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在私立科大擔任兼任講師,我認為教育其中很大的一項關鍵就是 楊光磊博士Konrad Young (他是 前台積電研發處長、加州柏克萊電機博士、Intel資深顧問,他一路以來都是出身於名校且資歷豐富,他關心且重視教育,也鼓勵技職教育) 在他的一篇臉書PO文的留言區回覆所提到的:
「升學主義的讀書考試注定壓抑著所有孩子找尋天賦的機會」
已經有數不清的案例證明事實是如此 (我個人本身當年也是如此)。
可惜很多台灣人的腦袋思維極度僵化,至今(資訊網路發達的時代) 仍有許多人把傳統填鴨升學考試的制度當成鑑別「優秀」、「 頂尖」 的唯一標準 (緊握著 名校學歷文憑至上觀念不放,不願意放開心胸去了解更深入的狀況與背景因素) ,
事實上,具備這種僵化思維的許多大人們本身就是受到傳統填鴨教育盲點的影響,然後又繼續教育出了更多這樣思維的人 (習慣這種制度的常自以為優秀無比甚至會歧視他人,而不喜歡、不適應這種傳統填鴨教育考試制度的許多人就很自卑。事實上這些狀況對於整體台灣社會而言都是沒有必要的內耗,也容易引發一些社會階級問題)。
此外,我個人相當的贊同和敬佩 楊光磊博士 過去的一篇文章(標題: 學術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價值,原文網址: 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asp?id=309&fbclid=iwar3yk-dkxkv7bdpqdfhzem5ti9dvikgq2dkwvaltelndsxlpeyqvwp3tsqq ),其中有幾段真的讓我覺得印象深刻:
『我到了美國念博士學位時,雖然少不了一些必要的讀書考試外,最大的差別是對職業、產業的體驗和浸潤。也許因爲身在產業蓬勃的矽谷,我在研究所的時候就有強烈身在產業的氛圍,幾乎每個教授都有深刻的產業經驗,所以即使在一個研究型大學,卻像是身在一個「技職」學校中。』
『相信大多數人都認為教育的出口是「就業或創業」,可是為什麼台灣有些高等大學會義正詞嚴地覺得自己不是「職業訓練所」?是否因爲許多知識份子,如同我小時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迷思於「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的職業價值?』
『知識與能力、學習與就業,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沒有價差的兩端。但願台灣的高教界能夠好好的思考教育的目的,為台灣培育有能力、真正能夠幫助台灣產業升級的未來人才;而台灣的產業界更要思索如何伸手與教育界合作,不再只用成績、學歷任用只會讀書考試的純知識人才!』
-----
個人覺得,迷信學位文憑/校名的文化的這個長久以來的現象,在東亞或華人社會已經變成像是一種信仰,就好像在群體盲目信奉某種宗教一樣,也似乎如同溶入於血液或空氣之中一般的無法自拔。
台灣人不斷迷信名校學歷文憑,只會造成更多社會階級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