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普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普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份子,不能都不講話】

 【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份子,不能都不講話】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幾年前的Dcard論壇討論文章(當然這類的言論很多):

https://www.dcard.tw/f/talk/p/227572117?cid=f60fc57e-fee4-4999-aeb1-8fbea29e494f&fbclid=IwAR3pJvwnLTvPflGd7kjJbGSLUqPemK6sq6mwuxbKKlM1RGZukfbbUG3MrnE




一堆沒讀過高職的學生講得自己好像很懂高職一樣,以為社會文化信仰就代表一切的客觀標準?

其實最左方截圖內容,這位同學所提到的 二極體PN接面、放大器、二極體模型等,這些都是正規高職教育的高職電資科系學生在高二學習電子學(一整學年)的基礎內容,其實至少還有整流、倍壓、濾波、箝位、電晶體直流偏壓電路、電晶體放大電路(包含小訊號放大等)、串級放大電路,元件涵蓋二極體、稽納(Zener )二極體、BJT、JFET、MOSFET、OPA、基本振盪電路 

我的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除了高職時期學過電子學之外,我在大學時期又修了一次的電子學(當時是用Smith的電子學原文第5版),多數大學用的聖經課本表面上高尚好像很有學問,但是其實對於許多本科系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很認真學、或者沒有繼續走相關領域/方向/組別的話,加上大學的實際授課時數少的狀況,其實我看過很多普通大學學生(第一次真正學電子學)會不太清楚到底在學啥,或者修完課程考完試就忘掉一堆了。

而高職學校的基本電學、電子學、數位邏輯課本或參考書真的都蠻實用的。關於這方面,金門大學資訊工程系 陳鍾誠教授(交大資訊科學學士、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碩、博士) 有極為相同的看法 (可參考陳教授在我的公開貼文下方的留言、陳教授的PO文),我完全同意陳教授對此的看法。

事實上,正規高職一整學年的電子學涵蓋的範圍已經很廣且紮實完整,理論課程紮實之外,實驗課程也多,不像一堆大學實驗課大多叫碩士班學生當助教隨便弄弄。

而因為大學的上課時間其實很短,表面上章節教了很多但是其實不太紮實,加上一堆人上了大學之後根本在混,或者用以往應付考試的心態在學專業科目,確實一堆大學生甚至電機博士教授也不一定懂內容,

很多人搞不清楚,以為高職沒理論,又自我感覺良好,到底是告訴你說高職都硬幹的?一堆普通高中體系學生搞不清楚狀況還會憑空自我想像,以為自己理論基礎很強?選擇普通高中代表理論基礎很強?君豈不知台灣教育體制主流大多是填鴨教育的方式在進行? 笑了

台積? 聯發?你確定這些大企業有去深入了解過台灣的高職/技職教育嗎?  

早期政府文官體系把龐大的半導體發展資源丟給 普大體系 還是 技職體系? 這些文官自己是出身於什麼體系?  而技職教育體系所受到的資源對待有公平過嗎?   

難道不知道,台灣的技職教育體系 即便在這樣的極度劣勢下,技職教育還是產生出一堆優秀人才?

發文的成大學生可能不知道成大電機系有些優秀教授就是讀高職出來的? 例如已故的前成大電機賴溪松教授(非常傑出)就是 高雄高工電信科64年畢業校友。

而目前還在成大電機系任教的 王醴 教授 過去畢業於 高雄工專電機科,當年升等教授的時候聽說非常年輕 (好像是破紀錄)。

下面連結(我的這篇貼blog文章)貼出來可能會讓更多無知又自傲的普通體系學生崩潰:

【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1/02/10178-2-3223-6-1-9-stmicroelectronicsmc.html

.

早期技職體系相對比較少人繼續升學,幾十年來就被某些普通高中體系的人講(嫌棄)說技職體系的人的學歷太低、沒有讀大學;

而現在技職體系學生都有持續升學,又被某些普通體系的人講(嫌棄)說現在技職體系的人都在顧升學。就算後續讀到台清交成的研究所畢業,又被講說這是學歷血統不純。

嘿對,都給你們講就好、都給你們贏就好。

不覺得台灣社會在這方面有許多人非常無聊且幼稚?而且是不分年齡。

其實正規的技職教育,就算是顧升學,除了共同科目之外,也是學一堆專業理論和實驗作為主要升學考試內容(專業科目)。

反正都是要考試競爭升學,幹嘛不以專業內容來作為考試競爭內容?多數人畢業後去社會上工作,早晚還是需要用到專業科目內容。而且高職本來就有許多理論課和實驗課,這樣子難道不好?

講真的,無論最後如何發展,在高職階段去學些實際的專業理論和實驗,在實際意義上,也比只學一堆與專業無關、只為考試而考試的東西還來得好多了。

.

其實之所以會有許多普通高中體系學生 去歧視 技職教育體系的狀況,可能源自於某些 自傲+自卑+忌妒 的心態。

台灣教育(或說台灣社會)就是考試分數導向,有些普通高中生認為,怎麼在國中升學階段分數考得比他們低的人,居然可以在高職(高中生年紀)階段就開始學習這麼專業的內容? 

某些人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所以當然不願意去承認技職生在專業領域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事實上,普通高中生無法在學校課業內接觸專業,這是台灣社會文化繼承了華人傳統科舉思維和教育制度的問題,自己如果是人才就應該要用脫離體制標準的視野去看清這一切! 甚至是該去深入了解(包含歷史因素、發展等)、逐漸改善這些觀念和體制! 而不是在那邊自卑自傲和文人相輕的去歧視技職體系學生。

.

那為何我們當年還是要讀去名校研究所? 因為台灣社會迷信阿,講事實也講不聽阿,只想看校名阿,如果沒來讀過這些學校,人家以為我們在唬爛、以為我們在葡萄。

.

列出之前分享的一些相關文章(連結):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名校學歷」真的值得迷信和過度崇拜嗎? 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實際經驗和看法

(先說明第一張入選獎獎狀的照片,我並不是成功大學的專任教授,當時指導成大碩士班的同學們報名比賽當下的那個學期,我是在崑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擔任業界講師、並且在成大擔任臨時人員,主要負責指導成功大學的一些碩士生們,這些並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只是要說明我並不是在唬爛,也不是在打嘴砲。以下的文章內容才是重點)

                   

                   


有很多台灣人總是喜歡把一個人小時候(十幾歲)在傳統填鴨教育體制內的考試結果,給當成一個人在這輩子撕不掉的的標籤,這或許是古代獨尊科舉考試的文化遺毒所造成的觀念。

我是一位讀高職出身的人,在去產業界上班之前,畢業於成大碩士班(當年推甄碩士班時期曾錄取清華大學通訊工程所碩士班,後來選擇成大工程科學系碩士班就讀。為何當年不選擇讀科技大學碩士班? 其主要核心動機就是為了證明我讀技職體系和普通大學研究所一路以來的比較和觀點),但坦白說按照這一路的實際經驗,我認為我當年所就讀過的高職教育的專業度是很高的、除了有許多實驗實作的機會以外,理論也很多很紮實、其實高職的理論並沒有比較少 (我個人過去就讀工程科系的經驗是如此)。

甚至我現在回頭看,都還會認為對於那個年紀的年輕學生來說,其實當時理論課程學得太多了。台灣人總是在學校裡面的時候學太多只為了考試而學的內容,但在畢業投入職場後多數人卻用到太少(甚至是沒相關,或者考完試就忘光了)。

而就我個人求學經驗來說,相較之下,名校大學其實也沒有比較專業。一個人實際上在專業領域方面學得如何,除了遇到少數好老師的特殊際遇之外,主要還是個人累積的問題,而不是因為畢業於什麼學校。

以台灣過往的歷史來看,讀高職或專科學校出身但是當到名校大學教授的也大有人在(就算技職體系在台灣是劣勢還是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如果是未來技職教育真的逐漸沒落消失的話,這些例子就很難再出現,這樣的發展趨勢未必是好事)。

我曾經跟許多 名校、非名校 畢業的人們一同共事過,也實際指導過所謂的名校生(包含 研究計畫、產學合作案、專業領域競賽專案、碩士學位論文,證明如上方照片所示)。

其實一個人在專業方面的能力強弱,本來就都是取決於個人在該方面的實際累積和心態而定,和他本身就讀或者畢業於什麼學校,並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在少子化嚴重(已確定、不可逆)、可能幾乎人人都是台清交成政等「名校」畢業的碩士的未來,若依然過份執著名校校名(不合時宜的老舊觀念),把這些校名當成一切,真的非常無聊,且代表從來沒有深入了解過實際狀況。

例如讀XX大學碩士畢業就代表一定怎樣、或者就一定很強之類的迷信幻想,其實未必是符合實際現實狀況的 (會覺得名氣代表實力的人,通常是因為參入了以名氣為尊而導致在觀念上已經先入為主)。

真的不必讓刻板印象、傳統社會主流價值觀/信仰、幻想和無謂的名氣崇拜 給沖昏自己的腦袋,對於人事物都不該只看其表面。

尤其是技職體系學校,在這個很瘋狂迷信名氣(科舉考試遺毒觀念充斥)的社會中處於劣勢,更應該務實且自強,而不是自卑。 

事實上,台清交成等學校畢業的學習能力和反應就一定好嗎?   而換個角度來看,不是讀這幾間學校畢業的人,其學習能力和反應就一定不好嗎? 其實這些觀念大多都是傳統刻板印象和迷思。

在小時候(讀國中、高中階段)不喜歡台灣教育的傳統考試,不一定就代表不聰明。不喜歡台灣教育體制內的考試、但很聰明的人,其實可多著呢!

再分享個個人經驗,我讀成大碩士班時,主要是就讀電資工程領域相關的組別,覺得其實當時的數學理論內容的數量,或許並沒有我在高職時期所學來得多 (我高職是讀電子科,基本電學的交流電、電子學的數學理論基礎都蠻多的),可參考下列文章(該文章引用的連結其實只有列出一小部分的高職電子科教材內容)。

 【社會迷思】高職所學真的會缺乏理論基礎嗎? 以高職理工科系(高工的電子科)的教材內容為例


其實比較有思考能力的人,有時反而會在求學過程中,因為不認同體制內的死板填鴨教育,或者因為在那個年紀和某些老師們有衝突或誤會,而不去應對考試,這其實絕對不是笨,但是卻被許多台灣人貼上學習能力比較差、不會讀書、沒耐性之類的負面標籤,其實這些大多都是傳統刻板印象、偏見、迷思和誤解。

如果沒有真正想學習專業知識的心態和熱忱,那考試分數和學歷校名 基本上都是虛的。

為了迎合社會主流觀念、譁眾取寵、親友讚賞等目的而去取得考試分數和校名,這和真心想要學習專業技術知識,本來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反之,如果對於小時候所受到的填鴨教育考試感到排斥,但真的對專業有熱忱的話,其實那些基本學識自然會在真正需要時補足,並不是大問題。

但台灣教育從來就不重視什麼真正的「興趣」、「啟發」,大多是在填鴨,不鼓勵學生做深度的思考,基本上只是培養服從體制和名氣權威的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