清楚,以為高職沒理論,又自我感覺良好,到底是告訴你說高職都硬幹的?一堆普通高中體系學生搞不清楚狀況還會憑空自我想像,以為自己理論基礎很強?選擇普通高中代表理論基礎很強?君豈不知台灣教育體制主流大多是填鴨教育的方式在進行? 笑了

台積? 聯發?你確定這些大企業有去深入了解過台灣的高職/技職教育嗎?  

早期政府文官體系把龐大的半導體發展資源丟給 普大體系 還是 技職體系? 這些文官自己是出身於什麼體系?  而技職教育體系所受到的資源對待有公平過嗎?   

難道不知道,台灣的技職教育體系 即便在這樣的極度劣勢下,技職教育還是產生出一堆優秀人才?

發文的成大學生可能不知道成大電機系有些優秀教授就是讀高職出來的? 例如已故的前成大電機賴溪松教授(非常傑出)就是 高雄高工電信科64年畢業校友。

而目前還在成大電機系任教的 王醴 教授 過去畢業於 高雄工專電機科,當年升等教授的時候聽說非常年輕 (好像是破紀錄)。

下面連結(我的這篇貼blog文章)貼出來可能會讓更多無知又自傲的普通體系學生崩潰:

【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1/02/10178-2-3223-6-1-9-stmicroelectronicsmc.html

.

早期技職體系相對比較少人繼續升學,幾十年來就被某些普通高中體系的人講(嫌棄)說技職體系的人的學歷太低、沒有讀大學;

而現在技職體系學生都有持續升學,又被某些普通體系的人講(嫌棄)說現在技職體系的人都在顧升學。就算後續讀到台清交成的研究所畢業,又被講說這是學歷血統不純。

嘿對,都給你們講就好、都給你們贏就好。

不覺得台灣社會在這方面有許多人非常無聊且幼稚?而且是不分年齡。

其實正規的技職教育,就算是顧升學,除了共同科目之外,也是學一堆專業理論和實驗作為主要升學考試內容(專業科目)。

反正都是要考試競爭升學,幹嘛不以專業內容來作為考試競爭內容?多數人畢業後去社會上工作,早晚還是需要用到專業科目內容。而且高職本來就有許多理論課和實驗課,這樣子難道不好?

講真的,無論最後如何發展,在高職階段去學些實際的專業理論和實驗,在實際意義上,也比只學一堆與專業無關、只為考試而考試的東西還來得好多了。

.

其實之所以會有許多普通高中體系學生 去歧視 技職教育體系的狀況,可能源自於某些 自傲+自卑+忌妒 的心態。

台灣教育(或說台灣社會)就是考試分數導向,有些普通高中生認為,怎麼在國中升學階段分數考得比他們低的人,居然可以在高職(高中生年紀)階段就開始學習這麼專業的內容? 

某些人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所以當然不願意去承認技職生在專業領域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事實上,普通高中生無法在學校課業內接觸專業,這是台灣社會文化繼承了華人傳統科舉思維和教育制度的問題,自己如果是人才就應該要用脫離體制標準的視野去看清這一切! 甚至是該去深入了解(包含歷史因素、發展等)、逐漸改善這些觀念和體制! 而不是在那邊自卑自傲和文人相輕的去歧視技職體系學生。

.

那為何我們當年還是要讀去名校研究所? 因為台灣社會迷信阿,講事實也講不聽阿,只想看校名阿,如果沒來讀過這些學校,人家以為我們在唬爛、以為我們在葡萄。

.

列出之前分享的一些相關文章(連結):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9年前,推甄碩士班期間的陳年軼事】

 9年前(當時是大四上學期),推甄碩士班時,因為對於我個人來說,中山大學最先放榜 (因為在初審階段就被直接錄取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的碩士班,無需面試、直接正取)。

註: 當年推甄碩士班時,我完全沒有認識我所錄取的這些系所的任何一位教授,也 完全沒有 大學時期的學校教授協助引介 (我專題老師說他很少認識那些名校的教授)!

於是當時就email約了教授面談,結果騎車跑了一趟過去(從海科大楠梓校區騎去西子灣的中山大學,大概快20公里吧?),結果當時有約的那個教授好像不太知道他和我有約 (大概是助理約的吧?),一副不太想鳥我的樣子,然後敷衍我叫我去問他們實驗室的學生。

他們實驗室的一位學生(好像大學讀高雄大學的)聽到我大學是讀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就開始暗示我說,做工程不能硬幹、要用高級軟式計算(意思是我們技職體系都在硬幹? 我聽到當下快笑死),後來聽到我說我有錄取清大通訊所碩士班,只是我是高雄人加上家裡窮所以只考慮南部學校(中山or成大),所以我當時只是隨便從清交之間挑一間報名而已,當時清大通訊所碩班是100%書審,所以當時我也都沒去過清大,然後他聽完就不太講話了 (不知道是羨慕還是忌妒?),後來他們實驗室的其他幾位碩士生一直用很驚訝的表情看著我。

其實,我覺得這些都很無聊且幼稚且自卑,考上什麼名校又怎樣? 該看得是一個人的實質想法(理想)、和作為,而不是在那邊自卑心作祟去歧視技職體系,台灣社會總是有許多人會去執著這些無聊的事情(害得我都因為想要噹他們而跟著嘴砲)。

他可能不知道很多正規高職工程科系時期的專業科目內容中用到的數學量甚至可能和他大學時期差不多,專業科目本來就比他們早學得多。學得如何本來就是看個人造化,技職體系是硬幹?? 技職體系沒有理論??? 他可能誤會很大XD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相關文章: 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1/10/blog-post.html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務實致用才是教育的最大核心目標! 技職教育的珍貴價值和產出,是你我的生活中所必須的!

專業技術、技職教育的珍貴價值,是你我的生活中所不能缺乏的(必須的),

每個人的「食、衣、住、行」都需要技職教育的成果!

務實致用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教育絕對不該只是培養一堆打嘴砲和寫廢紙的。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小時候在教育體制的填鴨考試成績分數,真的都能決定一輩子嗎? 執著名校學歷血統的迷思?

台灣有許多人很執著小時候的填鴨考試成績、學歷校名血統,但其實若只看小時候的成績,其實不太準確,也無法代表一個人的發展。

我在讀國中時期開始,很討厭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每天寫一堆考卷的教育方式感到厭惡,國中畢業時,學校的考卷累積起來堆積如山(好幾大箱),我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也不認為這樣強迫填鴨、強迫服從式的教育方式能培養什麼「人才」,怎可能激發真正深度的思考能力?

雖然還是有考上公立高職電子科,但是我高職一年級時期的共同科目的數學和物理是被當掉整套的,寒假和暑假都在重修,吃全套套餐。

當時也不太喜歡內容幾乎都是數學的高職電子科專業科目 (尤其是屬於類比電路的基本電學、電子學),原因是除了這些理論很有深度和難度之外,實習實驗也不容易。其實現在回頭看,對於被台灣社會主流觀念所歧視的15、16歲的年輕高職學生來說,這樣其實蠻正常的,這些學科內容就算拿到名校大學,一樣也是有一堆學生會學不下去、或者沒太大興趣。

但當時我就知道,其實高職的基本電學、電子學、數位邏輯等科目是很專業的,理論和實務都很紮實。同時也發現台灣社會對於技職教育的誤會很深,所以一直沒有完全放棄,

高三到補習班補基本電學和電子學之後發現其實很有趣,也知道了數學的實際用途,覺得這些真的太有趣了,為什麼學校教育大多無法讓學生看到這些專業學科的有趣面向呢?高職算還好的,聽起來普通高中可能更嚴重,學習大多是為考試競爭,而非為了真正的學習。

後來讀大學,除了已經明白專業學科的趣味之外,也因為大學的學習模式相對自由、學習空間也較大、較沒人管,反而因覺得自在,學業方面是全系第一名畢業,成績分數其實不能代表什麼,重點是當時對數理科目非常有興趣(和高三之前完全相反),我大學時期的專業科目內容大多都是數學,除了連吃飯都在讀學科之外,剩餘的多數時間幾乎都在實驗室做實務專案,大學的每個寒暑假幾乎都在接觸實務設計,在大四上學期推甄碩士班之前,有了四個教育部實務競賽獲獎和幾篇研討會論文,推甄碩士班推甄錄取台科大、雲科大、成大、清大(當時沒報名交大,有報台大但被刷掉)、中山大學等校的碩士班,碩士班期間依然參加多個競賽獲獎,我的碩士論文雖然因為碩二下學期還在執行幫教育部舉辦全國競賽的計畫所以只做了兩個月左右(過去已有累積相關基礎,兩個月每天熬夜拼命做,而且力求過程方法紮實可用,也希望有些學術新意),碩士學位論文口試成績是94.25分,而在成大碩士班畢業後到聯發科集團(晨星半導體,小m)工作幾年,後來回南部,短暫在晶豪科技台南分部服務,之間也曾到幾間科技大學擔任業界講師,也回成大帶碩士班學生大概有兩年,主要帶研究計畫和產學計畫的實際執行內容,也包含許多位碩士班一般生以及在職專班生的碩士論文內容,並在明新科技大學擔任兼任講師。

Again,台灣有很多人很執著小時候的成績、學歷血統,但是小時候的成績,不太準確,也無法代表一個人的發展,如果太過執著,反而才是種真正的障礙。

尤其台灣教育體制內在每個人小時候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屬於強灌式、填鴨式的,根本無法真正啟發多數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思考,我可能是個特例(之一),因為我特別觀察到技職體系被台灣社會嚴重誤解,所以沒有放棄了解專業科目,也對於台灣社會的這種文化嗤之以鼻,不覺得從小考試考好就是人才,所以也沒有放棄。

但是台灣這種教育體制和社會喜歡看名校學歷的觀念和文化(愛看表面)其實白白埋沒了一大堆有著豐厚潛力的人才。

例如我大學班上有幾位同學的程式潛力和天份其實比我還強,但他們不太喜歡像是工程數學、電磁學之類的學科科目考試方式,所以他們不像我這麼願意去花時間去讀這些學科,以致於他們有很多科目被當掉,然後他們的學業排名就很後面甚至延畢,

但難道他們不是人才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他們其實很強,但是台灣的教育體制害了許多人,其實只要體制方面能給予學生更多選擇和發揮空間、適才適所的話,到處都是人才。

表面上類似性質性質的學科,國中階段排斥厭惡,大學階段卻非常有興趣,或許台灣的傳統教育方式本來就不適合許多人,也不知道已經埋沒了多少人、讓多少學生覺得排斥厭惡、放棄學科。

絕對不是說一定要從小到大都考試考前幾名讀名校然後去國外留學的才是人才,那是很迂腐且不科學的古老迷信觀念。真正的科學精神就是客觀實事求是,而不是盲目追求名氣或者盲從跟隨社會主流觀念。

如果一路成績很好甚至留學國外,但是其實都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那也只不過是一路被社會觀念所填鴨的半個傀儡罷了,稱不上人才,即便因為學歷名氣而卡到什麼好位子,大多也不會想要奉獻社會,對社會來說沒什麼屁用。

公視在十幾年前拍攝的「危險心靈」電視劇,很值得大家去看,極力推薦。印象中,公視有將這部影片放到的Youtube上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fk6b4GQb4

---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高職學校的專業 值得高度尊重

高職學校的專業 值得高度尊重,下方連結FB PO文為 大安高工汽車科進修部 楊老師的臉書。

這些實學才能真正幫助台灣!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正常的高職電資科系的專業科目理論教育,其實很紮實, 而且內容太多了

延續之前寫的2篇文章:

「名校學歷」真的值得迷信和過度崇拜嗎? 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實際經驗和看法

每次在書局翻到高職參考書,都有感覺,

高職專業科目課綱(至少我讀過的電子科系) 的理論課程基礎真的很多、很紮實,而且我甚至認為內容太多了 (對那年紀的學生而言)。

(學太多,很多內容考完試如果沒常用,就會就逐漸淡忘。但是,這個問題,其實在普通高中體系更嚴重,大多只是為了考試而學)

以最近在書局看到的高職「微處理機」科目的幾本參考書內容為例,包含 CPU組織架構(以x86和Z80為例)、指令集/組合語言、各式記憶體種類(DRAM、SRAM、NAND/NOR  Flash、EEPROM等等)、各式週邊(GPIO、Timer、UART/RS232、I2C、SPI、ADC、DAC等等)、isolated-I/O、memory-map I/O、中斷、RISC/CISC、堆疊、Cache觀念,甚至連多核心架構都有介紹!也有8051 MCU內容。

計算機概論的內容也不錯,而關於上層軟體的實作相關方面有VB程式語言(以這階段來說我認為蠻適合)。

在屬於類比電路方面的基本電學和電子學的內容,幾乎全部都是電學對應的數學計算,也沒比大學的電子學簡單  (我在讀科技大學的時候的電子學課本是名校大學也都在用的smith電子學的第五版,這本是電子學其中一本bible),基本上教學的重點內容是幾乎和高職時期的這些科目相同的,而數位邏輯電路也是一樣(讀科技大學時期是用morris mano的digital design,這本也是該領域bible課本)。但是大學的授課時數相對少(每周三小時、扣掉期中考期末考和一些國定假日,大學實際授課時數會很多嗎? 其實不會比高職紮實的,但高職那時年紀較小是真的,但是厲害的學生還是有,學習看個人)

其實很多高職課本和參考書裡面的專業知識,許多人讀到名校碩士甚至博士畢業,當了業界工程師或大學教授,都未必清楚,甚至有些人對這些基礎沒聽過(很多人在大學修課就像沾醬油,早忘光了),

很多讀到名校碩博士畢業的人可以捫心自問,自己真的熟悉這些基礎觀念嗎?

技職教育在台灣被歧視和忽視,對台灣社會是極大損失。

誰說高職沒有理論基礎?

(附上近期在書局看到的其中幾本參考書照片,而照片中有兩本書的作者是自己當年就讀的高職電子科的老師)





許多台灣人很喜歡說 讀高職沒理論基礎、讀普通高中才有學術理論基礎

其實我們可以看看 (如圖)

高職升學的 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和 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的 統測題目內的專業科目(基本電學、電子學、數位邏輯、計算機概論、電工機械 等) 

是否大部分的題目和內容,台清交成等校電機資工系的電機電子博士教授都會?

一定會有人說曾經學過,但久沒用就忘記了。沒錯啊,大家都這樣,可以理解,那所以普通高中的考試就沒這問題? 難道技職教育就是比較該被歧視嗎?

我親眼看過許多教授(電機博士 或 資工博士)根本不太知道這些基礎的阿,那所以技職該被歧視? 請不要忘了 這是高職生的題目。

歷屆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統測)試題 (考古題):

下面是110學年度四技二專統測 電機與電子群 資電類 和 電機類的部分試題截圖:
 

          



    

          

 




再舉個例子

其實如果以台灣社會一般對於考試成績分數的傳統觀念來說, 

成大某些工程系所(電資相關系組)碩士班,過去收了蠻多大學時期讀樹德科大的學生(碩士班推甄,可能是因為有些教授之間相互認識推薦),我會有這個印象是因為我看過許多位。

其實統測滿分700分,在我考統測的那幾年,以電機電子群電子類來說(電子類 就是現在的 資電類) ,樹德科大 只要250分左右就會錄取,後來應該更低。

而當時隨便一間本島的國立科大,其實最少都要530分以上(登記分發),跟250分差很遠。

但是很多成大教授因為根本不清楚科技大學的分數排名或者入學狀況,所以反而可能對這些相對高分的本島國立科大的印象較差,

上述這情況這是有所矛盾的,

但是其實許多大學時期讀樹德科大的學生,後來在成大碩士班依然都會順利畢業,而且表現可能還不錯,也看過碩士畢業就去聯發科當工程師的。

這些現象反映出了蠻多的事實,可以讓大家反思,技職體系真的有比較差嗎?? 該受到台灣社會的歧視嗎? 

Ref: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名校學歷」真的值得迷信和過度崇拜嗎? 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實際經驗和看法

(先說明第一張入選獎獎狀的照片,我並不是成功大學的專任教授,當時指導成大碩士班的同學們報名比賽當下的那個學期,我是在崑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擔任業界講師、並且在成大擔任臨時人員,主要負責指導成功大學的一些碩士生們,這些並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只是要說明我並不是在唬爛,也不是在打嘴砲。以下的文章內容才是重點)

                   

                   


有很多台灣人總是喜歡把一個人小時候(十幾歲)在傳統填鴨教育體制內的考試結果,給當成一個人在這輩子撕不掉的的標籤,這或許是古代獨尊科舉考試的文化遺毒所造成的觀念。

我是一位讀高職出身的人,在去產業界上班之前,畢業於成大碩士班(當年推甄碩士班時期曾錄取清華大學通訊工程所碩士班,後來選擇成大工程科學系碩士班就讀。為何當年不選擇讀科技大學碩士班? 其主要核心動機就是為了證明我讀技職體系和普通大學研究所一路以來的比較和觀點),但坦白說按照這一路的實際經驗,我認為我當年所就讀過的高職教育的專業度是很高的、除了有許多實驗實作的機會以外,理論也很多很紮實、其實高職的理論並沒有比較少 (我個人過去就讀工程科系的經驗是如此)。

甚至我現在回頭看,都還會認為對於那個年紀的年輕學生來說,其實當時理論課程學得太多了。台灣人總是在學校裡面的時候學太多只為了考試而學的內容,但在畢業投入職場後多數人卻用到太少(甚至是沒相關,或者考完試就忘光了)。

而就我個人求學經驗來說,相較之下,名校大學其實也沒有比較專業。一個人實際上在專業領域方面學得如何,除了遇到少數好老師的特殊際遇之外,主要還是個人累積的問題,而不是因為畢業於什麼學校。

以台灣過往的歷史來看,讀高職或專科學校出身但是當到名校大學教授的也大有人在(就算技職體系在台灣是劣勢還是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如果是未來技職教育真的逐漸沒落消失的話,這些例子就很難再出現,這樣的發展趨勢未必是好事)。

我曾經跟許多 名校、非名校 畢業的人們一同共事過,也實際指導過所謂的名校生(包含 研究計畫、產學合作案、專業領域競賽專案、碩士學位論文,證明如上方照片所示)。

其實一個人在專業方面的能力強弱,本來就都是取決於個人在該方面的實際累積和心態而定,和他本身就讀或者畢業於什麼學校,並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在少子化嚴重(已確定、不可逆)、可能幾乎人人都是台清交成政等「名校」畢業的碩士的未來,若依然過份執著名校校名(不合時宜的老舊觀念),把這些校名當成一切,真的非常無聊,且代表從來沒有深入了解過實際狀況。

例如讀XX大學碩士畢業就代表一定怎樣、或者就一定很強之類的迷信幻想,其實未必是符合實際現實狀況的 (會覺得名氣代表實力的人,通常是因為參入了以名氣為尊而導致在觀念上已經先入為主)。

真的不必讓刻板印象、傳統社會主流價值觀/信仰、幻想和無謂的名氣崇拜 給沖昏自己的腦袋,對於人事物都不該只看其表面。

尤其是技職體系學校,在這個很瘋狂迷信名氣(科舉考試遺毒觀念充斥)的社會中處於劣勢,更應該務實且自強,而不是自卑。 

事實上,台清交成等學校畢業的學習能力和反應就一定好嗎?   而換個角度來看,不是讀這幾間學校畢業的人,其學習能力和反應就一定不好嗎? 其實這些觀念大多都是傳統刻板印象和迷思。

在小時候(讀國中、高中階段)不喜歡台灣教育的傳統考試,不一定就代表不聰明。不喜歡台灣教育體制內的考試、但很聰明的人,其實可多著呢!

再分享個個人經驗,我讀成大碩士班時,主要是就讀電資工程領域相關的組別,覺得其實當時的數學理論內容的數量,或許並沒有我在高職時期所學來得多 (我高職是讀電子科,基本電學的交流電、電子學的數學理論基礎都蠻多的),可參考下列文章(該文章引用的連結其實只有列出一小部分的高職電子科教材內容)。

 【社會迷思】高職所學真的會缺乏理論基礎嗎? 以高職理工科系(高工的電子科)的教材內容為例


其實比較有思考能力的人,有時反而會在求學過程中,因為不認同體制內的死板填鴨教育,或者因為在那個年紀和某些老師們有衝突或誤會,而不去應對考試,這其實絕對不是笨,但是卻被許多台灣人貼上學習能力比較差、不會讀書、沒耐性之類的負面標籤,其實這些大多都是傳統刻板印象、偏見、迷思和誤解。

如果沒有真正想學習專業知識的心態和熱忱,那考試分數和學歷校名 基本上都是虛的。

為了迎合社會主流觀念、譁眾取寵、親友讚賞等目的而去取得考試分數和校名,這和真心想要學習專業技術知識,本來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反之,如果對於小時候所受到的填鴨教育考試感到排斥,但真的對專業有熱忱的話,其實那些基本學識自然會在真正需要時補足,並不是大問題。

但台灣教育從來就不重視什麼真正的「興趣」、「啟發」,大多是在填鴨,不鼓勵學生做深度的思考,基本上只是培養服從體制和名氣權威的奴性。




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阿良的韌體科普系列】「韌體」到底是什麼? 和軟體有什麼不同? 【下篇】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歡迎透過合法的方式分享此文內容,若要轉載/轉貼,請明確貼出此原始連結並標示作者基本資訊請勿抄襲及非法轉貼(例如擷取內文但並未註明出處)

承接中篇文章,下篇的內容如下: 

另外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被燒錄到裝置產品內的軟體都能叫做韌體,我甚至看過有人認為開發Android 裝置的上層軟體也是在做嵌入式系統韌體開發,對於這種觀念我個人是不同意的。因為畢竟只要是能執行軟體的產品 (有電腦系統在內),有什麼不是裝置呢? 即便個人電腦PC也是裝置的一種。其實或許應該以軟體的所在層次(Level)去區分,會較客觀一些。

無論硬體平台是SoC或者MCU;無論產品類型是小體積的裝置還是PC或家電;無論主要系統軟體是屬於有無OS的類型、無論軟體單元/種類是Linux kernel、BIOS、bootloader等等,只要是位於底層層次的軟體(存取CPU、周邊暫存器記憶體的層次的軟體,我認為即可稱為韌體),撰寫韌體是需要考量到硬體狀況 (如果是控制I/O周邊用的韌體,時常還要考量及整合電腦晶片外部的電子電路設計)。

當然也有因為硬體架構較單純所以將應用程式和韌體混和撰寫的狀況,例如早期標準(至今仍可用於嵌入式基礎教學)的8051 MCU晶片的程式開發即是這種狀況(較早期的MCU硬體架構單純、資源較有限,不一定適合去將其軟體區分出太多高低階層次)。

  • 註: 電腦並非只有指個人電腦(PC),而是在許多人們於日常生活中所會使用到的產品裡面都有電腦(執行軟韌體程式以驅動各式硬體),例如手機、平板電腦、家電(數位電視、電視機上盒、洗衣機、冷氣...) 等等。

-----



嵌入式系統相關觀念教學文:

1.   現代計算機系統核心硬體常見平台的分類與簡介概述

2.   Arduino到底是什麼? MCU又是什麼?

3.   許多人對於8051 MCU的常見錯誤觀念闢除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個人簡介: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阿良的韌體科普系列】「韌體」到底是什麼? 和軟體有什麼不同? 【中篇】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歡迎透過合法的方式分享此文內容,若要轉載/轉貼,請明確貼出此原始連結並標示作者基本資訊請勿抄襲及非法轉貼(例如擷取內文但並未註明出處)

承接上篇文章,中篇的內容如下: 

所以,若要精確一點來說(說好的初學者科普呢),個人認為何到底謂韌體、何謂軟體,其實應該以該軟體所在的層次來區分,而不是以平台來區分。

以許多 初學者 或 學生 時常撰寫non-OS類型的Arduino軟體為例,當要驅動GPIO所對應的某支腳位輸出高電位時,如果使用的方式是是直接在Arduino IDE中去呼叫digitalWrite(Pin_Number, HIGH); 若以嚴格&精確一些的標準來說,呼叫函數的本身的這層程式碼的範疇,算是應用軟體層面(屬於 只負責下參數給這個現成的函數來應用這個函數,但看不到這個函數的內容是如何、實際上是如何接觸操作了什麼硬體暫存器 的層次)。 而 真正去實現digitalWrite這個函數的內容程式碼(對GPIO的暫存器作操作存取)的部分才是意義上較精確的韌體開發。

這時有些人可能會混淆,認為上述Arduino例子的digitalWrite(Pin_Number, HIGH)既然會直接驅動硬體(會讓Arduino板子輸出數位邏輯系統的高電位5V或3.3V(視MCU款式而定)訊號,那呼叫digitalWrite的層次的軟體怎麼會不屬於韌體呢?  

如果有這個疑問的朋友,可以自己想想,有什麼APP的最終功能目的不是驅動硬體動作呢? 例如你使用LINE APP發送文字訊息給朋友,此時手機畫面的硬體、手機通訊相關硬體其實都有做事(work),但難道LINE APP是韌體類的程式嗎?  既然世界上所有的軟體本來就都是為了驅動電腦硬體做事(以達到我們人類所指定的功能),那又何必區分獨立出韌體這個名詞呢?  所以,韌體應該必須是有其特定意義的。

當然了,上述講述的Arduino函數的這例子的說明內容,是比較精確嚴謹的韌體名詞作釐清,但如果將韌體這個名詞的定義放寬、放得更廣泛一些,那通常MCU的軟體等都會被統稱韌體。

又例如許多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機上盒、路由器)內的軟體升級,這時的軟體也常被泛稱為韌體,所以使用者會看到的名詞是韌體更新(算是一種泛稱),但是實際上確切到底是更新了哪些部分的軟體、更新的到底是屬於底層還是屬於上層的軟體,其實當然只有原廠負責相關工作的工程師才知道

以及 如果是在科技產業/企業公司的職缺名稱方面,即便是呼叫digitalWrite函數來應用以控制MCU(進而驅動其它硬體)的相關軟體工作(是否接觸更底層的真實定義上的韌體,就看工作性質而定),這些工作職缺通常也都被企業在人力銀行網站上 統稱為 韌體工程師 (畢竟是驅動MCU晶片功能的軟體,直覺上想起來仍是很直接會驅動硬體的軟體工作),

所以各位朋友會發現,有時候人們在這些名詞的使用上是會有混用情況的  (情況有點類似 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也常被稱作 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若要探究這兩者的差異細節,則可參考我之前撰寫的這篇文章去了解該兩者的詳細的定義和區別)。





其餘的內容會放在 下篇 繼續介紹(可直接點連結連入關看)。



嵌入式系統相關觀念教學文:

1.   現代計算機系統核心硬體常見平台的分類與簡介概述

2.   Arduino到底是什麼? MCU又是什麼?

3.   許多人對於8051 MCU的常見錯誤觀念闢除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個人簡介: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