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學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小時候在教育體制的填鴨考試成績分數,真的都能決定一輩子嗎? 執著名校學歷血統的迷思?

台灣有許多人很執著小時候的填鴨考試成績、學歷校名血統,但其實若只看小時候的成績,其實不太準確,也無法代表一個人的發展。

我在讀國中時期開始,很討厭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每天寫一堆考卷的教育方式感到厭惡,國中畢業時,學校的考卷累積起來堆積如山(好幾大箱),我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也不認為這樣強迫填鴨、強迫服從式的教育方式能培養什麼「人才」,怎可能激發真正深度的思考能力?

雖然還是有考上公立高職電子科,但是我高職一年級時期的共同科目的數學和物理是被當掉整套的,寒假和暑假都在重修,吃全套套餐。

當時也不太喜歡內容幾乎都是數學的高職電子科專業科目 (尤其是屬於類比電路的基本電學、電子學),原因是除了這些理論很有深度和難度之外,實習實驗也不容易。其實現在回頭看,對於被台灣社會主流觀念所歧視的15、16歲的年輕高職學生來說,這樣其實蠻正常的,這些學科內容就算拿到名校大學,一樣也是有一堆學生會學不下去、或者沒太大興趣。

但當時我就知道,其實高職的基本電學、電子學、數位邏輯等科目是很專業的,理論和實務都很紮實。同時也發現台灣社會對於技職教育的誤會很深,所以一直沒有完全放棄,

高三到補習班補基本電學和電子學之後發現其實很有趣,也知道了數學的實際用途,覺得這些真的太有趣了,為什麼學校教育大多無法讓學生看到這些專業學科的有趣面向呢?高職算還好的,聽起來普通高中可能更嚴重,學習大多是為考試競爭,而非為了真正的學習。

後來讀大學,除了已經明白專業學科的趣味之外,也因為大學的學習模式相對自由、學習空間也較大、較沒人管,反而因覺得自在,學業方面是全系第一名畢業,成績分數其實不能代表什麼,重點是當時對數理科目非常有興趣(和高三之前完全相反),我大學時期的專業科目內容大多都是數學,除了連吃飯都在讀學科之外,剩餘的多數時間幾乎都在實驗室做實務專案,大學的每個寒暑假幾乎都在接觸實務設計,在大四上學期推甄碩士班之前,有了四個教育部實務競賽獲獎和幾篇研討會論文,推甄碩士班推甄錄取台科大、雲科大、成大、清大(當時沒報名交大,有報台大但被刷掉)、中山大學等校的碩士班,碩士班期間依然參加多個競賽獲獎,我的碩士論文雖然因為碩二下學期還在執行幫教育部舉辦全國競賽的計畫所以只做了兩個月左右(過去已有累積相關基礎,兩個月每天熬夜拼命做,而且力求過程方法紮實可用,也希望有些學術新意),碩士學位論文口試成績是94.25分,而在成大碩士班畢業後到聯發科集團(晨星半導體,小m)工作幾年,後來回南部,短暫在晶豪科技台南分部服務,之間也曾到幾間科技大學擔任業界講師,也回成大帶碩士班學生大概有兩年,主要帶研究計畫和產學計畫的實際執行內容,也包含許多位碩士班一般生以及在職專班生的碩士論文內容,並在明新科技大學擔任兼任講師。

Again,台灣有很多人很執著小時候的成績、學歷血統,但是小時候的成績,不太準確,也無法代表一個人的發展,如果太過執著,反而才是種真正的障礙。

尤其台灣教育體制內在每個人小時候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屬於強灌式、填鴨式的,根本無法真正啟發多數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思考,我可能是個特例(之一),因為我特別觀察到技職體系被台灣社會嚴重誤解,所以沒有放棄了解專業科目,也對於台灣社會的這種文化嗤之以鼻,不覺得從小考試考好就是人才,所以也沒有放棄。

但是台灣這種教育體制和社會喜歡看名校學歷的觀念和文化(愛看表面)其實白白埋沒了一大堆有著豐厚潛力的人才。

例如我大學班上有幾位同學的程式潛力和天份其實比我還強,但他們不太喜歡像是工程數學、電磁學之類的學科科目考試方式,所以他們不像我這麼願意去花時間去讀這些學科,以致於他們有很多科目被當掉,然後他們的學業排名就很後面甚至延畢,

但難道他們不是人才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他們其實很強,但是台灣的教育體制害了許多人,其實只要體制方面能給予學生更多選擇和發揮空間、適才適所的話,到處都是人才。

表面上類似性質性質的學科,國中階段排斥厭惡,大學階段卻非常有興趣,或許台灣的傳統教育方式本來就不適合許多人,也不知道已經埋沒了多少人、讓多少學生覺得排斥厭惡、放棄學科。

絕對不是說一定要從小到大都考試考前幾名讀名校然後去國外留學的才是人才,那是很迂腐且不科學的古老迷信觀念。真正的科學精神就是客觀實事求是,而不是盲目追求名氣或者盲從跟隨社會主流觀念。

如果一路成績很好甚至留學國外,但是其實都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那也只不過是一路被社會觀念所填鴨的半個傀儡罷了,稱不上人才,即便因為學歷名氣而卡到什麼好位子,大多也不會想要奉獻社會,對社會來說沒什麼屁用。

公視在十幾年前拍攝的「危險心靈」電視劇,很值得大家去看,極力推薦。印象中,公視有將這部影片放到的Youtube上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fk6b4GQb4

---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國高中時期的數學和理化學科考試分數不好,就代表一定不適合走理工嗎?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之前寫過兩篇文章

當軟硬體研發工程師,一定要數學和物理學科成績很好才適合嗎?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之小時候對數學考試沒興趣,其數學能力就一定會一直爛嗎? 書讀越高越高尚?

因為仍然看到很多人有一些刻板的觀念,所以延續說明

好像很多學生家長仍總是保持舊有觀念,似乎大多以為自己國高中時期的填鴨式數理學科考試分數不好,或者不擅長應對這些學科的「考試」,就認為自己未來不該/不適合走理工科系,或者不適合從事工程相關行業。

其實這是極大的錯誤認知,理工的範圍很廣,層面也很多,絕對不是上述舊有認知的那個樣子

否則以我個人來說,根本不可能走這行,如果按照上述錯誤的舊有刻板觀念,從我小時候對於學校數理學科的排斥程度來看,多數人一定認為我長大後不可能能在畢業後去什麼聯發科當軟韌體工程師,也不可能去輔導成大工程系所的研究生和教授關於工程方面的專業技術和經驗。

我上大學以前,最沒興趣的科目是數理;但上大學後,最有興趣的科目也是數理(我是 讀電機電子工程類的系所)。

因為大學之前覺得沒有賦予物理意義的純數學考試真的很無聊,而物理的科目一被考試制度給填滿就變得不像物理,所以根本不想去應付這些學科的考試,甚至有排斥及厭惡感。

直到高三在補習班聽到補習班電子學和基本電學老師教得很好,才知道數學的實際應用如此有趣,才知道到底為何要學數學,也因為有這些電學科目的啟發,加上上了大學後有了比國高中職時期還自由許多的學習空間,從大一時期就對於微積分和物理之中的電學和磁學深感興趣(其實就連自己都想像不到會有這一天),而當一個人對於一件事情真的有興趣時,自然就會去補足相關的基礎知識,而不是只能被強迫填鴨。

反倒是許多在小時候學科成績表現不錯的同學,到了大學後因為開始沒有人強迫自己,反而就不知道目標導致最後迷失了自己,這在名校或者非名校大學都有著太多的實例(每年每屆都有),這樣子的狀況並不是具備工程專案開發天賦的樣態。

至於從事工程師的行業,其實工程師有百百種,以我自己接觸過的軟硬體整合設計開發性質相關的領域來說,我個人認為最需要的是熱忱、耐心、邏輯和經驗,而不是你國高中甚至大學學科考幾分。

台灣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本來就是不適合多數人的,即便硬吃也不一定會有好的成果;即便排斥厭惡也絕對不代表沒有天份或不適合。

因為填鴨就真的是填鴨,不是什麼適合大多數人的學習方式,更不是什麼很宇宙無敵通用標準。

更何況,每個人在每個階段的狀況和發展本來就不同,而且時代也會變,現在是個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學習知識的管道並非只能在名校,但上述舊有的刻板觀念應該是幾十年前的(甚至更久),只能說很少人真正隨著時代去更新觀念,也很少人去思考就讀名校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麼。

所以我才會覺得,台灣某些產業界公司招募員工的方面總是喜歡看學歷文憑血統(看是否一路讀名校,甚至看到高中讀哪裡)的這個陋習其實是相當的愚蠢(至今仍如此)。

個人就曾經輔導高職和大學都是就讀食品科系的人(他在學時期的學科表現並不好,但其實都還是能逐漸啟發興趣並且輔導起來),後來成功跨領域轉職為韌體程式開發相關職務的工程師。

人有無限的可能,不需要老是把自己和別人侷限在一些奇怪的小框框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