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深植於台灣某些族群心中的 沙文主義(chauvinism)

發現有種近似沙文主義(chauvinism)的觀念,越來越深植於年輕學生的心中。那觀念就是:「考上名校的人本來就應該享受社會大眾所供養的大量資源;而考不上就是代表你自己不努力或者能力不夠好,誰叫你考不上?」

image


但事情是這樣啦,考試制度、考什麼內容,其實也只是某些掌握權力的「人」去制訂的,並不是天生渾然天成的。而公共資源要給誰、給多少,當然也同樣是某些「人」去制訂的,當然會較有利於某些較適合該制度的人。

每個人的家境背景遭遇也不同,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傳統考試或甄試制度,而傳統考試制度也不是完美的,不是絕對的真理或者什麼神聖的聖旨。

例如,如果把考試或甄試內容,改成去比每個人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扛完幾袋的水泥,那拿到資源的就很可能會是完全不同的一群人,那麼這個社會的主流觀念就會與目前完全不同。

所以,事實上,世界上基本上沒有什麼絕對公平的事。既然如此,名校生或者任何掌握資源權力者才更不該傲慢、更該有同理心及人文關懷等。而要能逐漸達成這些理想目標,需要全民一起來關心及監督,包含我們的教育、學術與政府體制,讓社會在沒有絕對公平、無法完美的情況下,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否則何謂民主社會呢?

歐美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與東亞社會之間的差別,可能還是起因於不同的文化思考邏輯。

再看看數據,台大經濟系師生的研究調查結果
- 富人小孩進台大的機率是窮人的6倍
- 高所得家庭的子女進分數排名前段的大學的比例較高

無論就讀名校或非名校,或許都需要有更多同理心及社會責任。

該研究報導連結: https://www.twreporter.org/a/education-opportunity-inequality-across-income



-----

歡迎各方洽談合作,務實/踏實追求共好。歡迎各方洽談合作,務實/踏實追求共好。歡迎電機電子資工本科系學員,也很歡迎非電機電子資工本科系的學員加入學習嵌入式系統技術/尋求轉職成為研發工程師的行列。

孫文良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應付考試」 真的 不一定等於 「 學習」

 在臉書上看到 曹齊平老師/學長的這篇 貼文:




而 後輩我 個人的感觸如下:

曹齊平老師/學長 是大約在40年前的成大工程科學系畢業的學士、以及清大動力機械系畢業的碩士,那年代的大學很少、碩士更少,當年要考上這些學校,難度比近20年來考上這些學校的難度困難太多。要論考試,他絕對是高手,然而他勇於講出許多人不願意去面對的事實,也就是「考試不一定等於真正的學習」。

我個人近年來輔導許多工程師/名校生/產學公司主管/名校大學教授等 的經驗及感觸也是如此 (嵌入式系統工程技術開發設計領域),很多「基本」的內容或者基礎名詞的含義等方面,反而鮮為人知,因為缺乏深入的思考內化,且容易滿足於考試分數的表象以及這些表象所帶來的現實面好處/表面上的成就,導致許多人在需要實際進行工程技術專案開發時遭遇到許多障礙,大多肇因於真正的基礎(不是應付考試的那套,需要實際搭配實務去了解內化內容)不好。

考試確實只是一種容易量化競爭比較的方式,不一定真的等於「學習」,事實上,學歷也是類似的道理,但社會因應多人的情況,制度上就是以這些表面易於量化篩選的方式為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根深蒂固且難以變通的文化/價值觀。

想起了幾年前一位名校碩士生跟我說的:「考試前再熬夜準備,這樣子CP值比較高」。但其實這種做法/習慣/觀念 ,對於專業工程技術的學習 及 「研究/開發」過程是極度不合適的,但是這確實就是多數人被台灣教育體系所培養出來的觀念。

以現實面而論,或許考試制度仍有其一定程度的必要性和作用,有其優點但也有很多缺點,但關鍵是社會大眾看待考試制度的態度/心態,不必過於極端、過度看重,應該可以更多元的去深入了解思考專業知識內容,以及更多包容/理解那些較不喜歡這種篩選方式的族群(絕對也有其強處,也不一定比較不聰明)。

我覺得如果在台灣大家很愛講「學術 」這兩字,那就更應該去多深入花時間面對許多表象以外的真實內容以及含義,而不是嘴巴整天講學術而其實都「只是」喜愛易於量化的表象(例如分數幾分、學歷有沒有拿到、年薪多少、論文數量績效、計畫經費數量績效、頭銜、年資數量等),這些一點都不「學術」。

或許沒有任何一種制度/體制是十全十美的,但重點其實是在於群眾看待這些制度體制的態度,不應該去過度迷信任何一種體制/制度,因為那樣只會造成體制/制度的缺點持續放大或者腐敗,應該要客觀地因應時代去看待/監督並動態調整。

-----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很榮幸能在各科技大學兼任講師,得以貢獻分享個人經驗及所學於 科技大學

除了自己針對產業界公司的工程師學員們所開設的一系列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與諮詢課程以外,

在學校端目前已在明新科技大學的資訊工程系及推廣教育中心的龍巖學院班級課程兼任講師兩年,

而這學期開始於 崑山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兼任講師

感謝感恩 崑山科技大學  崑山科技大學 Kun Shan University 的 長官、師長、學長教授們,推薦晚輩小弟我有得以有能在崑山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包含前幾年的業師授課)、分享個人經驗的教學機會! 

同樣也感謝感恩這兩年推薦我在明新科大兼任講師、虎尾科大產學計畫開發顧問諮詢合作、幾年前的高雄科大教學分享/演講機會以及南臺科大演講/業師授課 的 多位師長教授們。

也感謝所有相關行政人員們在行政流程方面的諸多辛勞和協助。

台灣需要多元發展,技職教育體系依然是相當重要的教育的一環,我個人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員,絕對大力支持,也很希望協助技職教育方向在各方面能更加貼近產業技術研發。

分享一下相關推廣資訊: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公布 崑山科大連二年私立科大第一

崑大首次承辦社區大學開百餘門課程

明新科大推廣教育中心課程


-----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

收到一位過去的大學生學員的正面response

 


-----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台灣社會迷信填鴨考試成績學歷且輕忽技職教育是對的嗎? 看看 世界名校(加州柏克萊)電機博士、企業頂尖人士對於台灣教育的看法吧!

我個人在私立科大擔任兼任講師,我認為教育其中很大的一項關鍵就是 楊光磊博士Konrad Young (他是 前台積電研發處長、加州柏克萊電機博士、Intel資深顧問,他一路以來都是出身於名校且資歷豐富,他關心且重視教育,也鼓勵技職教育) 在他的一篇臉書PO文的留言區回覆所提到的: 

「升學主義的讀書考試注定壓抑著所有孩子找尋天賦的機會」

已經有數不清的案例證明事實是如此 (我個人本身當年也是如此)。

可惜很多台灣人的腦袋思維極度僵化,至今(資訊網路發達的時代) 仍有許多人把傳統填鴨升學考試的制度當成鑑別「優秀」、「 頂尖」 的唯一標準 (緊握著 名校學歷文憑至上觀念不放,不願意放開心胸去了解更深入的狀況與背景因素) ,

事實上,具備這種僵化思維的許多大人們本身就是受到傳統填鴨教育盲點的影響,然後又繼續教育出了更多這樣思維的人 (習慣這種制度的常自以為優秀無比甚至會歧視他人,而不喜歡、不適應這種傳統填鴨教育考試制度的許多人就很自卑。事實上這些狀況對於整體台灣社會而言都是沒有必要的內耗,也容易引發一些社會階級問題)。

此外,我個人相當的贊同和敬佩 楊光磊博士 過去的一篇文章(標題: 學術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價值,原文網址: 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asp?id=309&fbclid=iwar3yk-dkxkv7bdpqdfhzem5ti9dvikgq2dkwvaltelndsxlpeyqvwp3tsqq ),其中有幾段真的讓我覺得印象深刻:

『我到了美國念博士學位時,雖然少不了一些必要的讀書考試外,最大的差別是對職業、產業的體驗和浸潤。也許因爲身在產業蓬勃的矽谷,我在研究所的時候就有強烈身在產業的氛圍,幾乎每個教授都有深刻的產業經驗,所以即使在一個研究型大學,卻像是身在一個「技職」學校中。』

『相信大多數人都認為教育的出口是「就業或創業」,可是為什麼台灣有些高等大學會義正詞嚴地覺得自己不是「職業訓練所」?是否因爲許多知識份子,如同我小時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迷思於「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的職業價值?』

『知識與能力、學習與就業,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沒有價差的兩端。但願台灣的高教界能夠好好的思考教育的目的,為台灣培育有能力、真正能夠幫助台灣產業升級的未來人才;而台灣的產業界更要思索如何伸手與教育界合作,不再只用成績、學歷任用只會讀書考試的純知識人才!』

-----

個人覺得,迷信學位文憑/校名的文化的這個長久以來的現象,在東亞或華人社會已經變成像是一種信仰,就好像在群體盲目信奉某種宗教一樣,也似乎如同溶入於血液或空氣之中一般的無法自拔。

台灣人不斷迷信名校學歷文憑,只會造成更多社會階級問題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所謂的學歷「好不好」 只是種文化信仰

個人認為, 沒有所謂學歷好不好 這件事  

根本沒有什麼人的學歷是不好的

面對一項知識、技術,都是看自己當下有沒有心去學而已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有沒有名校學歷、學歷高低,最實質的差異就只不過是台灣社會群體的文化信仰罷了,也就是所謂的刻板印象和人云亦云

.

如果台灣社會人民、產業界  能夠不迷信 名校的學歷文憑、教授學者頭銜等,

台灣才可能會有「真正好」、「 真正務實」、「接地氣」的大學(學術界)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非本科系學歷出身,卻願意來學電資工程領域的人,可能才真正適合電資!

台灣人很多都會負面思考,例如遇到有名氣的權勢就放棄對抗,或者說做這些都沒用啦、講這些都沒用啦、忍耐吞一下就過了啦....之類的

又例如,很多人有門戶之見,看到非本科系(如文學、食品、機械) 想來學習電資工程,就會有一些歧視,說人家不是本科系學歷出身、沒基礎、沒概念、落後好幾年等等。

但我完全不這麼看。就我的長期觀察經驗,我認為非本科系出身、卻願意來做電資工程相關的人,代表其學習意願很堅定和強大,在學習方面也可能會更嚴謹小心和謙虛,只要給他們一些時間並且加以輔導,絕對會比大多數本科系出身的人還學得好,後續可輕鬆超越本科系多數人。

這樣才叫正面思考。

看事情本來就該正面,不是表面上好像很少批判就代表自己很正面,然後其實是戴著負面有色眼鏡去看別人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務實致用才是教育的最大核心目標! 技職教育的珍貴價值和產出,是你我的生活中所必須的!

專業技術、技職教育的珍貴價值,是你我的生活中所不能缺乏的(必須的),

每個人的「食、衣、住、行」都需要技職教育的成果!

務實致用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教育絕對不該只是培養一堆打嘴砲和寫廢紙的。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小時候在教育體制的填鴨考試成績分數,真的都能決定一輩子嗎? 執著名校學歷血統的迷思?

台灣有許多人很執著小時候的填鴨考試成績、學歷校名血統,但其實若只看小時候的成績,其實不太準確,也無法代表一個人的發展。

我在讀國中時期開始,很討厭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每天寫一堆考卷的教育方式感到厭惡,國中畢業時,學校的考卷累積起來堆積如山(好幾大箱),我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也不認為這樣強迫填鴨、強迫服從式的教育方式能培養什麼「人才」,怎可能激發真正深度的思考能力?

雖然還是有考上公立高職電子科,但是我高職一年級時期的共同科目的數學和物理是被當掉整套的,寒假和暑假都在重修,吃全套套餐。

當時也不太喜歡內容幾乎都是數學的高職電子科專業科目 (尤其是屬於類比電路的基本電學、電子學),原因是除了這些理論很有深度和難度之外,實習實驗也不容易。其實現在回頭看,對於被台灣社會主流觀念所歧視的15、16歲的年輕高職學生來說,這樣其實蠻正常的,這些學科內容就算拿到名校大學,一樣也是有一堆學生會學不下去、或者沒太大興趣。

但當時我就知道,其實高職的基本電學、電子學、數位邏輯等科目是很專業的,理論和實務都很紮實。同時也發現台灣社會對於技職教育的誤會很深,所以一直沒有完全放棄,

高三到補習班補基本電學和電子學之後發現其實很有趣,也知道了數學的實際用途,覺得這些真的太有趣了,為什麼學校教育大多無法讓學生看到這些專業學科的有趣面向呢?高職算還好的,聽起來普通高中可能更嚴重,學習大多是為考試競爭,而非為了真正的學習。

後來讀大學,除了已經明白專業學科的趣味之外,也因為大學的學習模式相對自由、學習空間也較大、較沒人管,反而因覺得自在,學業方面是全系第一名畢業,成績分數其實不能代表什麼,重點是當時對數理科目非常有興趣(和高三之前完全相反),我大學時期的專業科目內容大多都是數學,除了連吃飯都在讀學科之外,剩餘的多數時間幾乎都在實驗室做實務專案,大學的每個寒暑假幾乎都在接觸實務設計,在大四上學期推甄碩士班之前,有了四個教育部實務競賽獲獎和幾篇研討會論文,推甄碩士班推甄錄取台科大、雲科大、成大、清大(當時沒報名交大,有報台大但被刷掉)、中山大學等校的碩士班,碩士班期間依然參加多個競賽獲獎,我的碩士論文雖然因為碩二下學期還在執行幫教育部舉辦全國競賽的計畫所以只做了兩個月左右(過去已有累積相關基礎,兩個月每天熬夜拼命做,而且力求過程方法紮實可用,也希望有些學術新意),碩士學位論文口試成績是94.25分,而在成大碩士班畢業後到聯發科集團(晨星半導體,小m)工作幾年,後來回南部,短暫在晶豪科技台南分部服務,之間也曾到幾間科技大學擔任業界講師,也回成大帶碩士班學生大概有兩年,主要帶研究計畫和產學計畫的實際執行內容,也包含許多位碩士班一般生以及在職專班生的碩士論文內容,並在明新科技大學擔任兼任講師。

Again,台灣有很多人很執著小時候的成績、學歷血統,但是小時候的成績,不太準確,也無法代表一個人的發展,如果太過執著,反而才是種真正的障礙。

尤其台灣教育體制內在每個人小時候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屬於強灌式、填鴨式的,根本無法真正啟發多數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思考,我可能是個特例(之一),因為我特別觀察到技職體系被台灣社會嚴重誤解,所以沒有放棄了解專業科目,也對於台灣社會的這種文化嗤之以鼻,不覺得從小考試考好就是人才,所以也沒有放棄。

但是台灣這種教育體制和社會喜歡看名校學歷的觀念和文化(愛看表面)其實白白埋沒了一大堆有著豐厚潛力的人才。

例如我大學班上有幾位同學的程式潛力和天份其實比我還強,但他們不太喜歡像是工程數學、電磁學之類的學科科目考試方式,所以他們不像我這麼願意去花時間去讀這些學科,以致於他們有很多科目被當掉,然後他們的學業排名就很後面甚至延畢,

但難道他們不是人才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他們其實很強,但是台灣的教育體制害了許多人,其實只要體制方面能給予學生更多選擇和發揮空間、適才適所的話,到處都是人才。

表面上類似性質性質的學科,國中階段排斥厭惡,大學階段卻非常有興趣,或許台灣的傳統教育方式本來就不適合許多人,也不知道已經埋沒了多少人、讓多少學生覺得排斥厭惡、放棄學科。

絕對不是說一定要從小到大都考試考前幾名讀名校然後去國外留學的才是人才,那是很迂腐且不科學的古老迷信觀念。真正的科學精神就是客觀實事求是,而不是盲目追求名氣或者盲從跟隨社會主流觀念。

如果一路成績很好甚至留學國外,但是其實都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那也只不過是一路被社會觀念所填鴨的半個傀儡罷了,稱不上人才,即便因為學歷名氣而卡到什麼好位子,大多也不會想要奉獻社會,對社會來說沒什麼屁用。

公視在十幾年前拍攝的「危險心靈」電視劇,很值得大家去看,極力推薦。印象中,公視有將這部影片放到的Youtube上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fk6b4GQb4

---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高職學校的專業 值得高度尊重

高職學校的專業 值得高度尊重,下方連結FB PO文為 大安高工汽車科進修部 楊老師的臉書。

這些實學才能真正幫助台灣!

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願意去應對台灣的填鴨考試,其實不能代表一定很聰明;對考試沒興趣,也不代表不聰明。

學生如果對填鴨教育考試沒興趣,不代表能力不好或者不聰明;

而願意準備考試的,也不代表就是聰明,

每個人各有特點專長,不該用某些標準去將人隨意區分高低,對填鴨教育考試沒興趣,不代表能力不好或者不聰明。

這些是華人圈古代科舉思維所帶來的常見迷思,至今一堆人搞不清楚,

這也是名校和學歷迷思的由來。

-----

台灣人很愛稱台灣的名校大學為頂大,

我個人嗤之以鼻,其實頂大不代表一定真的"頂"(Top),也不代表聰明,小時候會在考試拿到高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只是因為願意服從體制,而在小時候對於考試拿分沒興趣的人也不代表不聰明。我就是個不願意在小時候教育去順從的人,因為當時就感受到填鴨教育意義真的很有限,所以這和聰明不聰明基本上也無直接相關,但華人社會很容易將此兩者混淆,認為能讀名校就是聰明。 

更何況,這十幾二十年來的入學方式"多元",又不是古早年代大家都是走純筆試考試、大家都一樣的方式在入學,到底如何證明能讀名校就是聰明?

我自己從小對於國小國中的填鴨教育嗤之以鼻,認為台灣大多數考試內容真的都是填鴨,台灣的教育沒有培養興趣,基本上就是一直硬塞一些學生自己也不知道為何的學科內容,

我自己最後也是所謂的名校碩士班畢業(在高三從電子學和基本電學了解物理和數學的用途異議後,加上大學階段學習風氣比較自由,深深喜歡上數理學科),去上班的公司年輕同事大多是名校畢業(當然也有一些非名校學歷畢業的,而且看過幾位能力最強的大多是這種人),我在上市櫃IC設計公司負責面試來應徵的工程師,很多位都是名校(有台大有交大有中字輩),但很多人連基本程式語言的的字串比較函數內容都寫不出來。

這兩年為了減少學用落差(理想),又回名校帶所謂名校碩士生,我也寫推薦函推薦了非名校的學生推甄錄取名校碩士班(如果沒特別推薦,按照他的大學學業成績,他連中字輩都很難推上,但很聰明又積極),

這兩年總共帶了多位成功大學碩士生的的碩士論文內容(雖然我不能掛名指導教授,但由其論文內容內的致謝可證明,我都可以講出學生名字)、一些科技部產學計畫和一般計畫、比賽作品專案,

整體來說,我一路上完全沒感受到所謂名校學生特別出色的這點 。

每個人各有特點專長,不該用某些標準去將人隨意區分高低,對填鴨教育考試沒興趣,不能代表能力不好或者不聰明),許多學生雖然讀名校電資組別系所的碩士班,但卻連基本的程式語法、數位邏輯硬體觀念、基本電路觀念都忘光了(或者說可能從沒搞清楚),對專業學習態度消極的名校生也是很多 (未必一定就比非名校生積極,我過去已經舉過很多例子),畢竟很多真的是是願意服從台灣填鴨教育體制而上來大學的,而且台灣有著上大學後就可以開始大玩特玩的文化,且也未必對就讀系所的專業領域有興趣和熱忱。所以才說不該老是以一個人小時候的考試成績來斷定一切。

所以個人認為,讀名校就等於聰明,這種老舊觀念也該拋棄了。且名校大學大多在搞一些績效,重點根本不在教育,

我覺得我高職時期和在非名校科技大學時期受到的環境也沒比許多人所謂的名校還不出色,重點是看個人。

願意服從體制內的考試制度、或者讀名校,除了代表較願意服從體制外,較能代表的其實是家裡有錢 (台大教授自己的統計研究成果的發現,內容如下網頁),還有比較迷信學歷的企業比較願意錄用(但這真的是因為比較聰明或優秀而造成的結果嗎? 還是只是因為這是社會的信仰?)

https://www.twreporter.org/a/education-opportunity-inequality-across-income


之前寫過的相關文章:

當軟硬體研發工程師,一定要數學和物理學科成績很好才適合嗎?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之小時候對數學考試沒興趣,其數學能力就一定會一直爛嗎? 書讀越高越高尚?

- 別再迷信學歷了! 為何不該盲目迷信校名學大學? 原因講給你聽!

- 小時候不喜歡填鴨教育和考試,絕對不代表不聰明。絕對不要放棄自己

- 台灣早期的名校入學條件 和 現在的名校入學條件 狀況一樣嗎? 明顯的社會階級複製,一堆人還搞不清楚狀況

於10年前,在大二暑假時期設計製作的以8051 MCU為核心的PCB電路,順便聊聊某些名校大學系所的推甄文化。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小時候不喜歡填鴨教育和考試,絕對不代表不聰明。絕對不要放棄自己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我個人很喜歡做專業領域的研究(產業技術和學術)

但是我也是差點被教育體系給弄到不可能像是有今天這樣接觸專業領域研究的機會,

很感謝高三在統一補習班的電子學老師和基本電學老師、高二時期學校的數位邏輯(數位電路)老師。

回想起來,

無論是國小、國中、高職時期,

其實我有很多不喜歡台灣傳統填鴨教育制度和考試的同學,

是真的都很聰明、相當具有某些方面的才能和天賦,

只是台灣的教育基本上完全不重視學生興趣啟發養成發展和個人特質,只知道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育。

是真的耽誤了蠻多人,讓太多人被放棄。

埋沒了很多原本在興趣的領域會發揮得很好的天才。

我建議任何這樣遭受狀況的學生都不要放棄,有時候是某些老師和家長們的視野狹隘,而不是學生的資質差。

台灣教育體制的標準本來就有些問題,自己不要放棄,多客觀思考分析,認清楚狀況,堅持正途、找出自己有熱情的方向,我相信早晚會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每個國家都適合起源於歐洲的學術界機制嗎?

 

新聞標題: 台灣論文造假數全球第二!私校工會嘆:學術道德淪喪至此

新聞標題: 台灣學術造假世界第二!教團:學界已無恥感

-----------

雖是去年的新聞 但還是印象深刻

基本上,我覺得學術研究這套,在世界上的某些愛演戲的文化充斥的地區的國家,是很難玩起來的,因為學術研究是需要高度自律性的項目。

而以華人地區為例,自古以來至今,多數人從小填鴨考試讀書就只是為了要獲取名利,而不是真的對於書本的的知識內容有興趣和熱忱,

所以這種從小填鴨到大的文化之下,本來就很難去搞需要高度熱忱興趣和自律性的學術研究。

個人在科技業看過蠻多工程師,對於其工作內容和專業根本沒有太大的興趣和熱忱或想法(假日絕對不碰和專業相關的內容),大多只是想要賺錢過日子,這都是一樣的道理。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最近看到關於學術界的一些新聞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這則與台北教育大學和高雄科大相關的鏡周刊的新聞 。

至於事情的更進一步之來龍去脈和結果,或許就只能靜待政府相關單位的調查和後續作為。


這幾年來,與大學/學術界相關的新聞報導其實很多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GOOGLE搜尋)

例如幾年前的台大醫學論文事件

 

而我一直都記得一位 很正派 且 勇於直言 的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老師,在好幾年以前就常以文章的方式去描述學術界的某些面向,例如:

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

這樣子的一流大學?呸!呸!呸!

直到現在彭老師還是有在寫文章,像是:

大學為何存在?為誰存在?

我很敬佩這位清大退休的彭老師,願意以文章來分享這些內容。

其實,既然早在至少十年前,就有像是清大退休教授彭老師這樣的內行人出來講話了,

讓我覺得社會大眾應該更積極的去關注和監督公共議題(包含教育界/學術界)才是。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幾十年不變 依舊填鴨的教育文化

最近看到在國立科技大學任教的教授朋友分享現在國中學生的教育狀況(他的小孩讀國中)及其核心文化依然和過去數十年的填鴨方式差不多,有些感想。

台灣基層教育教了一大堆填鴨式學科內容塞給學生,如果只是逼學生以填鴨、死背(或硬記)、應付考試的方式為主(囫圇吞),使得多數學生缺乏深度思考和理解的機會,也讓學生不知道學習的意義為何(以為只要學會應付考試就會有美好人生),那反而只會讓年輕學生的思考能力下降,且養成凡事不太深入思考的習慣。

在極端愛比較、過於狹隘/單一標準化以考試分數區分學生高低的文化之下(喜歡藉由考試分數的高低把學生貼標籤),凡事習慣貪多,重量而不重質。

從台灣人普遍看不起專業技術、歧視技職教育體系、愛看和愛洗學歷文憑以及愛洗KPI績效的這些文化可得知,所謂多元發展、適性教育一直都只是純口號。

在這種體制標準與文化之下,其實很難鑑別出所謂的優秀與否或者聰明與否,頂多只能區別出是否無條件服從乖乖聽話、是否容易因為現實而妥協的人格特質。

很難想像的是,現在已經是2021年了,資訊網路如此發達的年代,這些狀況居然絲毫沒有減少,甚至反而還更嚴重。

文化之下顯現的這些教育方式的進步速度實在是太慢了,遠遠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光是砸納稅錢在學校作各種表面功夫上的硬體設備更新(裝電視、數位化教材)是沒用的,重點還是觀念問題。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學術/科學論文應該很實事求是,但文化上卻常有許多八股文化?

學術/科學/工程的本質是要求是求真,而不是空中閣樓、作夢式或迷信/八股文式的虛有其表,其中任何的作為應該要有它的客觀道理。

例如不該為了列Reference paper只為刻意彰顯得自己的論文很有貢獻而硬要列Reference paper,未必這樣才代表有貢獻,應該要看真實的狀況,例如很多產業題目需求及其貢獻就分明已經很明確了(就是有問題才有這題目阿),學界論文不一定能體現出這些產業問題,所以硬要和論文比較未必客觀,如果為了硬要列而列就會變成只虛有其表、迷信式的炒作八股文。

上述只是一個例子,另外還看過很多案例,像是執著說頁數要很多(硬要充頁數)、每頁不要留空白等等(說覺得不好看,但難道就硬要充內容?)、明明就不是每篇論文都必須要是重大學術突破但是硬要變成廣告式的包裝(反而似乎顯得不夠誠實)、電資工程相關領域的場合詢問論文實驗內容的程式碼寫了幾行(寫軟體其實並不是行數多就代表是好的好嗎?太外行才會問這種問題,程式碼是越短越好,程式碼短也不能就代表不深入),這些都是很奇怪(沒有充分客觀道理)的事情。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大學系所的招生問題遠比我想像中的快? 以中字輩大學工程系所碩士班系所組報名狀況為例, 但其實少子化的影響還沒有真正到來

 最近稍微看了一下一些大學碩士班的招生簡章和報名人數統計,才猛然發現

沒想到已經有國立中字輩大學的理工相關科系的碩士班組別考試報名人數掛0了,也有系所的報名人數和招生人數相當接近(例如要收3人而只有2人報名)...而且還是相對好找工作的理工相關科系(例如戊組的考科所對應的領域,如果自己有好好將實務技術學好,應該還是會找到不錯的工作)。

圖片來源: [1]



圖片來源: [2]


這不是個案,只是因為新聞報導,所以我剛好看到這間學校碩士班的報名人數,一定還有許多類似狀況的大學碩士班系所組別也有這樣的問題

中字輩的學校以及許多國立科大都已經在網路上大打招生廣告(如中山大學、雲科大、高科大等校)。在未來,台清交成也大打招生廣告的日子或許也不遠了?

(少子化的結果其實還沒有真正的影響大學,幾年以後就真的會有了)

個人認為,相較於過去的台灣社會,在未來,文憑學歷、校名的影響力有可能會隨著這些趨勢而大幅減少,個人能力的實際累積才是最重要的


圖片來源: 

[1] 國立中興大學110學年度碩士班考試入學招生簡章, http://recruit.nchu.edu.tw/grade-exam/master/110/110M_PAPER.pdf?fbclid=IwAR0Nn7WbIg--UqrQCgcmCBNvL8nP2lItuMvVSKTWK9Psq_E5V11BS6VRyUQ

[2] 國立中興大學110 學年度碩士班考試入學招生報名人數表, http://recruit.nchu.edu.tw/grade-exam/master/110/110M_EnterData.pdf?fbclid=IwAR0CmVn0HyciFwexDlSaACusrtSEyRXL9uW5Za6OSjskhBSyObABOXfqmWo


什麼是文憑學歷和產業公司之間的惡性循環? 一張圖告訴你

一張圖告訴你 什麼是文憑學歷和產業公司之間的惡性循環(花了五分鐘想了一下然後就畫了這張圖) 

(1) 許多人在大學除了修課之外(大多是量多而質不精),沒累積什麼職場上能用到的實務經驗和做人處事共同合作的能力 

-> (2) 許多產業界公司為了選到有基本能力的人,所以只好從至少多活了兩年人生的碩士畢業生之中去挑人,開始看重文憑學歷/校名等項目

註: 這裡的所謂的多活兩年,指的是至少有被指導教授交付過一些任務(當然也未必和專業領域內容直接相關)、至少有學位論文口試表達報告過自己做的ppt,很多人在大學時期連這些基本的磨練機會都未必有,但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一樣是出自於大學教授們(重心擺在研究生幫自己產出績效,而對於大學生的教育和訓練當然輕忽,個人認為這不是重研究而輕教學,而是重個人升遷績效而輕教學,大多也不太關心學生畢業後的實際出路)。

-> (3) 所以許多學生們認為,既然須要碩士學歷才能找到好工作(公司要看),那大學時期就乾脆不需要累積職場所需要的能力了,反正等到考上碩班再努力就好(但是很多壞習慣和觀念已養成)

-> (4) 因為學生有(3)這種等到讀碩士班再去努力的觀念,所以導致許多產業界公司認為更沒辦法從大學畢業生挑到適合的人才,所以公司認為更該看重碩士學歷文憑

-> (5) 因為許多公司太看重學歷(如(4)所述)來進行人力招募,許多學生開始認為能洗到好看的碩士學歷才是重點,而實際的職場能力養成則是其次,基本上認為能拿到文憑就好

-> 回到(1) 開始惡性循環下去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關於研究所甄試(推甄)文化之許多系所的本位主義

包含自己當年推甄研究所所進行的許多觀察,到現在回學校觀察各名校系所碩士班甄試招生的狀況的一路以來經驗和感想:

現在許多名校大學部的學生是來自有錢人家的家庭。而近十幾年來,甄試(推甄)佔據研究所碩士班招生很大一部分的名額比例,但是許多名校研究所因為本位主義大過於實際客觀程度,大多不太仔細去觀察了解考生的實際專業能力狀況、基礎、對專業的實際積極度等,就一昧地大量錄取本系直升的學生,或者他們喜愛的校名的學生,或者他們認識的他校教師推薦的學生。

另外就是負責研究所甄選入學的許多工程系所教授,大多沒有專業實務開發的經驗和能力(至少以許多工程領域來說),所以其實未必有能力去客觀挑選及辨識出有工程研究與開發能力/潛力的考生。按照個人的長期觀察,有時似乎常常會把相當優秀、基礎相對紮實且態度良好,甚至有業界工作經驗的考生的錄取順位排在很後面;而反觀許多玩了四年、其實沒多少專業領域基礎的直升同學們,只因為其就讀的大學校系名,所以非常輕易的就被排在正取順位之中。

然後許多大公司對於新人的招募方式也是如法炮製,求職者的學歷文憑、校名決定了大部分的錄取因素。如此加速了台灣社會上的階級複製,且對產業實質競爭力的方面應該也不是好事。

這些大公司或許以為要按照傳統的一昧看重文憑的方式能挑到好的人才。可是事實上,現在的大學的狀況已和數十年前的大學不同,早已時過境遷,但偏偏許多業界大老和高層人士們並沒有跟上近代大學在招生狀況方面的改變和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所對應產生的現象,大多仍然以他們自己在30年前的印象、觀念及作法來進行人才招募。

很多事情不能只是看表面、看熱鬧,而要靜下來理性客觀分析才能看出實際現象。仔細想想,這一切真的是蠻鬧的。雖然出身非常不富裕的家庭的自己在當年依靠大學時期的打拼,有錄取幾個名校系所,但這些年來也藉由仔細觀察而看到了許多奇怪的結果和現象。

名牌大學一定好嗎?如果再這樣下去,台灣的名牌大學還會是名牌嗎?這樣的名牌的品質、價值和實質意義在哪?


2020年12月3日 星期四

從電機電子工程專業的一個小小議題來看台灣的大學學術界 與 研究所碩博士

有熱心網友覺得上一篇和硬體電路基礎相關的技術教學探討文章的內容太硬(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0/12/arduino.html),並非每個人都具備相關基礎知識,所以他建議可以先列舉出重點。

我完全可以理解他所說的,也很感謝這位熱心網友的反饋(真心感謝),這是很好的建議。

其實我一開始也有想到這個方面,曾考慮過要不要講這麼細,要不要直接歸納結論讓初學者比較能吸收

但其實,嚴格來說,同時也是坦白跟大家說,這文章內容可能是還不到高職電子學基礎理論難度的內容 (或者差不多。當然實際上能在實務上掌握的學生很少,不管是高職生、大學生或研究生,我相信即便連許多電機博士都不一定熟悉,除非他本身長期是做很直接相關的方向且有實際動手參與開發)...我本身是讀高職上來的,到後來讀所謂名校碩士班,其實發現許多人事物方面沒有比較專業

而現在多數人都至少有讀到大學甚至碩士以上

所以這樣反差比較襯托之下,大家就能知道我們的大學、研究所在實際上有多麼虛有其表...也應該比較能理解我平常為何要講這麼多關於大學/學術界務虛不實在的事情

這是希望大家能多務實、多重視實際面,而不要只看表面學歷、頭銜、職務甚至當下的薪水高低來評斷一切,如果要找到好的人,一定要透過一些用心的方式實際去看一個人的實際專業經驗水準、對專業的熱忱、對事情負責任的態度等等。因為就算是一位電機博士,即便學位很高,也早就都修過學校相關課程,甚至發表了很多學術論文,但也未必就懂高職生所懂的專業。我也曾在許多名校碩博士學位論文甚至等級某些工程應用領域蠻高的SCI期刊論文中看到一些很基本的錯誤

而這篇文章嚴格來說也不能算(按照我自己對自己的標準不敢稱作)是教學,可能只能算是探討,我自己覺得自己也不是做這方面的專家。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呈現上一段文字所說的學歷經常只是表面的事實 (除非我們的大學的教學和研究內容相當紮實,但實際上是充滿著一堆大外行)

二來,這些文章如果只有講重點結果,就變得跟原本許多人只想拿Arduino來做淺層應用差不多,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也有可能會變得和一些表面上是工程實務應用但是實際內容卻很空虛的學術界論文類似。

畢竟,魔鬼藏在細節裡,從細節內容處即可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