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AI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I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在Dcard論壇上面的軟韌體工程師求職資訊亂象? 求職者真的有深入了解軟韌體工程師職務嗎?

 

這幾年輔導許多工程師轉職或畢業生求職,有感而發。

大約這五到六年來,太多年青的學生/畢業生/工程師,太過盲目相信Dcard上面許多年青人所散播的不實的產業職位薪資資訊 ,以及錯誤的就業準備方向的錯誤資訊,而被誤導。

這些現象是源自於太多學生/畢業生的自卑心態,常在網路社群上面打腫臉充胖子(尤其像是Dcard這種匿名平台),謊報自己實際的收入與薪資 (例如才剛進公司沒多久,根本還沒被打考績、也還沒待到能拿分紅的時候,就在Dcard上面說自己年收入多少。又或者把自己「預估」的分紅/獎金均攤成月薪(灌水),然後去Dcard等平台上面去散播,或許是希望得到點讚/愛心數/關注,讓別人都覺得自己很厲害,希望可以得到讚賞)。

加上台灣社會偏好以訛傳訛及盲目相信的「一窩蜂」的風氣,導致大多數人都會信奉某一套流行說法,很多人被這些錯誤資訊給誤導,也缺乏去多方驗證的基本客觀判斷 (學歷大多在表面上提升到碩士/博士,結果基本的客觀多方查證 及 深度思考,其實依然很少人會去做)。

一些盲目用詞及粗糙的說法都會相當流行且被跟隨 (例如以為要能錄取/勝任軟韌體工程師的職務,只要面試前臨時抱佛腳準備C語言、計算機組織、大學教授愛用的OS bible課本(恐龍本)的內容「就好了」,或者為了所謂「side project」而搞出表面的「side project」(side project已成為年青人準備求職的流行名詞),結果其基礎方面根本是一問三不知。其實公司要的根本不是你的「side project」,而是你的「基礎」是否能勝任該研發工作。或者許多人連什麼是non-OS的系統軟韌體都沒聽過/沒概念,就誤以為軟韌體工程師一定是開發Linux/Android based的系統 (其實不少產業界的主管/工程師也有這個狀況)。事實上,軟韌體就是為了驅動微電腦電子產品而存在的,但許多純資訊相關背景科系的學生/畢業生/求職者卻連基本常見的I/O周邊裝置與其相關的基本介面電子電路都不太知道是什麼 (因為他們的大學老師們也不知道)。

或者看到一些想走純軟體技術的人跑去資策會的技術培訓補習班課程補習,就誤以為資策會就是專門開設軟體技術培訓課程的單位。

諸多的迷信或者錯誤的觀念充斥於匿名網路論壇平台,距離實際狀況有一段很大的落差 。

這些讓我想起大約13~14年前,一堆不懂電腦系統基礎學理(理論基礎/架構原理等)的 高海科大 及 成功大學 的 教授 和 研究生們,似乎很有默契的異口同聲(雖然彼此之間不認識),都說8051 MCU太老舊、沒用了、不要學。結果事實是到了十幾年後的這幾年,一堆IC設計公司依然在推出8051 MCU新產品。例如台灣知名IC設計公司 松翰科技(Sonix technology)到今年(2025年)還推出新款的車用8051 MCU IC)。實際上,在產業界,甚至連更老舊的6502 CPU/Microprocessor都還有少數部分產品在用(需維護其軟韌體),Z80 CPU/Microprocessor也是直到去年(2024年)才宣告停產(已經在市場上48年),而且這兩款還不是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上面更通用的MCU (Microcontroller Unit) 而是General Microprocessor。

或者一些就讀名校一路直升的純資訊/純軟體背景學生,雖然在國高中時期修過物理、大學時期修過必修的物理及某些電子電路相關課程,但是就好像跟沒學過一樣,去盲目相信許多網路上(如PTT)的片面訛傳 (不懂何謂韌體,也有人以為做韌體就是做硬體,而除了IC設計以外的硬體都完全不值得學,以為這些都沒出路,覺得應該學純軟體 或者 演算法應用,才是高尚、有學問) 。

又或者其實是在寫App (注意: 實際上的App不一定是你認知中的App才叫App,可以有很多層次),結果因為是for target裝置的,就以為這都叫作「嵌入式系統」的系統軟韌體開發,或者實驗室號稱以「嵌入式系統」方向為主,卻誤以為「嵌入式系統」的「嵌入」是指「嵌入軟體」或者嵌入「OS」,這種完全錯誤的認知。

自從大約9年前的AlphaGo圍棋軟體打敗韓國棋士的影片新聞爆紅,科技部(現在又改回國科會並拆分出數發部)開始主打AI為主的計畫導向之後,全國的大學師生皆盲目的執著/糾結於AI,不分系所/領域、不分青紅皂白,學生們好傻好天真地以為做AI就會很有出路,凡是不知道要做什麼方向的學生,十之八九會跟你說想要做AI相關的論文題目或專題,而多數的大學教授們也不知其所以然的盲目追求AI相關計畫及開設相關課程。學生們在學校盲目(或被迫)做AI淺層應用,到了畢業、需要求職的時候,才發現產業界裡面真正的AI研發職缺數量其實非常的少 (但太多人都想要做AI相關的工作,僧多粥少),為了要找份工作,這時才回頭去找系統相關的研發職位(軟/韌/硬體等),畢竟系統開發才會需要比較多的工程師投入。

這些案例皆足以顯見, 並不是 博士/教授 或 一路就讀名校的學生 甚至業界人士/主管/高層/老闆等,就能具備最基本的 專業領域 基礎學理認知與判斷能力,這些都牽涉專業領域的基本學理(理論基礎)、思考能力與判斷邏輯,這些其實與個人的實質作為/實質累積 較為相關。

實際上,大多數人是盲目相信「訛傳」、「人云亦云」,相當缺乏獨立自主的批判性思考,這或許與台灣人從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方式/風氣文化有關。

資訊技術隨著時代進步,但每個時代中的大多數人們的認知/判斷能力大多沒有相對的實質進步,這也顯現從每個台灣人小時候所受到的基層教育到大學教育也沒有相對的實質進步。

三十年前的台灣社會是一窩蜂,而到了三十年後的現在,台灣社會依然是一窩蜂。即便多數人的學歷文憑已經從當年的高中職、專科、大學 畢業,提升到碩士/博士畢業,但這個一窩蜂盲目跟隨群眾的現象似乎依然沒有多少改變。

-----

歡迎各方洽談合作,務實/踏實追求共好。歡迎各方洽談合作,務實/踏實追求共好。歡迎電機電子資工本科系學員,也很歡迎非電機電子資工本科系的學員加入學習嵌入式系統技術/尋求轉職成為研發工程師的行列。

孫文良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很榮幸能在各科技大學兼任講師,得以貢獻分享個人經驗及所學於 科技大學

除了自己針對產業界公司的工程師學員們所開設的一系列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與諮詢課程以外,

在學校端目前已在明新科技大學的資訊工程系及推廣教育中心的龍巖學院班級課程兼任講師兩年,

而這學期開始於 崑山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 兼任講師

感謝感恩 崑山科技大學  崑山科技大學 Kun Shan University 的 長官、師長、學長教授們,推薦晚輩小弟我有得以有能在崑山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包含前幾年的業師授課)、分享個人經驗的教學機會! 

同樣也感謝感恩這兩年推薦我在明新科大兼任講師、虎尾科大產學計畫開發顧問諮詢合作、幾年前的高雄科大教學分享/演講機會以及南臺科大演講/業師授課 的 多位師長教授們。

也感謝所有相關行政人員們在行政流程方面的諸多辛勞和協助。

台灣需要多元發展,技職教育體系依然是相當重要的教育的一環,我個人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員,絕對大力支持,也很希望協助技職教育方向在各方面能更加貼近產業技術研發。

分享一下相關推廣資訊: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公布 崑山科大連二年私立科大第一

崑大首次承辦社區大學開百餘門課程

明新科大推廣教育中心課程


-----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本園區開設之技術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點擊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 以基礎電路角度看學術界/大學資訊領域在AIoT/IoT/嵌入式系統應用方向的問題,以及技職體系的關聯性】

 [以基礎電路角度看學術界/大學資訊領域在AIoT/IoT方向的問題,以及技職體系的關聯性]

學術界/大學裏頭 資訊領域的教授(大多是「電機」博士) 的學生/畢業生 所做的硬體電路,大多是慘劇一場(慘不忍睹),連訊號傳輸線的粗細都不知道會有影響 ,也看過有人把感測器的極細輸出訊號線或者電源線給亂折一通或綑成一綑 (看到真的會暈倒,但教授大多看不懂,所以不care),硬體電路大多亂做一通,包含許多這些領域的SCI期刊論文內容也是如此 (畢竟審查教授應該也沒有什麼電路經驗,雖然大多都是 電機工程博士)。 

從9年前接觸這些所謂的普通大學名校開始至今所看到的大多都是這樣。

不懂電機、不懂基本電路硬體觀念的「電機」博士教授,其實是真的很多。

實際原因是因為,號稱做資訊領域 的 電機博士教授,個人當年求學方向大多不在電路相關,大多是根本不碰電路理論基礎的,電路基礎會比 電子科電機科資訊科的高職生還差 (這是事實,了解過兩邊差一的人就會知道我在講啥),但他們在當教授之後,方向上可能會需要做系統(創意作品,例如AIoT/智慧物聯網類的系統/嵌入式系統應用),所以還是需要電路,但就只能叫很上層軟體背景的學生自己去弄 (大多是拿現成模組,但從中可以看出很多基礎觀念很「慘烈」,例如開發過程中的接線或量測之類的),所以就變成這樣了。於是就產生了上述情況。

又例如,在我個人接觸成功大學學生的經驗 (這幾年來協助指導成大多位研究所碩士生、大學部專題生、指導他們參加全國性的專業競賽以及他們的碩士論文題目和內容,我也在成大教授進行產學合作的公司兼任產品顧問、指導成大研究生完成產學合作案的技術開發,甚至輔導成大教授關於一些技術觀念基礎) ,我看過很多成功大學的研究所學生 (無論是成大大學部直升或從外校畢業來成大讀碩士班的都有、在讀大學時期大多都「修過」基礎的電路學、電子學的「課程/學分」,但其中很多人就好像跟完全沒修過基礎課程差不多!全部忘光光 或者在修什麼都不知道) ,他們其中有許多人完全不知道實際的交流電是怎麼一回事,看到我拿三用電表的交流檔位去量測教室或會議室的市電插頭的交流電,許多師生會怕(這些教授恐怕一輩子都沒親自量測過吧?),但其實,這些量測交流電壓訊號之類的事情,是我當年就讀高職一年級時期就常在做的,到後來就讀科技大學時期(大學階段),也曾經因為專題指導教授想要看一些題目功能需求,而經常會接觸到交流電 (包含一些實際的電路設計和製作)。

雖然這些硬體電路觀念,和我當年在成大碩士班畢業後到聯發科(晨星)當工程師所負責的機上盒、數位電視的OS系統軟韌體公版開發維護,似乎沒啥關係 (因為那個是偏向嵌入式Linux、嵌入式作業系統相關的軟韌體開發的工作)。但卻是我實際在技職體系的求學經驗,也是很實用的一些硬體電路相關基礎和觀念,其實在科技業開發軟韌體時,觀察很多同事的工作情況,也有很多與上述內容所呼應的相同感觸 (多數 普大畢業且走軟韌體方向的,大多缺乏硬體的實際基礎觀念和經驗)。

技職/高職學校的電子科、資訊科、電機科、控制科、冷凍科等科系的教育(理論與實作)大多偏向硬體電路 (統測電機與電子群的資電類和電機類),所以技職教育還是有特色和不可取代的地方,只要自己人不要自卑和內亂,一定有可以發揮之處。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學習8051 MCU會太老舊過時嗎? 告訴你更老舊的6502 CPU/MPU的實際狀況!

很多人都會迷信於 平台或技術的 新舊 這種表面來主觀判斷其好壞,而不知其實際客觀的狀況。

除了Intel在1981年出產的8051 MCU的同族加強版至今依然有許多產品在用,

事實上,就連MOS公司在1975年出的6502 Microprocessor系列,現在也還是有不少產品使用。

幾年前有和一間IC設計公司主管討論到這方面;而最近一位即將任職韌體工程師的學員的公司也會用到6502,主要以 組合語言(Assembly Language) 進行其韌體程式開發。

其實,無論平台新舊,有許多基礎原理都是直接相關甚至共通的。如果舊的(架構較簡易的)都還不會,以為直接碰新的平台就能學的紮實? 這是許多學校老師的天大誤會  (當然也有業界人因為看得不夠多,也有可能會有類似的觀念與迷思)。


嵌入式系統相關觀念教學文:

1.   許多人對於8051 MCU的常見錯誤觀念闢除

2.   Arduino到底是什麼? MCU又是什麼?

3.   現代計算機系統核心硬體常見平台的分類與簡介概述


--------------------


孫文良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個人簡介: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若需要嵌入式系統技術輔導課程 可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亦可先參考這篇介紹文章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嵌入式系統軟韌體 技術課程 招生

  • 可開設之課程

        (1) 嵌入式系統基礎原理與實務課程介紹連結

    • 包含嵌入式系統軟韌硬體基礎學理,包含:組合語言介紹、C語言複習、基礎介面電子電路、MCU架構、各式周邊裝置、各式感測器、無線通訊模組、IoT專題製作等內容。若您希望打下嵌入式系統的紮實基礎,建議要有這個學習過程,奠定進入此領域的專業基礎。
    • 若希望客製化課程內容 (例如針對工程師工作遇到的問題做為課程/諮詢內容,也可與講師討論)
    • 軟韌體工程師 職涯 工作內容方向選擇之分析建議,
      • 常見問題例如: 韌體到底有哪幾類工作方向?  該從事Linux系統軟韌體? 或者non-OS裸機類的MCU韌體? 或者介於兩者之間的工作?  按照經歷背景適合哪種? 該如何選擇? 有哪些對應的企業職缺? 如何避免找錯職缺、導致浪費時間?

        (2) 嵌入式Linux (Embedded Linux) 基礎實務課程介紹連結 

    • on ARM Cortex-A based平台

        (3) STM32系列MCU韌體程式設計基礎實務課程介紹連結 

    • on ARM Cortex-M based平台

        (4) FreeRTOS應用基礎

        (5) C語言程式設計

        (6) 基礎電子電路

    • 包含類比電路、數位電路之基礎觀念
        (7) Linux作業系統操作基礎
    • 如基礎觀念、基礎指令、目錄與檔案權限、vim編輯器基礎操作、ssh檔案傳輸應用、Samba server建置 等

        (8) 應徵科技業 軟韌體工程師相關職缺 之諮詢輔導

    • 包含履歷製作過程、面試應對方面之經驗分享教學

        (9) 基礎C#程式設計

        (10) 基礎Java程式設計

        (11) 基礎Python程式設計

        (12) Raspberry Pi(樹莓派)、Arduino等平台之應用

        (13) 適合初學者或學生的圖形程式: 如App Inventor、Scratch、Blockly等

        (14) 推甄(甄試)電機/電子/資工系 相關系所之研究所碩士班之指導諮詢

    • 包含系所選擇、研究方向分析建議、備審資料製作、指導教授選擇、畢業後未來工作方向分析 建議等

  • 輔導學員錄取軟韌體工程師職務之成果:
    • 陳x茹(食品系學士、經輔導後取得電機系碩士)錄取 知名大學研究中心韌體工程師職務(專任研究助理)
    • 任x誠(機械系學士)錄取 老牌光纖與照明系統廠公司MCU韌體工程師職務
    • 方x翔(機械系碩士)錄取 兩間知名大型系統廠Embedded Controller韌體工程師職務
    • 方x傑(能源與材料系學士)錄取 中小型上市公司單晶片應用工程師職務(工作內容為韌體程式與電路設計)
    • 解決其他多位產業界工程師實質基礎及開發問題(包含系統廠 & IC設計大廠工程師)
    • 其餘案例省略...(族繁不及備載,暫時不詳細更新)

  • 講師本身的產業業界經驗
    • 曾於 知名IC設計公司 擔任軟韌體開發、軟硬體整合開發設計 的研發類工程師 (產業經驗)
    • 於產業公司擔任 產品研發顧問、領導產學技術開發案 (產學經驗)
    • 曾於大專校院擔任講師 (教學經驗)
    • 曾輔導多位產業界工程師,給予明確方向協助其解決工作或轉職問題  (產業教學經驗)
    • 受邀參與 勞動部工研院 所舉辦之 「110 -111年度職業訓練政策研析暨基盤優化計畫服務案」研提技術職類訓練課程綱要:「韌體設計工程師課程」專家諮詢會議
      • 開會通知發文字號:工研學字第1110010784號
    • 曾實質共同指導 國立成功大學資深教授與其碩士班學生完成實質產學合作案之技術研究與開發
    • 曾實質共同指導 國立成功大學資深教授與其碩士班學生之碩士論文內容
    • 曾實質共同指導 國立成功大學資深教授與其碩士班學生參加政府部會舉辦之實務作品相關競賽獲獎
    • 詳情於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進一步了解講師的資歷和各類經驗

  • 講師的教學經驗
    • 曾經輔導多位產業界工程師學員、希望轉職或就業韌體工程師相關職務之學員
    • 曾經與南科園區的艾克夏醫療儀器公司合作,開設嵌入式系統相關課輔導該司之工程師
    • 曾在台科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擔任 產品研發顧問
    • 曾經輔導過 機械背景 與 食品背景的人士,成功轉職 嵌入式系統/韌體研發工程師
    • 自離開科技業之工程師專職後,曾回校指導多位國立成功大學碩士生之研究內容(包含指導一般研究案、參加競賽、產學合作案、碩士論文等方面)的經驗,深刻了解國內大學校院在嵌入式系統教育方面的不足。
    • 於2間科技大學擔任過業界講師
    • 於2間科技大學擔任兼任講師(負責嵌入式系統、物聯網軟硬體整合相關課程)

  • 課程特色
    • 講師本身兼具軟體、韌體程式與硬體電路整合開發背景
    • 主要以一對一家教 或 極小班模式(將視情況而定)授課 
      • 原則以網路通話+畫面分享的方式遠端授課,除非學員人數足夠並且有適當的地點與交通方式,則可討論是否採取面授
    •  可在課程方向範圍內,按照每位學員的不同狀況與需求(如就業內容需求)針對授課內容進行客製化安排規劃
    • 上課時間可自由動態調整(與講師討論確認即可)
    • 上多少課程付多少費用,上課費用每次結清,可自由決定上課時數,不必被強制綁死整個系列課程,不須要在事前就將系列課程的所有費用付清
    • 課程內容重視 基礎理論原理基礎 與 實務技術的訓練,並不是只讓學員按照範實驗例的那種表面上讓功能work的課程。
    • 可從嵌入式軟韌體相關產業職缺與狀況之相關觀念開始輔導,與坊間補習班偏向制式化的課程性質有所差異
    • 可協助企業針對企業公司內部工程技術研發開發人員進行嵌入式系統技術培訓輔導


  • 歡迎下列類型的朋友來信洽談:

1. 已經身在業界、自身原本工作內容並非工程師但有興趣踏入電子、資訊產業的軟韌體開發工程師職缺,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感到茫然的朋友

2.     已身在業界,但覺得自己對於工作內容之專業基礎仍然不太熟悉、希望加強基礎奠定的朋友。 

3. 覺得在大學本科系學了四年或六年(加上碩士班的兩年)還是覺得沒學到什麼紮實的專業技術,自己不太知道要如何找到確切方向及目標的朋友

4. 原本為非電資工程本科系背景,但有意願希望能轉職(轉行)至電機電子資訊相關產業就職(尤其是嵌入式系統、軟體、韌體開發工程師相關職缺)的朋友

5. 學校專題或學位論文研究所需技術基礎輔導 (嵌入式系統、物聯網平台 方向相關,如STM32、Raspberry Pi、Arduino、8051、Atmega(AVR)系列等,或者其它嵌入式系統相關平台)

6.   希望應徵科技業 韌體工程師之 求職者所需之應徵諮詢服務(包含學經歷整理、履歷製作過程、面試應對等經驗分享與指導)

7.    希望推甄(甄試)電機/電子/資工系 相關系所之研究所碩士班之學生 (可提供指導諮詢服務,包含系所選擇、研究方向分析建議、備審資料製作、指導教授選擇、畢業後未來工作方向分析 建議等)


  • Q&A

相關文章: 

【這個學習區開設的課程目標是什麼? 要找科技業軟體開發相關的工程師工作,不是靠名校碩士學歷或者刷Leetcode比較快嗎?】 

【課程原則】 賺錢很重要,但還有其它更重要的事! 關於我開設課程的原則


    附上幾篇過去的嵌入式系統相關觀念教學文:

    1. ARM Cortex-M3 CPU bit-banding功能機制講解,以STM32F103最小系統開發板之GPIO範例程式為例

    2. 【你所不知道的Arduino】Arduino UNO電源選擇電路之設計機制與動作原理分析 & 實際進行實驗量測結果之差異探討

    3.   現代計算機系統核心硬體常見平台的分類與簡介概述

    4.   Arduino到底是什麼? MCU又是什麼?

    5.   許多人對於8051 MCU的常見錯誤觀念闢除

    6.  適合學習Embedded Linux及RTOS的開發板


    【若需要上述技術輔導課程,可email來信洽談合作方式: iws6645@gmail.com】


    本學習區之Facebook粉絲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