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聯發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聯發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跨領域轉職心得】食品科學系 跨領域 電機電子/資工領域 轉職 韌體工程師 成功 學習歷程(一)



過去陳老師(同時也是本園區過去的學員),在電機工程研究所的過程中,除了必修課外,同時也補足了過去非本科系所需的大學課程,且為了讓自己有個明確目標,所以在當時報名了經濟部主辦的通訊大賽-聯發科技物聯網開發競賽。

而我的畢業論文,就是使用當時聯發科所開發的LinkIt 7697 (ARM cortex-M based SoC)嵌入式系統/物聯網開發板平台,並針對其內建的低功耗藍牙(Bluetooth Low Energy, BLE)來進行研究。

當時與藍牙應用相關的研究中,大多是使用現成傳統藍牙(Bluethooth Classic)模組的方式來進行應用,而針對低功耗藍牙(BLE)技術之軟體分析探討與實作之相關研究仍非常缺乏。

-

歡迎 像我一樣,原本從 非電機電子資工科系畢業,但希望未來轉職 到 電機電子/資工領域的 「物聯網系統軟硬體開發」、「嵌入式系統軟韌體程式開發」的人士來加入我開設的課程,學習加入這個所需的專業基礎~


✅開設課程

🟥【適合非本科系】嵌入式/物聯網裝置開發平台Arduino MCU實作入門(自備NB) 熱烈招生中

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5/04/blog-post.html


🟥【適合非本科系】32位元物聯網MCU/SoC平台ESP32基礎實作(自備NB) 熱烈招生中

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5/04/blog-post.html


🌟講師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chenyingru/

🌟個人轉職成功心得文:
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1/07/22k.html?fbclid=IwAR11pdM9nWJ2m-EDDV2MQPE0x_Gpino1hIEM18xBEFbjV6poMFLpM7pbw_4

🌟其它軟韌體/嵌入式系統/物聯網/程式語言/基礎電子電路 等相關課程,詳情可參考:
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_24.html

#線下課程 #韌體入門 #韌體工程師 #轉職 #一技之長 #嵌入式 #MCU #微控制器 #物聯網 #小班制 #台北課程 #轉職 #低功耗藍牙 #學習歷程 #物聯網工程師 #嵌入式系統 #無線通訊技術 


-----

歡迎各方洽談合作,務實/踏實追求共好。歡迎電機電子資工本科系學員,也很歡迎非電機電子資工本科系的學員加入學習嵌入式系統技術/尋求轉職成為研發工程師的行列。

孫文良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 以基礎電路角度看學術界/大學資訊領域在AIoT/IoT/嵌入式系統應用方向的問題,以及技職體系的關聯性】

 [以基礎電路角度看學術界/大學資訊領域在AIoT/IoT方向的問題,以及技職體系的關聯性]

學術界/大學裏頭 資訊領域的教授(大多是「電機」博士) 的學生/畢業生 所做的硬體電路,大多是慘劇一場(慘不忍睹),連訊號傳輸線的粗細都不知道會有影響 ,也看過有人把感測器的極細輸出訊號線或者電源線給亂折一通或綑成一綑 (看到真的會暈倒,但教授大多看不懂,所以不care),硬體電路大多亂做一通,包含許多這些領域的SCI期刊論文內容也是如此 (畢竟審查教授應該也沒有什麼電路經驗,雖然大多都是 電機工程博士)。 

從9年前接觸這些所謂的普通大學名校開始至今所看到的大多都是這樣。

不懂電機、不懂基本電路硬體觀念的「電機」博士教授,其實是真的很多。

實際原因是因為,號稱做資訊領域 的 電機博士教授,個人當年求學方向大多不在電路相關,大多是根本不碰電路理論基礎的,電路基礎會比 電子科電機科資訊科的高職生還差 (這是事實,了解過兩邊差一的人就會知道我在講啥),但他們在當教授之後,方向上可能會需要做系統(創意作品,例如AIoT/智慧物聯網類的系統/嵌入式系統應用),所以還是需要電路,但就只能叫很上層軟體背景的學生自己去弄 (大多是拿現成模組,但從中可以看出很多基礎觀念很「慘烈」,例如開發過程中的接線或量測之類的),所以就變成這樣了。於是就產生了上述情況。

又例如,在我個人接觸成功大學學生的經驗 (這幾年來協助指導成大多位研究所碩士生、大學部專題生、指導他們參加全國性的專業競賽以及他們的碩士論文題目和內容,我也在成大教授進行產學合作的公司兼任產品顧問、指導成大研究生完成產學合作案的技術開發,甚至輔導成大教授關於一些技術觀念基礎) ,我看過很多成功大學的研究所學生 (無論是成大大學部直升或從外校畢業來成大讀碩士班的都有、在讀大學時期大多都「修過」基礎的電路學、電子學的「課程/學分」,但其中很多人就好像跟完全沒修過基礎課程差不多!全部忘光光 或者在修什麼都不知道) ,他們其中有許多人完全不知道實際的交流電是怎麼一回事,看到我拿三用電表的交流檔位去量測教室或會議室的市電插頭的交流電,許多師生會怕(這些教授恐怕一輩子都沒親自量測過吧?),但其實,這些量測交流電壓訊號之類的事情,是我當年就讀高職一年級時期就常在做的,到後來就讀科技大學時期(大學階段),也曾經因為專題指導教授想要看一些題目功能需求,而經常會接觸到交流電 (包含一些實際的電路設計和製作)。

雖然這些硬體電路觀念,和我當年在成大碩士班畢業後到聯發科(晨星)當工程師所負責的機上盒、數位電視的OS系統軟韌體公版開發維護,似乎沒啥關係 (因為那個是偏向嵌入式Linux、嵌入式作業系統相關的軟韌體開發的工作)。但卻是我實際在技職體系的求學經驗,也是很實用的一些硬體電路相關基礎和觀念,其實在科技業開發軟韌體時,觀察很多同事的工作情況,也有很多與上述內容所呼應的相同感觸 (多數 普大畢業且走軟韌體方向的,大多缺乏硬體的實際基礎觀念和經驗)。

技職/高職學校的電子科、資訊科、電機科、控制科、冷凍科等科系的教育(理論與實作)大多偏向硬體電路 (統測電機與電子群的資電類和電機類),所以技職教育還是有特色和不可取代的地方,只要自己人不要自卑和內亂,一定有可以發揮之處。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份子,不能都不講話】

 【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份子,不能都不講話】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幾年前的Dcard論壇討論文章(當然這類的言論很多):

https://www.dcard.tw/f/talk/p/227572117?cid=f60fc57e-fee4-4999-aeb1-8fbea29e494f&fbclid=IwAR3pJvwnLTvPflGd7kjJbGSLUqPemK6sq6mwuxbKKlM1RGZukfbbUG3MrnE




一堆沒讀過高職的學生講得自己好像很懂高職一樣,以為社會文化信仰就代表一切的客觀標準?

其實最左方截圖內容,這位同學所提到的 二極體PN接面、放大器、二極體模型等,這些都是正規高職教育的高職電資科系學生在高二學習電子學(一整學年)的基礎內容,其實至少還有整流、倍壓、濾波、箝位、電晶體直流偏壓電路、電晶體放大電路(包含小訊號放大等)、串級放大電路,元件涵蓋二極體、稽納(Zener )二極體、BJT、JFET、MOSFET、OPA、基本振盪電路 

我的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除了高職時期學過電子學之外,我在大學時期又修了一次的電子學(當時是用Smith的電子學原文第5版),多數大學用的聖經課本表面上高尚好像很有學問,但是其實對於許多本科系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很認真學、或者沒有繼續走相關領域/方向/組別的話,加上大學的實際授課時數少的狀況,其實我看過很多普通大學學生(第一次真正學電子學)會不太清楚到底在學啥,或者修完課程考完試就忘掉一堆了。

而高職學校的基本電學、電子學、數位邏輯課本或參考書真的都蠻實用的。關於這方面,金門大學資訊工程系 陳鍾誠教授(交大資訊科學學士、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碩、博士) 有極為相同的看法 (可參考陳教授在我的公開貼文下方的留言、陳教授的PO文),我完全同意陳教授對此的看法。

事實上,正規高職一整學年的電子學涵蓋的範圍已經很廣且紮實完整,理論課程紮實之外,實驗課程也多,不像一堆大學實驗課大多叫碩士班學生當助教隨便弄弄。

而因為大學的上課時間其實很短,表面上章節教了很多但是其實不太紮實,加上一堆人上了大學之後根本在混,或者用以往應付考試的心態在學專業科目,確實一堆大學生甚至電機博士教授也不一定懂內容,

很多人搞不清楚,以為高職沒理論,又自我感覺良好,到底是告訴你說高職都硬幹的?一堆普通高中體系學生搞不清楚狀況還會憑空自我想像,以為自己理論基礎很強?選擇普通高中代表理論基礎很強?君豈不知台灣教育體制主流大多是填鴨教育的方式在進行? 笑了

台積? 聯發?你確定這些大企業有去深入了解過台灣的高職/技職教育嗎?  

早期政府文官體系把龐大的半導體發展資源丟給 普大體系 還是 技職體系? 這些文官自己是出身於什麼體系?  而技職教育體系所受到的資源對待有公平過嗎?   

難道不知道,台灣的技職教育體系 即便在這樣的極度劣勢下,技職教育還是產生出一堆優秀人才?

發文的成大學生可能不知道成大電機系有些優秀教授就是讀高職出來的? 例如已故的前成大電機賴溪松教授(非常傑出)就是 高雄高工電信科64年畢業校友。

而目前還在成大電機系任教的 王醴 教授 過去畢業於 高雄工專電機科,當年升等教授的時候聽說非常年輕 (好像是破紀錄)。

下面連結(我的這篇貼blog文章)貼出來可能會讓更多無知又自傲的普通體系學生崩潰:

【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1/02/10178-2-3223-6-1-9-stmicroelectronicsmc.html

.

早期技職體系相對比較少人繼續升學,幾十年來就被某些普通高中體系的人講(嫌棄)說技職體系的人的學歷太低、沒有讀大學;

而現在技職體系學生都有持續升學,又被某些普通體系的人講(嫌棄)說現在技職體系的人都在顧升學。就算後續讀到台清交成的研究所畢業,又被講說這是學歷血統不純。

嘿對,都給你們講就好、都給你們贏就好。

不覺得台灣社會在這方面有許多人非常無聊且幼稚?而且是不分年齡。

其實正規的技職教育,就算是顧升學,除了共同科目之外,也是學一堆專業理論和實驗作為主要升學考試內容(專業科目)。

反正都是要考試競爭升學,幹嘛不以專業內容來作為考試競爭內容?多數人畢業後去社會上工作,早晚還是需要用到專業科目內容。而且高職本來就有許多理論課和實驗課,這樣子難道不好?

講真的,無論最後如何發展,在高職階段去學些實際的專業理論和實驗,在實際意義上,也比只學一堆與專業無關、只為考試而考試的東西還來得好多了。

.

其實之所以會有許多普通高中體系學生 去歧視 技職教育體系的狀況,可能源自於某些 自傲+自卑+忌妒 的心態。

台灣教育(或說台灣社會)就是考試分數導向,有些普通高中生認為,怎麼在國中升學階段分數考得比他們低的人,居然可以在高職(高中生年紀)階段就開始學習這麼專業的內容? 

某些人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所以當然不願意去承認技職生在專業領域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事實上,普通高中生無法在學校課業內接觸專業,這是台灣社會文化繼承了華人傳統科舉思維和教育制度的問題,自己如果是人才就應該要用脫離體制標準的視野去看清這一切! 甚至是該去深入了解(包含歷史因素、發展等)、逐漸改善這些觀念和體制! 而不是在那邊自卑自傲和文人相輕的去歧視技職體系學生。

.

那為何我們當年還是要讀去名校研究所? 因為台灣社會迷信阿,講事實也講不聽阿,只想看校名阿,如果沒來讀過這些學校,人家以為我們在唬爛、以為我們在葡萄。

.

列出之前分享的一些相關文章(連結):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嵌入式系統軟韌體 技術課程 招生



  • 可開設之課程

        (1) 嵌入式系統基礎原理與實務課程介紹連結

    • 包含嵌入式系統軟韌硬體基礎學理,包含:組合語言介紹、C語言複習、基礎介面電子電路、MCU架構、各式周邊裝置、各式感測器、無線通訊模組、IoT專題製作等內容。若您希望打下嵌入式系統的紮實基礎,建議要有這個學習過程,奠定進入此領域的專業基礎。
    • 若希望客製化課程內容 (例如針對工程師工作遇到的問題做為課程/諮詢內容,也可與講師討論)
    • 軟韌體工程師 職涯 工作內容方向選擇之分析建議,
      • 常見問題例如: 韌體到底有哪幾類工作方向?  該從事Linux系統軟韌體? 或者non-OS裸機類的MCU韌體? 或者介於兩者之間的工作?  按照經歷背景適合哪種? 該如何選擇? 有哪些對應的企業職缺? 如何避免找錯職缺、導致浪費時間?

        (2) 嵌入式Linux (Embedded Linux) 基礎實務課程介紹連結 

    • on ARM Cortex-A based平台

        (3) STM32系列MCU韌體程式設計基礎實務課程介紹連結 

    • on ARM Cortex-M based平台

        (4) FreeRTOS應用基礎

        (5) C語言程式設計

        (6) 基礎電子電路

    • 包含類比電路、數位電路之基礎觀念
        (7) Linux作業系統操作基礎
    • 如基礎觀念、基礎指令、目錄與檔案權限、vim編輯器基礎操作、ssh檔案傳輸應用、Samba server建置 等

        (8) 應徵科技業 軟韌體工程師相關職缺 之諮詢輔導

    • 包含履歷製作過程、面試應對方面之經驗分享教學

        (9) 基礎C#程式設計

        (10) 基礎Java程式設計

        (11) 基礎Python程式設計

        (12) Raspberry Pi(樹莓派)、Arduino等平台之應用

        (13) 適合初學者或學生的圖形程式: 如App Inventor、Scratch、Blockly等

        (14) 推甄(甄試)電機/電子/資工系 相關系所之研究所碩士班之指導諮詢

    • 包含系所選擇、研究方向分析建議、備審資料製作、指導教授選擇、畢業後未來工作方向分析 建議等

  • 輔導學員錄取軟韌體工程師職務之成果:
    • 陳x茹(食品系學士、經輔導後取得電機系碩士)錄取 知名大學研究中心韌體工程師職務(專任研究助理)
    • 任x誠(機械系學士)錄取 老牌光纖與照明系統廠公司MCU韌體工程師職務
    • 方x翔(機械系碩士)錄取 兩間知名大型系統廠Embedded Controller韌體工程師職務
    • 方x傑(能源與材料系學士)錄取 中小型上市公司單晶片應用工程師職務(工作內容為韌體程式與電路設計)
    • 解決其他多位產業界工程師實質基礎及開發問題(包含系統廠 & IC設計大廠工程師)
    • 其餘案例省略...(族繁不及備載,暫時不詳細更新)

  • 講師本身的產業業界經驗
    • 曾於 知名IC設計公司 擔任軟韌體開發、軟硬體整合開發設計 的研發類工程師 (產業經驗)
    • 於產業公司擔任 產品研發顧問、領導產學技術開發案 (產學經驗)
    • 曾於大專校院擔任講師 (教學經驗)
    • 曾輔導多位產業界工程師,給予明確方向協助其解決工作或轉職問題  (產業教學經驗)
    • 受邀參與 勞動部工研院 所舉辦之 「110 -111年度職業訓練政策研析暨基盤優化計畫服務案」研提技術職類訓練課程綱要:「韌體設計工程師課程」專家諮詢會議
      • 開會通知發文字號:工研學字第1110010784號
    • 曾實質共同指導 國立成功大學資深教授與其碩士班學生完成實質產學合作案之技術研究與開發
    • 曾實質共同指導 國立成功大學資深教授與其碩士班學生之碩士論文內容
    • 曾實質共同指導 國立成功大學資深教授與其碩士班學生參加政府部會舉辦之實務作品相關競賽獲獎
    • 詳情於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進一步了解講師的資歷和各類經驗

  • 講師的教學經驗
    • 曾經輔導多位產業界工程師學員、希望轉職或就業韌體工程師相關職務之學員
    • 曾經與南科園區的艾克夏醫療儀器公司合作,開設嵌入式系統相關課輔導該司之工程師
    • 曾在台科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擔任 產品研發顧問
    • 曾經輔導過 機械背景 與 食品背景的人士,成功轉職 嵌入式系統/韌體研發工程師
    • 自離開科技業之工程師專職後,曾回校指導多位國立成功大學碩士生之研究內容(包含指導一般研究案、參加競賽、產學合作案、碩士論文等方面)的經驗,深刻了解國內大學校院在嵌入式系統教育方面的不足。
    • 於2間科技大學擔任過業界講師
    • 於2間科技大學擔任兼任講師(負責嵌入式系統、物聯網軟硬體整合相關課程)

  • 課程特色
    • 講師本身兼具軟體、韌體程式與硬體電路整合開發背景
    • 主要以一對一家教 或 極小班模式(將視情況而定)授課 
      • 原則以網路通話+畫面分享的方式遠端授課,除非學員人數足夠並且有適當的地點與交通方式,則可討論是否採取面授
    •  可在課程方向範圍內,按照每位學員的不同狀況與需求(如就業內容需求)針對授課內容進行客製化安排規劃
    • 上課時間可自由動態調整(與講師討論確認即可)
    • 上多少課程付多少費用,上課費用每次結清,可自由決定上課時數,不必被強制綁死整個系列課程,不須要在事前就將系列課程的所有費用付清
    • 課程內容重視 基礎理論原理基礎 與 實務技術的訓練,並不是只讓學員按照範實驗例的那種表面上讓功能work的課程。
    • 可從嵌入式軟韌體相關產業職缺與狀況之相關觀念開始輔導,與坊間補習班偏向制式化的課程性質有所差異
    • 可協助企業針對企業公司內部工程技術研發開發人員進行嵌入式系統技術培訓輔導


  • 歡迎下列類型的朋友來信洽談:

1. 已經身在業界、自身原本工作內容並非工程師但有興趣踏入電子、資訊產業的軟韌體開發工程師職缺,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感到茫然的朋友

2.     已身在業界,但覺得自己對於工作內容之專業基礎仍然不太熟悉、希望加強基礎奠定的朋友。 

3. 覺得在大學本科系學了四年或六年(加上碩士班的兩年)還是覺得沒學到什麼紮實的專業技術,自己不太知道要如何找到確切方向及目標的朋友

4. 原本為非電資工程本科系背景,但有意願希望能轉職(轉行)至電機電子資訊相關產業就職(尤其是嵌入式系統、軟體、韌體開發工程師相關職缺)的朋友

5. 學校專題或學位論文研究所需技術基礎輔導 (嵌入式系統、物聯網平台 方向相關,如STM32、Raspberry Pi、Arduino、8051、Atmega(AVR)系列等,或者其它嵌入式系統相關平台)

6.   希望應徵科技業 韌體工程師之 求職者所需之應徵諮詢服務(包含學經歷整理、履歷製作過程、面試應對等經驗分享與指導)

7.    希望推甄(甄試)電機/電子/資工系 相關系所之研究所碩士班之學生 (可提供指導諮詢服務,包含系所選擇、研究方向分析建議、備審資料製作、指導教授選擇、畢業後未來工作方向分析 建議等)


  • Q&A

相關文章: 

【這個學習區開設的課程目標是什麼? 要找科技業軟體開發相關的工程師工作,不是靠名校碩士學歷或者刷Leetcode比較快嗎?】 

【課程原則】 賺錢很重要,但還有其它更重要的事! 關於我開設課程的原則


    附上幾篇過去的嵌入式系統相關觀念教學文:

    1. ARM Cortex-M3 CPU bit-banding功能機制講解,以STM32F103最小系統開發板之GPIO範例程式為例

    2. 【你所不知道的Arduino】Arduino UNO電源選擇電路之設計機制與動作原理分析 & 實際進行實驗量測結果之差異探討

    3.   現代計算機系統核心硬體常見平台的分類與簡介概述

    4.   Arduino到底是什麼? MCU又是什麼?

    5.   許多人對於8051 MCU的常見錯誤觀念闢除

    6.  適合學習Embedded Linux及RTOS的開發板


    【若需要上述技術輔導課程,可email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