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勞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勞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2月3日 星期四

從電機電子工程專業的一個小小議題來看台灣的大學學術界 與 研究所碩博士

有熱心網友覺得上一篇和硬體電路基礎相關的技術教學探討文章的內容太硬(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0/12/arduino.html),並非每個人都具備相關基礎知識,所以他建議可以先列舉出重點。

我完全可以理解他所說的,也很感謝這位熱心網友的反饋(真心感謝),這是很好的建議。

其實我一開始也有想到這個方面,曾考慮過要不要講這麼細,要不要直接歸納結論讓初學者比較能吸收

但其實,嚴格來說,同時也是坦白跟大家說,這文章內容可能是還不到高職電子學基礎理論難度的內容 (或者差不多。當然實際上能在實務上掌握的學生很少,不管是高職生、大學生或研究生,我相信即便連許多電機博士都不一定熟悉,除非他本身長期是做很直接相關的方向且有實際動手參與開發)...我本身是讀高職上來的,到後來讀所謂名校碩士班,其實發現許多人事物方面沒有比較專業

而現在多數人都至少有讀到大學甚至碩士以上

所以這樣反差比較襯托之下,大家就能知道我們的大學、研究所在實際上有多麼虛有其表...也應該比較能理解我平常為何要講這麼多關於大學/學術界務虛不實在的事情

這是希望大家能多務實、多重視實際面,而不要只看表面學歷、頭銜、職務甚至當下的薪水高低來評斷一切,如果要找到好的人,一定要透過一些用心的方式實際去看一個人的實際專業經驗水準、對專業的熱忱、對事情負責任的態度等等。因為就算是一位電機博士,即便學位很高,也早就都修過學校相關課程,甚至發表了很多學術論文,但也未必就懂高職生所懂的專業。我也曾在許多名校碩博士學位論文甚至等級某些工程應用領域蠻高的SCI期刊論文中看到一些很基本的錯誤

而這篇文章嚴格來說也不能算(按照我自己對自己的標準不敢稱作)是教學,可能只能算是探討,我自己覺得自己也不是做這方面的專家。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呈現上一段文字所說的學歷經常只是表面的事實 (除非我們的大學的教學和研究內容相當紮實,但實際上是充滿著一堆大外行)

二來,這些文章如果只有講重點結果,就變得跟原本許多人只想拿Arduino來做淺層應用差不多,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也有可能會變得和一些表面上是工程實務應用但是實際內容卻很空虛的學術界論文類似。

畢竟,魔鬼藏在細節裡,從細節內容處即可見真章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 Repeat】為何學術論文績效不適合許多工程領域

 對於須要實務驗證的工程研究領域來說,只看到論文是真的不太可信

以許多包含軟硬體實作驗證論文所提方法的領域來說,必須能看到所有實際的程式碼與電路圖之類的東西

才能知道到底有沒有真的按照論文裡面提出(包裝)的方法去做?有沒有做正確?實驗結果有沒有和論文實驗數據差不多?甚至到底有沒有做?

可是這些東西,經常都是學術期刊論文裡面所沒有的,論文大多只把方法數學式子寫出來,但是實際上程式碼和電路是怎麼做的,卻沒辦法從論文內容去得知,是根本看不太出來的。

到這些實作成果的實際內容,或者只有隨便呼嚨隨便貼個大概的流程或簡易的電路架構示意圖,然後就跳到實驗結果(當然多數論文都是漂亮的實驗數據),很難可以重現驗證,而審查的人大多也未必有實務經驗與能力可以判斷實際的狀況

這就是傳統學術論文在工程領域的明顯問題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人」不是產品/物品,而是有著無限可能的生命

奉勸

別成為一輩子讓學歷文憑(產品標籤)所定義的和影響的產品。

同樣的,也不要用產品標籤的方式去定義一個「人」,因為人有各種可能性,人並不是產品/物品 

實際上有多少的專業背景和實際專業技術開發經驗才是重點,畢業證書在實質意義上就只不過是一張學費繳費證明

「人」不是產品/物品,而是有著無限可能的生命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個人產業經歷相關證明 & 若有技術基礎輔導需求的產業公司與個人,都歡迎來信洽談合作

我是孫文良,因為希望能實現一些理想和分享一些理念

所以開設了 阿良的嵌入式系統技術學習區

如同我的簡歷所示,個人在學生時期就開始接觸一些實作專案並且也有許多參賽獲獎的經驗。而自研究所畢業後,有些在產業界工作的經驗,也曾在一些科技大學擔任業界講師

目前也持續和產業界公司合作,兼任產品研發顧問

相關的證明照片如網址(權限公開,不必登入也可看到):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1265529036225&type=3

一直以來,由於個人的求學與產業經驗,看過許多事,有著許多感慨,一直希望能 減少產學落差 以及 振興技職教育體系(國內的大學都不做,而許多號稱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大多也不重視產業實務,那我就自己想辦法來做,專業技職/技術教育本來就是國家產業之所需。雖然我個人經常是在做狗吠火車的事情,但是這裡畢竟是自己的國家/家鄉,那就堅持繼續做這些有意義的事吧,這樣日子也會過得踏實且開心點)

故,若有技術基礎輔導需求的產業公司單位 或 個人,都歡迎來信洽談合作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之小時候對數學考試沒興趣,其數學能力就一定會一直爛嗎? 書讀越高越高尚?


看完「做工的人」六集電視劇,回想自己的一些歷程,有些感觸。

又是長篇大論,講講自己的古(雖然才剛滿29歲),算是給自己作個歷程回顧,看不爽的人就不要看。

自己老家住的是40幾年擁擠老舊的小公寓,再基層不過的勞工家庭。

自己在就讀國小高年級時期的數學科的表現被班導師徹底放棄,也因為自己喜歡熱血有趣的事物(三國志歷史、出師表、神奇寶貝扁扁、紙牌、橡膠玩偶、四驅車、電子雞、怪獸對打機、鋼彈、洛伊德、溜溜球、戰鬥陀螺、RPG、線上遊戲、遊戲王卡快樂快樂漫畫雜誌、各種漫畫和卡通、GB、GBA、WSC、哈利波特系列小說、魔戒小說、小王子)幾乎沒一樣不去玩(就算自己受到的家教方向是極度反對我去玩這些東西而有許多東西沒得買,但總是還是會能從同學那邊借到或A到可以玩的東西),而相對討厭死板的學校教學及考試內容,和教育方式嚴格的父親產生多次衝突,常被嗆說長大之後如果去做工很辛苦就不要抱怨父母沒栽培,所以從沒想過自己會走所謂讀書人的路。甚至在小時候曾想過要搞幫派,也幹過架,嗆聲叫囂之類的事情都幹過,所以更不可能想過自己會走理工領域的技術研發。小時候唯一會被老師特別誇獎優秀的科目似乎是作文和國文(國語),關於作文科目,通常老師還在講解寫作題目時我就已經將內容想得差不多或甚至寫完了。

在國三時期有所謂的「能力」分班(當然個人不不認同這種對於能力的狹隘定義),一開始被按照國一和國二的成績而被分在B組,國二暑假時還跑去加入籃球隊每天跟著練球,當時看著A組同學都在上整天的輔導課,好像還會覺得慶幸。後來也不知道是怎樣,在國三剛開學時的基測模擬考成績分數好像比一些A組的同學還高,所以就被調到所謂的「A組」,但也只是應該算是A組裡面的後段班、璞攏共而已,當時就覺得自己的風格和許多當時所謂成績較前段、多數就讀普通高中的多數同學們有點格格不入,也不太認同當時多數學校老師對於所謂「優秀」的標準,深深覺得教育制度根本就有問題,但當時年紀太輕,其實也講不出個所以然。

國中畢業後考上公立的高職,從此開始就讀技職體系,打從一入學開始就深刻感受到高職專業科目(至少是我接觸的電子工程領域的職科)的理論基礎內容內容對高中職階段的學生而言還真是深奧艱澀(到現在依然這樣覺得), 顯然國中多數老師就如同台灣社會多數的歧視與成見一樣,根本不了解高職體系。如果負責授課的高職老師本身不是很能理解這個階段學生的狀況和困難的話,其實很難把專業科目給教得「好」,因為很難讓這個年紀的學生去理解和愛上這些專業學科內容,坦白說這是造成許多同學會放棄走專業領域的原因之一,因為體驗不到專業技術開發的樂趣和成就感。自己在高職時期除了高一的數學和物理被當整套之外,也曾因為被老師誤會自己在上實習課的時候在打混,而被叫去走廊罰站過,其實當時也懶得去解釋什麼,因為就是不屑主流教育中的這一切。

幸好自己對於學校某些老師的教學方式以及主流教育體制內的作法一直有所質疑,另外也是因為在了解了台灣社會對於技職體系的嚴重成見和歧視後,就很想證明這些技職教育體系的學科內容其實相當專業,真的非常想要證明這些客觀事實,所以一直沒有放棄。高三時期去聽補習班高三班的基本電學和電子學課程之後,因為教學方式的不同,開始覺得這些專業科目內容真是有趣,就如同上述小時候的各項熱血玩物一樣有趣,自此逐漸熱愛專業科目和這些被賦予工程物理意義的數學(而不是台灣的大學教育之前的極度死板的數學考試給我的印象,甚至應該說這些只是算數考試),這時才知道台灣的大學以前的教育對於許多人來說根本是充滿著許多相當混帳的問題,這與許多學生在大學以前的學業表現一條龍、大學以後的表象一條蟲的普遍現象可能也有關。而自己顯然是適合較自由、較需要找到動力就會自動自律的大學學習模式的,國中小高中那種不斷硬逼且填鴨的方式完全不適合自己以及許多人。

自就讀大學開始,從大一的微積分以及大一下學期普通物理的電學和磁學開始,對這些數理科目大感興趣,會為了思考專業科目內容中的物理意義,而額外花大量時間、接近強迫症式鑽牛角尖的想破頭的去思考應付學科考試以外的數學式子背後所要呈現的觀念。在學科考試的方面(班上其實也有著學測數學科前標以上的幾位來自普通高中的同學),我的微積分的學期總成績接近滿分、海洋工程學院所舉辦的全學院同學參加的微積分競試是全學院排名第二高分(和班上來自普通高中的一位同學並列第二)、全學院的物理競試全學院特優(似乎是前五名、但詳細排名忘了),在後來大二的工程數學也考了幾次滿分(當然考試考高這種事並無法完全凸顯前述的興趣和這些對於物理意義的理解和成就感,有些東西是傳統的考試很難考得出來的),事實上,雖然這是一間國立科大,但是課程內容大部分都是相當數理性質的科目(如微積分、物理(I)(II)、工程數學(I)(II)、電路學(I)(II)、電子學(I)(II)、訊號與系統、機率與統計、通訊原理、數位通訊、電磁學(I)(II)、射頻電路設計、數位訊號處理等),所以大學階段的數學還真的算了不少,這是讓我大感興趣和成就感的(自己也感到很奇特的是在國小被老師放棄數學的人居然變成這樣)。另外也因為感受到光有學科其實在專業實務上是完全不足的,所以在大一暑假就開始加入實驗室做專題(雖然因為某些因素而換了幾次實驗室,但基本上大學階段因為寒暑假都在實驗室度過,所以大學階段幾乎沒放過寒暑假),學科方面讀到大學全系第一名畢業 (雖然成績這真的不一定能代表什麼。另外順帶一提,雖然學科成績是以傳統數理考試為主,但其實通常這個系的全系前幾名仍然大多都是來自高職的學生,努力還是有差的),還帶同學一起拿了不少全國專業競賽獎項。後來讀到所謂的名校碩士,畢業後去幹國內號稱底薪最高的公司的科技業工作。因為有著上述的求學經歷,所以花了自己許多時間去主動幫了不少人,用意只是希望他們不要被這個社會風氣文化之下的矛盾所誤導或阻礙。同時也因為這樣,所以不斷有機會讓我深入接觸學術界,所以也逐漸對許多所謂有社會地位的人開始有著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一路走來至今,對於「人」的感想(綜合了觀察及理解台灣社會上相當普遍的勞工階級被壓榨的文化)

或許講到這裡有點跳tone ,但還是只想說

負心多是讀書人

許多人,書讀越高,掌握越多、得到越多,就只是越貪、越怕死、越沒膽、越自私、越務虛

社會的亂象是哪來的呢?主流教育體系內為何充滿著諸多矛盾和問題呢? 而如果有人覺得這個社會很幸福美好,是因為社會真的很美好,還是只是因為自己運氣好、還沒雖到,甚至也許自己就是既得利益的一群?

懂得去用心理解他人(包含理解在台灣的課業文化下成績表現不好的學生)和他人的職業(如基層的工人和其他任何從事辛苦職業的人),以及懂得回頭知恩圖報、回饋他人和社會的人,究竟有多少呢?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應用科學/工程領域的論文發表



就應用科學領域中,除了特殊的發展模式之外(如開源社群),有誰會真正將有商業價值的核心技術內容拿去發表成論文、公開自己公司團隊的know-how,把技術機密告訴人家,吃飽沒事幹地來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把記載自己公司核心know-how文章版權送給出版商,然後可能還要付錢給出版商才能出版/閱讀自己的論文?

在應用科學領域,特別是多數的系統應用設計領域,以個人長期接觸的嵌入式系統應用和IoT領域來說,根本就是不適合用論文來作為主要KPI,因為性質極度不合適。這個領域的研究是要有許多專業實務經驗作為基礎而去發展的,其中許多技術細節相當關鍵,但根本無法透過論文發表的方式去詳細地展示出來,所以造成了許多期刊論文對於這些至關重要的技術細節,大多是屬於輕描淡寫、草草帶過的狀況,甚至有許多內容根本完全就是不專業。

再講個更直白的,大多數負責審查的學者教授很可能本身也沒有動手開發這些技術的實務經驗和能力,如果是如此,那這些「審查者」等同根本沒有能力去判斷內容的真偽和價值,所以搞到最後,所謂的論文發表就只是在比論文內容的包裝、比這些論文「看起來」是否漂亮好看、是否有放些外表看似高深美麗,但其實嚴重缺乏考慮實際技術細節內容、很表面的數學式(其實未必實際)。而論文中的核心內容實際上到底做得如何,除了作者本身以外根本沒人知道。

基礎科學領域或某些適合以純理論展現研究成果的領域的狀況可能是相反,因為距離商業市場端還有很大距離,所以適合透過發表研究成果來證明成就,且其內容如果涵蓋諸多數理推導,則較容易將其核心研究成果攤在論文之中以便讓研究者去檢視。

論文發表模式應該還是源自於古代歐洲的基礎科學研究。但直到了現代,我們整個國家就是搞不清楚狀況,不分領域,整個學界制度都是按照對論文的全盤接受(迷信)而去瞎比論文數量/績效。那應用科學領域的教育和產業競爭力競爭力就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鳥事將會非常的多。說穿了只是將這種KPI拿來當成資源分配的遊戲規則罷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應用科學/工程領域的論文都是毫無價值,但只能說上述這種狀況實在很多就是了,而且這些KPI決定了國家每年龐大經費的分配。

我們真的民主先進嗎?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社會基層勞工議題】【送貨員的辛勞】


今天去便利商店,看到送貨員開著一台大貨車停在便利商店外,並且獨自一個人下來卸貨(光在台南擁擠的街道馬路上停好那麼大台的貨車,還要注意附近有無行人、腳踏車或機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在台灣多數的縣市角落大多都是一樣的狀況)。接下來將貨車後面的升降板升上去,透過熟練的手法將一大堆重量相當重的飲料箱疊到小推車上,並推入擁擠且空間狹小的便利商店,這樣急急忙忙的來來回回不曉得跑了多少趟,因為今天有下雨所以升降板上面看起來是有些濕滑的,在旁邊看了實在感到有點擔心,甚至有點想過去幫忙搬,但後來覺得自己不熟練可能反而只會耽誤到人家的工作於是作罷。
而便利商店裡面不但擁擠且人來人往,送貨員一個人從開大車、停大車、搬卸非常多貨物到升降梯上、將貨(放飲料的一堆箱子)放到推車上,再不斷的推入便利商店的倉庫擺放(還要閃過或者等待許多進去便利商店的客人),後續還要將便利商店的空箱子再推上貨車去。如果是一般人平常沒在搬送這些大量貨物的狀況下突然去做這些事,恐怕手早就痠到快廢了,更不可能繼續手握方向盤開著大車再急忙趕到下一間便利商店繼續送貨。
這些景象其實過去看了都一直覺得頗無奈,但今天在一旁從頭看到尾更是有很深的感觸,這些真的讓我覺得台灣許多大企業、大組織高層老闆對於基層勞工的壓榨和冷漠。光是要駕駛這類的大型貨車就是一件很難而且是絕對是攸關人命的事情,為了節省人事成本,將上述的事情全部都交給一個人做,讓要做這麼多事情的送貨員持續駕駛大貨車是安全的嗎? 送貨員在一個人獨自到處搬送這麼多貨物之後的體力、精神狀態有人顧慮嗎? 如果精神受到影響,繼續駕駛這大車的安全問題有人想過嗎? 這國家先進嗎? 大家希望這國家是先進的嗎? 如果希望,那這是一個先進國家該有的樣子嗎? 包含我自己每次搭乘公車、遊覽車,看到司機自己獨身一人居然要扛(承受)全車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危,也都會有這些感觸。
平常在便利商店隨手買的食物和飲料看似隨手可得,但其背後其實都有著許多基層勞工的辛勞付出(甚至可以說是冒著蠻多危險在做這些工作)。
所以請大家未來若在便利商店看到送貨員正在送貨時,請多禮讓出一條通道並體諒他們辛勞吧,至少讓他們順利推送貨物,他們真的很辛苦(包含一般網購物流業或搬家貨運等等的送貨員都是很辛苦)。當然也還有著太多其他職業的基層辛苦勞工有著這些類似的問題。
台灣有著太多辛苦默默努力的基層血汗勞工,完全沒有得到該有的基本保障和待遇,我們距離真正的先進恐怕其實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