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社會議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會議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幾十年不變 依舊填鴨的教育文化

最近看到在國立科技大學任教的教授朋友分享現在國中學生的教育狀況(他的小孩讀國中)及其核心文化依然和過去數十年的填鴨方式差不多,有些感想。

台灣基層教育教了一大堆填鴨式學科內容塞給學生,如果只是逼學生以填鴨、死背(或硬記)、應付考試的方式為主(囫圇吞),使得多數學生缺乏深度思考和理解的機會,也讓學生不知道學習的意義為何(以為只要學會應付考試就會有美好人生),那反而只會讓年輕學生的思考能力下降,且養成凡事不太深入思考的習慣。

在極端愛比較、過於狹隘/單一標準化以考試分數區分學生高低的文化之下(喜歡藉由考試分數的高低把學生貼標籤),凡事習慣貪多,重量而不重質。

從台灣人普遍看不起專業技術、歧視技職教育體系、愛看和愛洗學歷文憑以及愛洗KPI績效的這些文化可得知,所謂多元發展、適性教育一直都只是純口號。

在這種體制標準與文化之下,其實很難鑑別出所謂的優秀與否或者聰明與否,頂多只能區別出是否無條件服從乖乖聽話、是否容易因為現實而妥協的人格特質。

很難想像的是,現在已經是2021年了,資訊網路如此發達的年代,這些狀況居然絲毫沒有減少,甚至反而還更嚴重。

文化之下顯現的這些教育方式的進步速度實在是太慢了,遠遠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光是砸納稅錢在學校作各種表面功夫上的硬體設備更新(裝電視、數位化教材)是沒用的,重點還是觀念問題。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學術/科學論文應該很實事求是,但文化上卻常有許多八股文化?

學術/科學/工程的本質是要求是求真,而不是空中閣樓、作夢式或迷信/八股文式的虛有其表,其中任何的作為應該要有它的客觀道理。

例如不該為了列Reference paper只為刻意彰顯得自己的論文很有貢獻而硬要列Reference paper,未必這樣才代表有貢獻,應該要看真實的狀況,例如很多產業題目需求及其貢獻就分明已經很明確了(就是有問題才有這題目阿),學界論文不一定能體現出這些產業問題,所以硬要和論文比較未必客觀,如果為了硬要列而列就會變成只虛有其表、迷信式的炒作八股文。

上述只是一個例子,另外還看過很多案例,像是執著說頁數要很多(硬要充頁數)、每頁不要留空白等等(說覺得不好看,但難道就硬要充內容?)、明明就不是每篇論文都必須要是重大學術突破但是硬要變成廣告式的包裝(反而似乎顯得不夠誠實)、電資工程相關領域的場合詢問論文實驗內容的程式碼寫了幾行(寫軟體其實並不是行數多就代表是好的好嗎?太外行才會問這種問題,程式碼是越短越好,程式碼短也不能就代表不深入),這些都是很奇怪(沒有充分客觀道理)的事情。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什麼是文憑學歷和產業公司之間的惡性循環? 一張圖告訴你

一張圖告訴你 什麼是文憑學歷和產業公司之間的惡性循環(花了五分鐘想了一下然後就畫了這張圖) 

(1) 許多人在大學除了修課之外(大多是量多而質不精),沒累積什麼職場上能用到的實務經驗和做人處事共同合作的能力 

-> (2) 許多產業界公司為了選到有基本能力的人,所以只好從至少多活了兩年人生的碩士畢業生之中去挑人,開始看重文憑學歷/校名等項目

註: 這裡的所謂的多活兩年,指的是至少有被指導教授交付過一些任務(當然也未必和專業領域內容直接相關)、至少有學位論文口試表達報告過自己做的ppt,很多人在大學時期連這些基本的磨練機會都未必有,但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一樣是出自於大學教授們(重心擺在研究生幫自己產出績效,而對於大學生的教育和訓練當然輕忽,個人認為這不是重研究而輕教學,而是重個人升遷績效而輕教學,大多也不太關心學生畢業後的實際出路)。

-> (3) 所以許多學生們認為,既然須要碩士學歷才能找到好工作(公司要看),那大學時期就乾脆不需要累積職場所需要的能力了,反正等到考上碩班再努力就好(但是很多壞習慣和觀念已養成)

-> (4) 因為學生有(3)這種等到讀碩士班再去努力的觀念,所以導致許多產業界公司認為更沒辦法從大學畢業生挑到適合的人才,所以公司認為更該看重碩士學歷文憑

-> (5) 因為許多公司太看重學歷(如(4)所述)來進行人力招募,許多學生開始認為能洗到好看的碩士學歷才是重點,而實際的職場能力養成則是其次,基本上認為能拿到文憑就好

-> 回到(1) 開始惡性循環下去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關於研究所甄試(推甄)文化之許多系所的本位主義

包含自己當年推甄研究所所進行的許多觀察,到現在回學校觀察各名校系所碩士班甄試招生的狀況的一路以來經驗和感想:

現在許多名校大學部的學生是來自有錢人家的家庭。而近十幾年來,甄試(推甄)佔據研究所碩士班招生很大一部分的名額比例,但是許多名校研究所因為本位主義大過於實際客觀程度,大多不太仔細去觀察了解考生的實際專業能力狀況、基礎、對專業的實際積極度等,就一昧地大量錄取本系直升的學生,或者他們喜愛的校名的學生,或者他們認識的他校教師推薦的學生。

另外就是負責研究所甄選入學的許多工程系所教授,大多沒有專業實務開發的經驗和能力(至少以許多工程領域來說),所以其實未必有能力去客觀挑選及辨識出有工程研究與開發能力/潛力的考生。按照個人的長期觀察,有時似乎常常會把相當優秀、基礎相對紮實且態度良好,甚至有業界工作經驗的考生的錄取順位排在很後面;而反觀許多玩了四年、其實沒多少專業領域基礎的直升同學們,只因為其就讀的大學校系名,所以非常輕易的就被排在正取順位之中。

然後許多大公司對於新人的招募方式也是如法炮製,求職者的學歷文憑、校名決定了大部分的錄取因素。如此加速了台灣社會上的階級複製,且對產業實質競爭力的方面應該也不是好事。

這些大公司或許以為要按照傳統的一昧看重文憑的方式能挑到好的人才。可是事實上,現在的大學的狀況已和數十年前的大學不同,早已時過境遷,但偏偏許多業界大老和高層人士們並沒有跟上近代大學在招生狀況方面的改變和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所對應產生的現象,大多仍然以他們自己在30年前的印象、觀念及作法來進行人才招募。

很多事情不能只是看表面、看熱鬧,而要靜下來理性客觀分析才能看出實際現象。仔細想想,這一切真的是蠻鬧的。雖然出身非常不富裕的家庭的自己在當年依靠大學時期的打拼,有錄取幾個名校系所,但這些年來也藉由仔細觀察而看到了許多奇怪的結果和現象。

名牌大學一定好嗎?如果再這樣下去,台灣的名牌大學還會是名牌嗎?這樣的名牌的品質、價值和實質意義在哪?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 Repeat】為何學術論文績效不適合許多工程領域

 對於須要實務驗證的工程研究領域來說,只看到論文是真的不太可信

以許多包含軟硬體實作驗證論文所提方法的領域來說,必須能看到所有實際的程式碼與電路圖之類的東西

才能知道到底有沒有真的按照論文裡面提出(包裝)的方法去做?有沒有做正確?實驗結果有沒有和論文實驗數據差不多?甚至到底有沒有做?

可是這些東西,經常都是學術期刊論文裡面所沒有的,論文大多只把方法數學式子寫出來,但是實際上程式碼和電路是怎麼做的,卻沒辦法從論文內容去得知,是根本看不太出來的。

到這些實作成果的實際內容,或者只有隨便呼嚨隨便貼個大概的流程或簡易的電路架構示意圖,然後就跳到實驗結果(當然多數論文都是漂亮的實驗數據),很難可以重現驗證,而審查的人大多也未必有實務經驗與能力可以判斷實際的狀況

這就是傳統學術論文在工程領域的明顯問題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人」不是產品/物品,而是有著無限可能的生命

奉勸

別成為一輩子讓學歷文憑(產品標籤)所定義的和影響的產品。

同樣的,也不要用產品標籤的方式去定義一個「人」,因為人有各種可能性,人並不是產品/物品 

實際上有多少的專業背景和實際專業技術開發經驗才是重點,畢業證書在實質意義上就只不過是一張學費繳費證明

「人」不是產品/物品,而是有著無限可能的生命

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市場上最流行的嵌入式平台(Raspberry Pi/Arduino/STM32)都是外國貨? 台灣的去哪了?


台灣有聯發科、聯詠、瑞昱等這些有擅長做網路多媒體類的SoC晶片的公司;也有新唐、盛群、笙泉、松翰等擅長做 MCU晶片的公司

結果台灣自己的學校,特別是許多大學校院,不管是系所開課、研究單位或者起碼九成以上的學校實驗室用到網路多媒體類的嵌入式平台大多都選用Raspberry Pi(板子是英國廠商的,而上面的SoC晶片是博通的);用到MCU類的嵌入式平台時大多選擇用STM32(ST的MCU) 或Arduino(最普遍的款式的板子上面的MCU是Atmel的,Atmel已經在幾年前被Microchip併購),全都是用國外的晶片,且這不是在學界才有的現象,這幾年來也開始有了不少系統廠公司直接或間接地去使用這些平台之中的相關元素來做成自家的產品或者產品其中的一部分(特別是指Raspberry Pi和Arduino板子,而STM32則是本來就是業界愛用的晶片)
上述這狀況代表什麼呢?代表這些國外的平台比較先進或好用,而且因為已經太多人在使用和討論,正向循環之下,其技術資料很多,會造成更多屬於正循環結果的現象。而台灣的廠商大多可能還是只能辛苦地緊跟其後,辛苦地做costdown,要求員工辛苦地增加工時以即時達成客戶的各種要求
在台灣學術界每年產出一大堆論文之後還是如此,只有提到代工成果時才會明顯地想到其代工是由台灣廠商所負責的。這表示台灣的學術和產業發展很成功嗎??為何多數的自己人的第一選擇就不會是台灣自家研發的平台?
事實上,與Arduino系列之中最普及的uno/nano/mini/micro等板子上面的MCU主晶片也就是Atmega328相關的Atmega8 MCU晶片(一樣是基於AVR CPU的Atmega系列MCU,有內建ADC和SPI、I2C等周邊IP)是早在Arduino平台開始流行的很久之前就已經存在很久了的MCU晶片(按照datasheet的資訊顯示這款MCU在2002年就已經在市場上賣了(*參考資料1),被拿來開發Arduino初期的版本(*參考資料2與*參考資料3),也有不少公司將Atmega系列MCU用來開發產品。晶片都有了,就缺乏好的開發生態系去提升其開發便利性和普及性,但這樣的開發平台的生態系就是無法先由台灣的學術界去整合開創出來,所以最後Arduino這類的東西還是外國人先搞出來,而這樣的平台也確實影響了世界,畢竟這確實大大降低了多數初學者對於MCU的入門應用門檻
台灣從來不缺乏濫用創新這個詞的人,真正的實用創新絕對不是不懂專業技術且光喊口號就能做得到的 *參考資料1: ATmega8 datasheet, https://ww1.microchip.com/downloads/en/DeviceDoc/Atmel-2486-8-bit-AVR-microcontroller-ATmega8_L_datasheet.pdf *參考資料2: https://www.arduino.cc/en/Main/ArduinoBoardSerialSingleSided3 *參考資料3: https://www.arduino.cc/en/Main/ArduinoBoardSerial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之小時候對數學考試沒興趣,其數學能力就一定會一直爛嗎? 書讀越高越高尚?


看完「做工的人」六集電視劇,回想自己的一些歷程,有些感觸。

又是長篇大論,講講自己的古(雖然才剛滿29歲),算是給自己作個歷程回顧,看不爽的人就不要看。

自己老家住的是40幾年擁擠老舊的小公寓,再基層不過的勞工家庭。

自己在就讀國小高年級時期的數學科的表現被班導師徹底放棄,也因為自己喜歡熱血有趣的事物(三國志歷史、出師表、神奇寶貝扁扁、紙牌、橡膠玩偶、四驅車、電子雞、怪獸對打機、鋼彈、洛伊德、溜溜球、戰鬥陀螺、RPG、線上遊戲、遊戲王卡快樂快樂漫畫雜誌、各種漫畫和卡通、GB、GBA、WSC、哈利波特系列小說、魔戒小說、小王子)幾乎沒一樣不去玩(就算自己受到的家教方向是極度反對我去玩這些東西而有許多東西沒得買,但總是還是會能從同學那邊借到或A到可以玩的東西),而相對討厭死板的學校教學及考試內容,和教育方式嚴格的父親產生多次衝突,常被嗆說長大之後如果去做工很辛苦就不要抱怨父母沒栽培,所以從沒想過自己會走所謂讀書人的路。甚至在小時候曾想過要搞幫派,也幹過架,嗆聲叫囂之類的事情都幹過,所以更不可能想過自己會走理工領域的技術研發。小時候唯一會被老師特別誇獎優秀的科目似乎是作文和國文(國語),關於作文科目,通常老師還在講解寫作題目時我就已經將內容想得差不多或甚至寫完了。

在國三時期有所謂的「能力」分班(當然個人不不認同這種對於能力的狹隘定義),一開始被按照國一和國二的成績而被分在B組,國二暑假時還跑去加入籃球隊每天跟著練球,當時看著A組同學都在上整天的輔導課,好像還會覺得慶幸。後來也不知道是怎樣,在國三剛開學時的基測模擬考成績分數好像比一些A組的同學還高,所以就被調到所謂的「A組」,但也只是應該算是A組裡面的後段班、璞攏共而已,當時就覺得自己的風格和許多當時所謂成績較前段、多數就讀普通高中的多數同學們有點格格不入,也不太認同當時多數學校老師對於所謂「優秀」的標準,深深覺得教育制度根本就有問題,但當時年紀太輕,其實也講不出個所以然。

國中畢業後考上公立的高職,從此開始就讀技職體系,打從一入學開始就深刻感受到高職專業科目(至少是我接觸的電子工程領域的職科)的理論基礎內容內容對高中職階段的學生而言還真是深奧艱澀(到現在依然這樣覺得), 顯然國中多數老師就如同台灣社會多數的歧視與成見一樣,根本不了解高職體系。如果負責授課的高職老師本身不是很能理解這個階段學生的狀況和困難的話,其實很難把專業科目給教得「好」,因為很難讓這個年紀的學生去理解和愛上這些專業學科內容,坦白說這是造成許多同學會放棄走專業領域的原因之一,因為體驗不到專業技術開發的樂趣和成就感。自己在高職時期除了高一的數學和物理被當整套之外,也曾因為被老師誤會自己在上實習課的時候在打混,而被叫去走廊罰站過,其實當時也懶得去解釋什麼,因為就是不屑主流教育中的這一切。

幸好自己對於學校某些老師的教學方式以及主流教育體制內的作法一直有所質疑,另外也是因為在了解了台灣社會對於技職體系的嚴重成見和歧視後,就很想證明這些技職教育體系的學科內容其實相當專業,真的非常想要證明這些客觀事實,所以一直沒有放棄。高三時期去聽補習班高三班的基本電學和電子學課程之後,因為教學方式的不同,開始覺得這些專業科目內容真是有趣,就如同上述小時候的各項熱血玩物一樣有趣,自此逐漸熱愛專業科目和這些被賦予工程物理意義的數學(而不是台灣的大學教育之前的極度死板的數學考試給我的印象,甚至應該說這些只是算數考試),這時才知道台灣的大學以前的教育對於許多人來說根本是充滿著許多相當混帳的問題,這與許多學生在大學以前的學業表現一條龍、大學以後的表象一條蟲的普遍現象可能也有關。而自己顯然是適合較自由、較需要找到動力就會自動自律的大學學習模式的,國中小高中那種不斷硬逼且填鴨的方式完全不適合自己以及許多人。

自就讀大學開始,從大一的微積分以及大一下學期普通物理的電學和磁學開始,對這些數理科目大感興趣,會為了思考專業科目內容中的物理意義,而額外花大量時間、接近強迫症式鑽牛角尖的想破頭的去思考應付學科考試以外的數學式子背後所要呈現的觀念。在學科考試的方面(班上其實也有著學測數學科前標以上的幾位來自普通高中的同學),我的微積分的學期總成績接近滿分、海洋工程學院所舉辦的全學院同學參加的微積分競試是全學院排名第二高分(和班上來自普通高中的一位同學並列第二)、全學院的物理競試全學院特優(似乎是前五名、但詳細排名忘了),在後來大二的工程數學也考了幾次滿分(當然考試考高這種事並無法完全凸顯前述的興趣和這些對於物理意義的理解和成就感,有些東西是傳統的考試很難考得出來的),事實上,雖然這是一間國立科大,但是課程內容大部分都是相當數理性質的科目(如微積分、物理(I)(II)、工程數學(I)(II)、電路學(I)(II)、電子學(I)(II)、訊號與系統、機率與統計、通訊原理、數位通訊、電磁學(I)(II)、射頻電路設計、數位訊號處理等),所以大學階段的數學還真的算了不少,這是讓我大感興趣和成就感的(自己也感到很奇特的是在國小被老師放棄數學的人居然變成這樣)。另外也因為感受到光有學科其實在專業實務上是完全不足的,所以在大一暑假就開始加入實驗室做專題(雖然因為某些因素而換了幾次實驗室,但基本上大學階段因為寒暑假都在實驗室度過,所以大學階段幾乎沒放過寒暑假),學科方面讀到大學全系第一名畢業 (雖然成績這真的不一定能代表什麼。另外順帶一提,雖然學科成績是以傳統數理考試為主,但其實通常這個系的全系前幾名仍然大多都是來自高職的學生,努力還是有差的),還帶同學一起拿了不少全國專業競賽獎項。後來讀到所謂的名校碩士,畢業後去幹國內號稱底薪最高的公司的科技業工作。因為有著上述的求學經歷,所以花了自己許多時間去主動幫了不少人,用意只是希望他們不要被這個社會風氣文化之下的矛盾所誤導或阻礙。同時也因為這樣,所以不斷有機會讓我深入接觸學術界,所以也逐漸對許多所謂有社會地位的人開始有著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一路走來至今,對於「人」的感想(綜合了觀察及理解台灣社會上相當普遍的勞工階級被壓榨的文化)

或許講到這裡有點跳tone ,但還是只想說

負心多是讀書人

許多人,書讀越高,掌握越多、得到越多,就只是越貪、越怕死、越沒膽、越自私、越務虛

社會的亂象是哪來的呢?主流教育體系內為何充滿著諸多矛盾和問題呢? 而如果有人覺得這個社會很幸福美好,是因為社會真的很美好,還是只是因為自己運氣好、還沒雖到,甚至也許自己就是既得利益的一群?

懂得去用心理解他人(包含理解在台灣的課業文化下成績表現不好的學生)和他人的職業(如基層的工人和其他任何從事辛苦職業的人),以及懂得回頭知恩圖報、回饋他人和社會的人,究竟有多少呢?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應用科學/工程領域的論文發表



就應用科學領域中,除了特殊的發展模式之外(如開源社群),有誰會真正將有商業價值的核心技術內容拿去發表成論文、公開自己公司團隊的know-how,把技術機密告訴人家,吃飽沒事幹地來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把記載自己公司核心know-how文章版權送給出版商,然後可能還要付錢給出版商才能出版/閱讀自己的論文?

在應用科學領域,特別是多數的系統應用設計領域,以個人長期接觸的嵌入式系統應用和IoT領域來說,根本就是不適合用論文來作為主要KPI,因為性質極度不合適。這個領域的研究是要有許多專業實務經驗作為基礎而去發展的,其中許多技術細節相當關鍵,但根本無法透過論文發表的方式去詳細地展示出來,所以造成了許多期刊論文對於這些至關重要的技術細節,大多是屬於輕描淡寫、草草帶過的狀況,甚至有許多內容根本完全就是不專業。

再講個更直白的,大多數負責審查的學者教授很可能本身也沒有動手開發這些技術的實務經驗和能力,如果是如此,那這些「審查者」等同根本沒有能力去判斷內容的真偽和價值,所以搞到最後,所謂的論文發表就只是在比論文內容的包裝、比這些論文「看起來」是否漂亮好看、是否有放些外表看似高深美麗,但其實嚴重缺乏考慮實際技術細節內容、很表面的數學式(其實未必實際)。而論文中的核心內容實際上到底做得如何,除了作者本身以外根本沒人知道。

基礎科學領域或某些適合以純理論展現研究成果的領域的狀況可能是相反,因為距離商業市場端還有很大距離,所以適合透過發表研究成果來證明成就,且其內容如果涵蓋諸多數理推導,則較容易將其核心研究成果攤在論文之中以便讓研究者去檢視。

論文發表模式應該還是源自於古代歐洲的基礎科學研究。但直到了現代,我們整個國家就是搞不清楚狀況,不分領域,整個學界制度都是按照對論文的全盤接受(迷信)而去瞎比論文數量/績效。那應用科學領域的教育和產業競爭力競爭力就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鳥事將會非常的多。說穿了只是將這種KPI拿來當成資源分配的遊戲規則罷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應用科學/工程領域的論文都是毫無價值,但只能說上述這種狀況實在很多就是了,而且這些KPI決定了國家每年龐大經費的分配。

我們真的民主先進嗎?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社會基層勞工議題】【送貨員的辛勞】


今天去便利商店,看到送貨員開著一台大貨車停在便利商店外,並且獨自一個人下來卸貨(光在台南擁擠的街道馬路上停好那麼大台的貨車,還要注意附近有無行人、腳踏車或機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在台灣多數的縣市角落大多都是一樣的狀況)。接下來將貨車後面的升降板升上去,透過熟練的手法將一大堆重量相當重的飲料箱疊到小推車上,並推入擁擠且空間狹小的便利商店,這樣急急忙忙的來來回回不曉得跑了多少趟,因為今天有下雨所以升降板上面看起來是有些濕滑的,在旁邊看了實在感到有點擔心,甚至有點想過去幫忙搬,但後來覺得自己不熟練可能反而只會耽誤到人家的工作於是作罷。
而便利商店裡面不但擁擠且人來人往,送貨員一個人從開大車、停大車、搬卸非常多貨物到升降梯上、將貨(放飲料的一堆箱子)放到推車上,再不斷的推入便利商店的倉庫擺放(還要閃過或者等待許多進去便利商店的客人),後續還要將便利商店的空箱子再推上貨車去。如果是一般人平常沒在搬送這些大量貨物的狀況下突然去做這些事,恐怕手早就痠到快廢了,更不可能繼續手握方向盤開著大車再急忙趕到下一間便利商店繼續送貨。
這些景象其實過去看了都一直覺得頗無奈,但今天在一旁從頭看到尾更是有很深的感觸,這些真的讓我覺得台灣許多大企業、大組織高層老闆對於基層勞工的壓榨和冷漠。光是要駕駛這類的大型貨車就是一件很難而且是絕對是攸關人命的事情,為了節省人事成本,將上述的事情全部都交給一個人做,讓要做這麼多事情的送貨員持續駕駛大貨車是安全的嗎? 送貨員在一個人獨自到處搬送這麼多貨物之後的體力、精神狀態有人顧慮嗎? 如果精神受到影響,繼續駕駛這大車的安全問題有人想過嗎? 這國家先進嗎? 大家希望這國家是先進的嗎? 如果希望,那這是一個先進國家該有的樣子嗎? 包含我自己每次搭乘公車、遊覽車,看到司機自己獨身一人居然要扛(承受)全車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危,也都會有這些感觸。
平常在便利商店隨手買的食物和飲料看似隨手可得,但其背後其實都有著許多基層勞工的辛勞付出(甚至可以說是冒著蠻多危險在做這些工作)。
所以請大家未來若在便利商店看到送貨員正在送貨時,請多禮讓出一條通道並體諒他們辛勞吧,至少讓他們順利推送貨物,他們真的很辛苦(包含一般網購物流業或搬家貨運等等的送貨員都是很辛苦)。當然也還有著太多其他職業的基層辛苦勞工有著這些類似的問題。
台灣有著太多辛苦默默努力的基層血汗勞工,完全沒有得到該有的基本保障和待遇,我們距離真正的先進恐怕其實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