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礎電路角度看學術界/大學資訊領域在AIoT/IoT方向的問題,以及技職體系的關聯性]
學術界/大學裏頭 資訊領域的教授(大多是「電機」博士) 的學生/畢業生 所做的硬體電路,大多是慘劇一場(慘不忍睹),連訊號傳輸線的粗細都不知道會有影響 ,也看過有人把感測器的極細輸出訊號線或者電源線給亂折一通或綑成一綑 (看到真的會暈倒,但教授大多看不懂,所以不care),硬體電路大多亂做一通,包含許多這些領域的SCI期刊論文內容也是如此 (畢竟審查教授應該也沒有什麼電路經驗,雖然大多都是 電機工程博士)。
從9年前接觸這些所謂的普通大學名校開始至今所看到的大多都是這樣。
不懂電機、不懂基本電路硬體觀念的「電機」博士教授,其實是真的很多。
實際原因是因為,號稱做資訊領域 的 電機博士教授,個人當年求學方向大多不在電路相關,大多是根本不碰電路理論基礎的,電路基礎會比 電子科電機科資訊科的高職生還差 (這是事實,了解過兩邊差一的人就會知道我在講啥),但他們在當教授之後,方向上可能會需要做系統(創意作品,例如AIoT/智慧物聯網類的系統/嵌入式系統應用),所以還是需要電路,但就只能叫很上層軟體背景的學生自己去弄 (大多是拿現成模組,但從中可以看出很多基礎觀念很「慘烈」,例如開發過程中的接線或量測之類的),所以就變成這樣了。於是就產生了上述情況。
又例如,在我個人接觸成功大學學生的經驗 (這幾年來協助指導成大多位研究所碩士生、大學部專題生、指導他們參加全國性的專業競賽以及他們的碩士論文題目和內容,我也在成大教授進行產學合作的公司兼任產品顧問、指導成大研究生完成產學合作案的技術開發,甚至輔導成大教授關於一些技術觀念基礎) ,我看過很多成功大學的研究所學生 (無論是成大大學部直升或從外校畢業來成大讀碩士班的都有、在讀大學時期大多都「修過」基礎的電路學、電子學的「課程/學分」,但其中很多人就好像跟完全沒修過基礎課程差不多!全部忘光光 或者在修什麼都不知道) ,他們其中有許多人完全不知道實際的交流電是怎麼一回事,看到我拿三用電表的交流檔位去量測教室或會議室的市電插頭的交流電,許多師生會怕(這些教授恐怕一輩子都沒親自量測過吧?),但其實,這些量測交流電壓訊號之類的事情,是我當年就讀高職一年級時期就常在做的,到後來就讀科技大學時期(大學階段),也曾經因為專題指導教授想要看一些題目功能需求,而經常會接觸到交流電 (包含一些實際的電路設計和製作)。
雖然這些硬體電路觀念,和我當年在成大碩士班畢業後到聯發科(晨星)當工程師所負責的機上盒、數位電視的OS系統軟韌體公版開發維護,似乎沒啥關係 (因為那個是偏向嵌入式Linux、嵌入式作業系統相關的軟韌體開發的工作)。但卻是我實際在技職體系的求學經驗,也是很實用的一些硬體電路相關基礎和觀念,其實在科技業開發軟韌體時,觀察很多同事的工作情況,也有很多與上述內容所呼應的相同感觸 (多數 普大畢業且走軟韌體方向的,大多缺乏硬體的實際基礎觀念和經驗)。
技職/高職學校的電子科、資訊科、電機科、控制科、冷凍科等科系的教育(理論與實作)大多偏向硬體電路 (統測電機與電子群的資電類和電機類),所以技職教育還是有特色和不可取代的地方,只要自己人不要自卑和內亂,一定有可以發揮之處。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