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誰說高職沒有理論基礎?沒讀過高職就隨便胡說八道的人很多。看看高職電類科系一年級的基本電學吧

 照片是 高職 工業學校 (電子科、電機科、資訊科、冷凍科、控制科 等相關科系),

正規課綱範圍內,在高職一年級 下學期 的 基本電學(交流電)的一小部分內容(當時補習班的講義內容)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台灣社會迷信填鴨考試成績學歷且輕忽技職教育是對的嗎? 看看 世界名校(加州柏克萊)電機博士、企業頂尖人士對於台灣教育的看法吧!

我個人在私立科大擔任兼任講師,我認為教育其中很大的一項關鍵就是 楊光磊博士Konrad Young (他是 前台積電研發處長、加州柏克萊電機博士、Intel資深顧問,他一路以來都是出身於名校且資歷豐富,他關心且重視教育,也鼓勵技職教育) 在他的一篇臉書PO文的留言區回覆所提到的: 

「升學主義的讀書考試注定壓抑著所有孩子找尋天賦的機會」

已經有數不清的案例證明事實是如此 (我個人本身當年也是如此)。

可惜很多台灣人的腦袋思維極度僵化,至今(資訊網路發達的時代) 仍有許多人把傳統填鴨升學考試的制度當成鑑別「優秀」、「 頂尖」 的唯一標準 (緊握著 名校學歷文憑至上觀念不放,不願意放開心胸去了解更深入的狀況與背景因素) ,

事實上,具備這種僵化思維的許多大人們本身就是受到傳統填鴨教育盲點的影響,然後又繼續教育出了更多這樣思維的人 (習慣這種制度的常自以為優秀無比甚至會歧視他人,而不喜歡、不適應這種傳統填鴨教育考試制度的許多人就很自卑。事實上這些狀況對於整體台灣社會而言都是沒有必要的內耗,也容易引發一些社會階級問題)。

此外,我個人相當的贊同和敬佩 楊光磊博士 過去的一篇文章(標題: 學術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價值,原文網址: 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asp?id=309&fbclid=iwar3yk-dkxkv7bdpqdfhzem5ti9dvikgq2dkwvaltelndsxlpeyqvwp3tsqq ),其中有幾段真的讓我覺得印象深刻:

『我到了美國念博士學位時,雖然少不了一些必要的讀書考試外,最大的差別是對職業、產業的體驗和浸潤。也許因爲身在產業蓬勃的矽谷,我在研究所的時候就有強烈身在產業的氛圍,幾乎每個教授都有深刻的產業經驗,所以即使在一個研究型大學,卻像是身在一個「技職」學校中。』

『相信大多數人都認為教育的出口是「就業或創業」,可是為什麼台灣有些高等大學會義正詞嚴地覺得自己不是「職業訓練所」?是否因爲許多知識份子,如同我小時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迷思於「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的職業價值?』

『知識與能力、學習與就業,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沒有價差的兩端。但願台灣的高教界能夠好好的思考教育的目的,為台灣培育有能力、真正能夠幫助台灣產業升級的未來人才;而台灣的產業界更要思索如何伸手與教育界合作,不再只用成績、學歷任用只會讀書考試的純知識人才!』

-----

個人覺得,迷信學位文憑/校名的文化的這個長久以來的現象,在東亞或華人社會已經變成像是一種信仰,就好像在群體盲目信奉某種宗教一樣,也似乎如同溶入於血液或空氣之中一般的無法自拔。

台灣人不斷迷信名校學歷文憑,只會造成更多社會階級問題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嵌入式系統基礎原理與實務課程】ADC驅動應用基礎教學

昨天替一位有十幾年業界經驗的工程師學員上課 (嵌入式系統基礎課程,該學員希望未來有機會轉職嵌入式系統韌體程式開發),

到了ADC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基礎應用原理與實作應用的單元。

實驗平台使用ADC0804 (沒想到在過了十年後,又接觸到這顆IC),雖然這顆IC的型號款式似乎停產(?) 目前在各大通路都缺貨導致價格昂貴 (似乎有些地方的賣價漲到單顆IC數百元),

且這顆ADC0804是並列輸出(Parallel Output),現在的產品或許應該已經很少會用這顆IC。現在許多ADC都已整入於MCU/SoC之中,就算外接通常也會使用串列輸出(SPI、I2C)類型的ADC chip(例如Microchip的MCP30XX系列ADC)。

但是,這顆ADC(ADC0804)拿來作為嵌入式系統韌體初學者的教材仍然很好用,其中許多基礎包含MCU IC 與 周邊IC 之間的整合,還是有值得初學者學習之處,

例如ADC上的CS(Chip Select)、RD(Read)、WR(Write)、INTR(Interrupt)等腳位(Pin)的驅動存取 與 整合應用、ADC IC Datasheet內容(包含訊號的電氣特性、時序 等等)、與輸出類比訊號的感測器sensor(如光敏電阻作為環境亮度感測器之間的基礎整合應用)。

嵌入式系統軟韌硬體的初學者可藉此學習到以核心處理單元(如各式MCU/SoC)存取像是這類周邊裝置IC(如ADC)的一些相關基礎。

本單元課程內容包含ADC基礎應用原理(A/D的取樣、量化、解析度規格等),實驗方面以8051 MCU與這顆ADC0804之間的整合應用為主,以C語言撰寫MCU韌體去擷取ADC0804輸出的數位訊號教學,實驗方式包含透過MCU的GPIO與中斷控制器,去針對ADC0804 INTR訊號與轉換完畢的數位輸出訊號作輪詢(Polling) 與 中斷(Interupt),這兩種機制都會作完整介紹並且帶學員進行實驗。

黑線IC的部分修改自TI ADC080X Datasheet的general schematic來進行教學實驗中的電路繪製

TI ADC080X Datasheet

TI ADC080X Datasheet

TI ADC080X Datasheet

TI ADC080X Datasheet


註: 此課程專注在嵌入式系統韌體的ADC應用基礎教學,而不是在純硬體電路設計,所以該課程實驗教學沒有到去區分各種接地的差異。 

此外,課程也提供使用 別種形式的ADC實驗平台的教學選擇,例如使用MCU/SoC內部的ADC (例如: 該單元可用Atmega328P MCU內部ADC進行實驗教學)。

------

‼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我讀高職出身的】簡介一下我當年通過成大碩士論文學位考試(口試)的成果和委員們

 【我讀高職出身的】

其實,有讀過 研究所(碩/博士班) 且 通過 學位考試/論文口試 畢業的人,應該都很輕易 能講出 自己當年的指導教授 和 學位考試(學位論文口試)的 口試委員 是誰,

以個人為例,我當年(西元2015年/民國104年/103學年度第2學期)的學位考試(碩士學位論文口試)的口試委員  (以及分別把我的口試打幾分,每位委員評分的評分表正本雖然在口試完就由同學一起交給系辦公室了,但評分表的影本都還有留存,以及口試合格證明的正本都有留存,這個口試合格證明的掃描影本也會放在學位論文的第一頁) 是:

國立成功大學 工程科學系 黃悅民 教授 (指導教授)  給我94分

國立成功大學 工程科學系 侯廷偉 教授  給我94分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陳俊良 教授  給我94分

逢甲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林志敏 教授  給我95分

所以,我的學位考試/學位論文口試成績(平均)是: 94.25分





而且我個人的這個成大碩士學位論文,自從當時拿到畢業證書的離校當日起就完全公開,完全公開提供校內外下載閱覽。之前我還有寫一篇文章特別介紹。

我的碩士論文內容和成果,有和美國名校大學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華盛頓大學)當時的Ke-yu Chen博士研究生(他們該專案的第一作者) 等人的研究團隊(共五人)在2014年的一項專案成果  進行參考比較。

註: Ke-yu Chen博士畢業於東吳大學學士班、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碩士班 與 美國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羅里達大學)電機與電腦碩士班,並且他在2016年獲得美國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華盛頓大學)的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他後來在Intel擔任過研究員和Google當過研究工程師,目前任職於Apple公司擔任研究員。

阿對了,我是讀高職學校出身的,高職教育(包含高職專業學科的補習班老師)給我很多電機電子工程領域的專業領域 理論和實務 紮實基礎,其實比名校還紮實,我讀高職出身、我驕傲。

我認為紮實的 技職教育體系 是台灣之所必須! 理論和實務都兼備!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所謂的學歷「好不好」 只是種文化信仰

個人認為, 沒有所謂學歷好不好 這件事  

根本沒有什麼人的學歷是不好的

面對一項知識、技術,都是看自己當下有沒有心去學而已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有沒有名校學歷、學歷高低,最實質的差異就只不過是台灣社會群體的文化信仰罷了,也就是所謂的刻板印象和人云亦云

.

如果台灣社會人民、產業界  能夠不迷信 名校的學歷文憑、教授學者頭銜等,

台灣才可能會有「真正好」、「 真正務實」、「接地氣」的大學(學術界)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科技大學常拿旺宏金矽獎的應用類獎項 (在這個類組 常超越許多名校普通大學),所以科大真的有比較差嗎?

旺宏金矽獎 是國內 電資工程領域的知名競賽,競賽分為 IC設計組 和 IC應用組 。

設計組(偏向IC設計) 得獎學校大多是台清交成,畢竟從早期至今,政府都投入大量的半導體和IC設計的資源在這些學校。

但科技大學,常拿到 旺宏金矽獎 的 應用組 的 獎項 (在這個類組經常 並列 或甚至 超越 許多名校普通大學隊伍),所以科技大學真的有比較差嗎?  還是其實在實質表現上更積極傑出呢?

別忘了,台灣的科技大學所被分配到的資源完全不如名校普通大學 (整體來說差了數倍)

例如 我很敬佩的 虎尾科大資訊工程系 許永和教授 與 陳國益教授,都是 旺宏金矽獎 應用組得獎隊伍的指導教授,能指導隊伍得獎 (且勝過許多有名氣的名校普通大學隊伍),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


第二十一屆旺宏金矽獎優勝獎得獎隊伍單: https://www.mxeduc.org.tw/news/Pages/20210728.aspx


第十九屆旺宏金矽獎觀摩(得獎名單), https://www.mxeduc.org.tw/siliconawards/old.htm

但是,無論科技大學師生再怎麼有傑出表現,科技大學畢業生在台灣社會上所受到的評價和眼光,還是比許多完全沒有積極參加過任何競賽的名校普通大學畢業學生 還要來得委屈許多... 或許整個台灣社會真的該好好思考這些問題。

技職體系、科技大學該受到台灣社會重視。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南開科技大學 與 Nantou.py使用者社群 所撰寫的優秀 Android App 藍牙技術參考文章! 科技大學絕對可以像這樣很務實傑出!

附件網頁 是 Nantou.py使用者社群 以及  南開科技大學 福祉中心&USR辦公室團隊的 優秀技術資料。

網址: https://cheng-min-i-taiwan.blogspot.com/2012/01/android-bluetooth-hellobtuartrs-232.html?fbclid=IwAR2lACoKm5QdZGtZz3upVE4HqebJto2UKbdgJX7kJGzOSfdQjgZ--n2m1FU

個人當年的 成功大學碩士論文(包含一些訊號處理演算法的整合應用開發、穿戴裝置的嵌入式系統開發、Android App開發等等) 之中,關於藍牙傳輸的Android App程式實作開發的部份,也有reference參考到這篇優秀的技術文章的相關內容! 這比一堆學術界的論文績效孩實際有用得多了!! 這些專業內容是很多普通大學名校電機資工系的教授們所不會的!

而我的下一屆成大碩士班學弟們,當時參加經濟部競賽的作品之中的藍牙傳輸的app的開發方面,一樣也有參考到這篇的內容!

南開科大 與 Nantou.py使用者社群 能有這類的技術分享,實在很優秀,就算名校(成功大學)的研究生甚至業界工程師做專案開發,也得來尋求參考這些專業技術研發資料!! 科技大學只要務實,就是可以這麼優秀! 只要務實,任何科大都可以在專業上表現得比名校大學還好!

註: 南開科技大學福祉中心 是由 南開科技大學 林正敏 副校長/教授 所主持。


9年前還在海科大讀大四時,推甄錄取 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碩士班的小故事(面試時被問 工程數學)

小故事,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9年前,在高雄海洋科大讀大四上學期時,推甄研究所碩士班(一般生)。

 當時有報名 成功大學 生物醫學工程系碩士班(一般生)的 生醫電子組,這個組當時有40幾個人報名,正取人數是8人。

註: 成大的方面,我只報名兩個系所(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和 工程科學系)。

而生醫電子組碩士班面試時,他們系當時的面試教授之一(同時也是當時成大生醫工程系的系主任)看到我大學的必修學科 「工程數學」 兩個學期的分數(95分、99分)之後,他說他剛好也在他們系上負責教工程數學,於是就當場問我傅立葉轉換的觀念(蠻親切的),我也當場回答出來,他很滿意。

後來放榜時,我是這個生醫電子組的 正取5 ,雖然後來我沒有選擇讀這個系所。


我在讀高雄海洋科大時,大學二年級 修 工程數學的課本是Erwin Kreyszig的Advance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9th edition (下方如照片所示),很多教授當年讀大學修工程數學時,課本也是這本書的較舊版本,這本算是bible等級的工程數學課本,



或者有些人是用另一位O'Neal作者寫的另一本工程數學Bible。

個人從大學開始很喜歡這些數學科目,常思考一些應付考試所需以外的數學意義。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從 統一入學測驗(統測) 電機與電子群電子類(資電類)報名人數 來看少子化

隨便挑個幾年的四技統測報名人數來看,

98年 電機與電子群電子類  報名人數: 15390

105年  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報名人數: 9813

110年 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報名人數: 7223

(註: 資電類就是當年的電子類,後來改叫資電類)

98年是我考科技大學(四技日間部)的那一年,後面的報名人數少得非常多... 105年 的 電子類(後來改叫 資電類) 居然比98年還少了 6千人, 而到現在(110年)人數居然只有我們當時的一半不到。


Ref: 

[1] 98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群(類)別報考人數統計, https://www.tcte.edu.tw/four/majtype98.php

[2] 105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群(類)別報考人數統計,  https://www.tcte.edu.tw/four/majtype105.php

[3] 110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群(類)別報考人數統計, https://www.tcte.edu.tw/four/majtype110.php

#統測 #統一入學測驗 #技職 #高職 #科技大學 #四技二專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軟韌體工程師,可以完全沒有任何硬體電路基礎背景嗎?

負責電腦系統底層系統的軟韌體工程師,可以完全沒有任何硬體電路基礎背景嗎?

舉個例子,

如果軟韌體工程師沒有一點硬體背景,碰到MCU/SoC晶片外部沒有或漏掉被上料(接上pull up resistor), I/O又沒有enable internal pull-up resistor,那I/O狀態如果又是open-drain output,許多週邊裝置根本連動都不會動,因為根本無法輸出digital high level voltage,例如I2C。

而對於應用功能開發而言,軟韌體工程師又是首當其衝。

就算去查軟韌體程式碼查到天荒地老都沒用,因為根本不是軟韌體程式碼的問題。

這是很基本的問題,但確實也是台灣業界常發生的問題,足以讓純軟體背景的工程師不知所措、浪費一堆時間。說真的這些是很浪費時間的事,但問題就出在基礎不紮實。

純軟體背景的主管們,如果只考應徵者一些關於資料結構、排序演算法之類的東西,對於上述這類問題來說,能有幫助嗎?還是只能期望每位硬體工程師每次都很給力?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有人批評現代技職教育體系都變成在升學考試? 但是,「升學考試」不就是台灣社會所崇尚的嗎?

很多人批評說台灣現代的技職教育變成都在升學和考試、不重視技術,以這個理由去歧視和貶低技職教育體系。

但問題在於,「都在升學考試」不就是講這些話的這些人們所喜歡的台清交成等名校大學部的學生的養成模式嗎?

難道考台清交成的普通高中生就有在學專業技術?

如果技職教育改回重視技術而不重視升學考試的話,又會被嫌說技職教育體系的理論基礎不足、學歷不夠高等等。

難道技職教育體系改回重視專業技術教育、不太升學,台灣社會就會認同嗎?我看許多台灣人還是只會盲目喜歡看名校學歷而已吧,一堆教育問題不就是這樣來的?

以前的技職教育體系相對偏重當下的技術教育、比較少人升學,當時就被台灣社會給歧視、被認為學歷不夠高、沒有讀大學碩士好像不夠高尚,政府和企業的用人制度也都在捧有高學歷的人;

(其實就我的了解,以早期技職工程科系來說,理論基礎還是蠻紮實,只是很多人不清楚,只以表面的印象去評斷技職教育體系)

而現在的技職體系會重視升學了,結果又被嫌說技職體系都在顧升學、不重視專業技術教育。

阿都給你們講就好了,一堆自相矛盾、邏輯不通,反正台灣社會許多人就是看技職教育不爽,充滿偏見歧視,怎樣都不順眼、怎樣都要嘴。

我個人是覺得,正規的高職工程科系的理論和實務其實是兼具的,這樣剛剛好,就算考試也是有考專業科目和共同學科科目,恰恰好啊。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技職體系 #技職教育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從事嵌入式系統軟韌體開發,絕對不能只有看到表層的應用功能,而是要能掌握「電腦」系統】

【從事嵌入式系統軟韌體開發,絕對不能只有看到表層的應用功能,而是要能掌握「電腦」系統】

Joseph Yiu這位作者的The Definitive Guide to ARM® CORTEX®-M3 and CORTEX®-M4 Processors (Third Edition), 2014部分內容有被放在ScienceDirect網頁上(知名學術期刊出版商Elsevier的書籍線上收錄網站),例如關於ARM Cortex-M0/M3/M4 CPU的Exception Return Mechanism的這部份(如該網頁內容):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engineering/exception-return-mechanism?fbclid=IwAR3A4jgqY7IzOIe1vH4iE9qn1cSe0sNHsG_ab4EPyTU-X2R605APd8zYPYg

或者像是Interrupt Vector Table這個部份 (包含數位作者的著作部份內容):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engineering/interrupt-vector-table


你會發現,相較於8051,其實ARM Cortex-M CPU的硬體豐富些、複雜些, 但想要達成的目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或者說是延伸發展而來的。相較於8051內的CPU,ARM是用更豐富的硬體(相對的也變複雜)來達成一些機制目的,算是一些優化的行為。

所以本園區的嵌入式系統基礎課程使用8051 MCU這種小而美、架構相對較簡易(講原理而非只是表層應用的話,對初學者來說已經夠難了)來闡述這些電腦基本的知識原理理論、並搭配實驗/實作驗證基礎原理,如function/subroutine、ISR的branch及return的原理,包含堆疊(stack)的觀念,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萬一堆疊(stack)的內容被踩掛了(值被蓋掉),當你呼叫一個函數,在函數執行結束之後就回不來原本的流程了,這就是所謂的bug,不要以為你用高階語言(C語言)就不可能發生,因為編譯器在你Build code時不一定都有噴warning、而就算有噴warning你也不一定會去注意。

這樣才不會淪於「只會」做很表層的應用 、只知道抽象流程、而沒有實際了解處理器在實體層面到底是如何「實現/完成這些流程轉換」 。這也是許多工程師常有的問題、也是很多大學師生對於這方面的技術視野極度侷限的問題  (只想要拿現成的軟硬體模組去湊出功能、以為這樣就很厲害了)。

在學校甚至某些企業內部,甚至常有那種常把重點放在功能是否創新創意打嘴砲、或者著重上層應用演算法以包裝論文的風氣文化,不是說這些部份不好,而是如果只有這些部份,從技術基礎與深度的角度來看,就太過於偏廢,而且事情的發展往往很容易走到這方面來。畢竟拿現成的東西來兜出功能最快了,就人性面的角度來說,多數人(外行人當然多於內行)都只想看到功能,或是只想看到有漂亮應用數學式子的論文,而不管東西是怎麼開發設計的、不管開發者是否理解其架構原理。

千萬不要以為這些重要的理論基礎沒用 (以為和做出表面的應用功能 沒直接相關),事實上,在做產品開發時,當遇到一定困難度的bug時,就會與這些基礎觀念的累積有很大的關係。

我常建議我的學員工程師們,從事嵌入式系統軟韌體開發,絕對不能只有看到表層的應用 (程度只到只會拿現成的函數來兜出應用功能)。工程師們如果希望有比較好的軟韌體職涯出路,需要有一定的技術視野和深度,而不能只會call API(現成函數)做應用,當遇到有難度的bug時或者希望優化增進效能或降低運算功耗時,會發現自己啥都不懂。

畢竟嵌入式系統就是具備特定功能的「電腦系統」,你還是必須要對「電腦」內部組織原理有所掌握,以及對於周邊的電子電路有所理解,電腦晶片內外部的軟硬體基礎知識都需要兼備,這樣才是完整具備 系統設計規劃、系統設計觀 的研發工程師,如果不知道這些部份的存在和重要性,那都不算「完整」的系統設計能力。

而選擇用8051做為課程實驗平台的另一方面原因是,8051比較不會像是ARM CPU based MCU的細節這麼多而複雜 (難以讓初學者吸收理解),就像還不會騎腳踏車的人(還沒掌握基本平衡感),並不該在一開始就去騎多功能的機車(很容易雷殘而導致放棄學習騎車),這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你平常(長年來)在寫所謂的軟韌體,如果都只有 呼叫(複製、貼上、改參數)現成的函數(API function)在作純應用,那你可能會聽不懂我在講什麼,你會以為你呼叫現成的函數就代表你「懂ARM」了,事實上這是差十萬八千里,就像你在個人電腦(PC)上面用DEV C++ IDE軟體去撰寫一隻呼叫printf標準API去印出"hello world"字串在螢幕上的C語言程式(.c),但你可能完全講不出這台複雜的電腦系統的任何原理一樣。

另外,關於MCU/SoC應用所牽涉的周邊裝置驅動以及基礎介面電子電路的方面的原理和實作實驗,本園區的課程也都會涵蓋。

所以,外行人才會以為8051太老舊、xx平台太老舊,事實上事物的本質是看你怎麼去了解和應用,許多數十年前的演算法也會被用來設計現代的產品 (例子太多講不完,例如Dynamic Time Warping algorithm),很多技術都沒有什麼老舊/不老舊的問題,而是看你怎麼去用它。

很多人常會說xx平台、xx技術太老舊過時,沒用了,

拜託,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Python的問世時間是1991年 (距今30年前),怎麼不說Python太老舊? 

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NN)的計算模型大約是在1943年被創造發展,怎麼不去說Neural Network太老舊?   

所有技術和平台不都是幾十年前開始問世、累積過來的? 難道會空中樓閣、直接空降?

現代微積分是在17世紀被研究發展起來的,都幾百年前的東西了,怎麼不去跟學校要求拿掉微積分必修??

從頭到尾就是人的問題,而不是什麼技術老舊與否的問題。

-----------

‼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非本科系學歷出身,卻願意來學電資工程領域的人,可能才真正適合電資!

台灣人很多都會負面思考,例如遇到有名氣的權勢就放棄對抗,或者說做這些都沒用啦、講這些都沒用啦、忍耐吞一下就過了啦....之類的

又例如,很多人有門戶之見,看到非本科系(如文學、食品、機械) 想來學習電資工程,就會有一些歧視,說人家不是本科系學歷出身、沒基礎、沒概念、落後好幾年等等。

但我完全不這麼看。就我的長期觀察經驗,我認為非本科系出身、卻願意來做電資工程相關的人,代表其學習意願很堅定和強大,在學習方面也可能會更嚴謹小心和謙虛,只要給他們一些時間並且加以輔導,絕對會比大多數本科系出身的人還學得好,後續可輕鬆超越本科系多數人。

這樣才叫正面思考。

看事情本來就該正面,不是表面上好像很少批判就代表自己很正面,然後其實是戴著負面有色眼鏡去看別人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長年來,科技大學的經費相對來說真的少得可憐! 以110年高教深耕計畫經費來看,台大 獲得的經費 是 台科大 的7.5倍

看到一篇新聞,【教部最高額競爭型補助經費出爐!台大擁逾23億全台第一 陽明交大合併竄第三】

就台灣的狀況而言,長年來,名校大學的經費資源多了那麼多,結果主要差異是多了許多論文績效,

挑個政府經費項目分配來看好了,以教育部110年高教深耕計畫補助經費為例,台大的23.26億、成大14.12億、陽明交大13.89億、清大12.12億,

而屬於科技大學的  台科大是3.09億、北科大是2.64億,台大 與 台科大 獲得的經費 差了7.5倍之多。

隨便挑個客觀狀況一比之下,請問名校有什麼可覺得自我優越的? 

學生人數、招生名額要不要也比較一下?

很多人對於名校的崇拜好像變成信仰,過度執著的人一大堆。

----

很多名校大學的研究中心/研究單位的領導人都是大教授,團隊裡有很多博士學歷的研究員、碩士學歷的研究助理(工程師),

但是很多基礎技術開發,其實團隊內通常很多人完全不熟悉,所以就用研究計畫經費外包給外面的公司去完成,

常見的項目例如: 嵌入式系統的初步規劃、電子電路設計、PCB Layout、機械機構設計 等。

我本身還被問過要不要接名校大學的一些實務開發外包案! 但我沒啥意願。

請問這樣子 能叫做名校大學 很擅長理論又很擅長開發實做嗎? 

殊不知 名校大學的經費比技職體系學校 還多很多耶,經常是科技大學的七倍以上。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願意應付考試 不等於喜歡學習

Once again, 
 
小時候(13歲到15歲) 願意應付考試 (尤其是台灣的高度強灌式填鴨教育), 

不等於很會「讀書」

更無法代表智商高低

且願意應付考試,不等於喜歡「學習」 

如果那些填鴨教育方式是不夠合理的,那只能說這是在篩選出對於「不合理、沒有意義的事物」 的權威 的 服從性高 

以及 家裡可能很有錢(請看台大教授的統計調查文章: 【數字說話】教育能翻轉人生嗎──高教的反向重分配現象 ,內容中提到 「台灣家庭所得最高的5%家庭的小孩,他們進台大的機率,是台灣所得最低的5%家庭小孩的6倍。」 

雖是很基本的道理,但是能真正深度思考並理解的人卻很少,迷信考試分數的人實在太多了

台灣需要的是踏實、務實的正規技職教育,而不是一昧追求務虛的填鴨考試分數和表面的名校學歷

---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份子,不能都不講話】

 【身為技職體系出身的一份子,不能都不講話】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幾年前的Dcard論壇討論文章(當然這類的言論很多):

https://www.dcard.tw/f/talk/p/227572117?cid=f60fc57e-fee4-4999-aeb1-8fbea29e494f&fbclid=IwAR3pJvwnLTvPflGd7kjJbGSLUqPemK6sq6mwuxbKKlM1RGZukfbbUG3MrnE




一堆沒讀過高職的學生講得自己好像很懂高職一樣,以為社會文化信仰就代表一切的客觀標準?

其實最左方截圖內容,這位同學所提到的 二極體PN接面、放大器、二極體模型等,這些都是正規高職教育的高職電資科系學生在高二學習電子學(一整學年)的基礎內容,其實至少還有整流、倍壓、濾波、箝位、電晶體直流偏壓電路、電晶體放大電路(包含小訊號放大等)、串級放大電路,元件涵蓋二極體、稽納(Zener )二極體、BJT、JFET、MOSFET、OPA、基本振盪電路 

我的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除了高職時期學過電子學之外,我在大學時期又修了一次的電子學(當時是用Smith的電子學原文第5版),多數大學用的聖經課本表面上高尚好像很有學問,但是其實對於許多本科系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很認真學、或者沒有繼續走相關領域/方向/組別的話,加上大學的實際授課時數少的狀況,其實我看過很多普通大學學生(第一次真正學電子學)會不太清楚到底在學啥,或者修完課程考完試就忘掉一堆了。

而高職學校的基本電學、電子學、數位邏輯課本或參考書真的都蠻實用的。關於這方面,金門大學資訊工程系 陳鍾誠教授(交大資訊科學學士、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碩、博士) 有極為相同的看法 (可參考陳教授在我的公開貼文下方的留言、陳教授的PO文),我完全同意陳教授對此的看法。

事實上,正規高職一整學年的電子學涵蓋的範圍已經很廣且紮實完整,理論課程紮實之外,實驗課程也多,不像一堆大學實驗課大多叫碩士班學生當助教隨便弄弄。

而因為大學的上課時間其實很短,表面上章節教了很多但是其實不太紮實,加上一堆人上了大學之後根本在混,或者用以往應付考試的心態在學專業科目,確實一堆大學生甚至電機博士教授也不一定懂內容,

很多人搞不清楚,以為高職沒理論,又自我感覺良好,到底是告訴你說高職都硬幹的?一堆普通高中體系學生搞不清楚狀況還會憑空自我想像,以為自己理論基礎很強?選擇普通高中代表理論基礎很強?君豈不知台灣教育體制主流大多是填鴨教育的方式在進行? 笑了

台積? 聯發?你確定這些大企業有去深入了解過台灣的高職/技職教育嗎?  

早期政府文官體系把龐大的半導體發展資源丟給 普大體系 還是 技職體系? 這些文官自己是出身於什麼體系?  而技職教育體系所受到的資源對待有公平過嗎?   

難道不知道,台灣的技職教育體系 即便在這樣的極度劣勢下,技職教育還是產生出一堆優秀人才?

發文的成大學生可能不知道成大電機系有些優秀教授就是讀高職出來的? 例如已故的前成大電機賴溪松教授(非常傑出)就是 高雄高工電信科64年畢業校友。

而目前還在成大電機系任教的 王醴 教授 過去畢業於 高雄工專電機科,當年升等教授的時候聽說非常年輕 (好像是破紀錄)。

下面連結(我的這篇貼blog文章)貼出來可能會讓更多無知又自傲的普通體系學生崩潰:

【台灣的技職體系就算在社會文化的歧視與偏見下仍然人才輩出,出過好多學術界傑出大咖教授和業界優秀人士 】

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1/02/10178-2-3223-6-1-9-stmicroelectronicsmc.html

.

早期技職體系相對比較少人繼續升學,幾十年來就被某些普通高中體系的人講(嫌棄)說技職體系的人的學歷太低、沒有讀大學;

而現在技職體系學生都有持續升學,又被某些普通體系的人講(嫌棄)說現在技職體系的人都在顧升學。就算後續讀到台清交成的研究所畢業,又被講說這是學歷血統不純。

嘿對,都給你們講就好、都給你們贏就好。

不覺得台灣社會在這方面有許多人非常無聊且幼稚?而且是不分年齡。

其實正規的技職教育,就算是顧升學,除了共同科目之外,也是學一堆專業理論和實驗作為主要升學考試內容(專業科目)。

反正都是要考試競爭升學,幹嘛不以專業內容來作為考試競爭內容?多數人畢業後去社會上工作,早晚還是需要用到專業科目內容。而且高職本來就有許多理論課和實驗課,這樣子難道不好?

講真的,無論最後如何發展,在高職階段去學些實際的專業理論和實驗,在實際意義上,也比只學一堆與專業無關、只為考試而考試的東西還來得好多了。

.

其實之所以會有許多普通高中體系學生 去歧視 技職教育體系的狀況,可能源自於某些 自傲+自卑+忌妒 的心態。

台灣教育(或說台灣社會)就是考試分數導向,有些普通高中生認為,怎麼在國中升學階段分數考得比他們低的人,居然可以在高職(高中生年紀)階段就開始學習這麼專業的內容? 

某些人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所以當然不願意去承認技職生在專業領域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事實上,普通高中生無法在學校課業內接觸專業,這是台灣社會文化繼承了華人傳統科舉思維和教育制度的問題,自己如果是人才就應該要用脫離體制標準的視野去看清這一切! 甚至是該去深入了解(包含歷史因素、發展等)、逐漸改善這些觀念和體制! 而不是在那邊自卑自傲和文人相輕的去歧視技職體系學生。

.

那為何我們當年還是要讀去名校研究所? 因為台灣社會迷信阿,講事實也講不聽阿,只想看校名阿,如果沒來讀過這些學校,人家以為我們在唬爛、以為我們在葡萄。

.

列出之前分享的一些相關文章(連結):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9年前,推甄碩士班期間的陳年軼事】

 9年前(當時是大四上學期),推甄碩士班時,因為對於我個人來說,中山大學最先放榜 (因為在初審階段就被直接錄取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的碩士班,無需面試、直接正取)。

註: 當年推甄碩士班時,我完全沒有認識我所錄取的這些系所的任何一位教授,也 完全沒有 大學時期的學校教授協助引介 (我專題老師說他很少認識那些名校的教授)!

於是當時就email約了教授面談,結果騎車跑了一趟過去(從海科大楠梓校區騎去西子灣的中山大學,大概快20公里吧?),結果當時有約的那個教授好像不太知道他和我有約 (大概是助理約的吧?),一副不太想鳥我的樣子,然後敷衍我叫我去問他們實驗室的學生。

他們實驗室的一位學生(好像大學讀高雄大學的)聽到我大學是讀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就開始暗示我說,做工程不能硬幹、要用高級軟式計算(意思是我們技職體系都在硬幹? 我聽到當下快笑死),後來聽到我說我有錄取清大通訊所碩士班,只是我是高雄人加上家裡窮所以只考慮南部學校(中山or成大),所以我當時只是隨便從清交之間挑一間報名而已,當時清大通訊所碩班是100%書審,所以當時我也都沒去過清大,然後他聽完就不太講話了 (不知道是羨慕還是忌妒?),後來他們實驗室的其他幾位碩士生一直用很驚訝的表情看著我。

其實,我覺得這些都很無聊且幼稚且自卑,考上什麼名校又怎樣? 該看得是一個人的實質想法(理想)、和作為,而不是在那邊自卑心作祟去歧視技職體系,台灣社會總是有許多人會去執著這些無聊的事情(害得我都因為想要噹他們而跟著嘴砲)。

他可能不知道很多正規高職工程科系時期的專業科目內容中用到的數學量甚至可能和他大學時期差不多,專業科目本來就比他們早學得多。學得如何本來就是看個人造化,技職體系是硬幹?? 技職體系沒有理論??? 他可能誤會很大XD


個人簡歷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enliangsun/

相關文章: https://jimsun-embedded.blogspot.com/2021/10/blog-post.html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務實致用才是教育的最大核心目標! 技職教育的珍貴價值和產出,是你我的生活中所必須的!

專業技術、技職教育的珍貴價值,是你我的生活中所不能缺乏的(必須的),

每個人的「食、衣、住、行」都需要技職教育的成果!

務實致用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教育絕對不該只是培養一堆打嘴砲和寫廢紙的。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小時候在教育體制的填鴨考試成績分數,真的都能決定一輩子嗎? 執著名校學歷血統的迷思?

台灣有許多人很執著小時候的填鴨考試成績、學歷校名血統,但其實若只看小時候的成績,其實不太準確,也無法代表一個人的發展。

我在讀國中時期開始,很討厭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每天寫一堆考卷的教育方式感到厭惡,國中畢業時,學校的考卷累積起來堆積如山(好幾大箱),我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也不認為這樣強迫填鴨、強迫服從式的教育方式能培養什麼「人才」,怎可能激發真正深度的思考能力?

雖然還是有考上公立高職電子科,但是我高職一年級時期的共同科目的數學和物理是被當掉整套的,寒假和暑假都在重修,吃全套套餐。

當時也不太喜歡內容幾乎都是數學的高職電子科專業科目 (尤其是屬於類比電路的基本電學、電子學),原因是除了這些理論很有深度和難度之外,實習實驗也不容易。其實現在回頭看,對於被台灣社會主流觀念所歧視的15、16歲的年輕高職學生來說,這樣其實蠻正常的,這些學科內容就算拿到名校大學,一樣也是有一堆學生會學不下去、或者沒太大興趣。

但當時我就知道,其實高職的基本電學、電子學、數位邏輯等科目是很專業的,理論和實務都很紮實。同時也發現台灣社會對於技職教育的誤會很深,所以一直沒有完全放棄,

高三到補習班補基本電學和電子學之後發現其實很有趣,也知道了數學的實際用途,覺得這些真的太有趣了,為什麼學校教育大多無法讓學生看到這些專業學科的有趣面向呢?高職算還好的,聽起來普通高中可能更嚴重,學習大多是為考試競爭,而非為了真正的學習。

後來讀大學,除了已經明白專業學科的趣味之外,也因為大學的學習模式相對自由、學習空間也較大、較沒人管,反而因覺得自在,學業方面是全系第一名畢業,成績分數其實不能代表什麼,重點是當時對數理科目非常有興趣(和高三之前完全相反),我大學時期的專業科目內容大多都是數學,除了連吃飯都在讀學科之外,剩餘的多數時間幾乎都在實驗室做實務專案,大學的每個寒暑假幾乎都在接觸實務設計,在大四上學期推甄碩士班之前,有了四個教育部實務競賽獲獎和幾篇研討會論文,推甄碩士班推甄錄取台科大、雲科大、成大、清大(當時沒報名交大,有報台大但被刷掉)、中山大學等校的碩士班,碩士班期間依然參加多個競賽獲獎,我的碩士論文雖然因為碩二下學期還在執行幫教育部舉辦全國競賽的計畫所以只做了兩個月左右(過去已有累積相關基礎,兩個月每天熬夜拼命做,而且力求過程方法紮實可用,也希望有些學術新意),碩士學位論文口試成績是94.25分,而在成大碩士班畢業後到聯發科集團(晨星半導體,小m)工作幾年,後來回南部,短暫在晶豪科技台南分部服務,之間也曾到幾間科技大學擔任業界講師,也回成大帶碩士班學生大概有兩年,主要帶研究計畫和產學計畫的實際執行內容,也包含許多位碩士班一般生以及在職專班生的碩士論文內容,並在明新科技大學擔任兼任講師。

Again,台灣有很多人很執著小時候的成績、學歷血統,但是小時候的成績,不太準確,也無法代表一個人的發展,如果太過執著,反而才是種真正的障礙。

尤其台灣教育體制內在每個人小時候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屬於強灌式、填鴨式的,根本無法真正啟發多數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思考,我可能是個特例(之一),因為我特別觀察到技職體系被台灣社會嚴重誤解,所以沒有放棄了解專業科目,也對於台灣社會的這種文化嗤之以鼻,不覺得從小考試考好就是人才,所以也沒有放棄。

但是台灣這種教育體制和社會喜歡看名校學歷的觀念和文化(愛看表面)其實白白埋沒了一大堆有著豐厚潛力的人才。

例如我大學班上有幾位同學的程式潛力和天份其實比我還強,但他們不太喜歡像是工程數學、電磁學之類的學科科目考試方式,所以他們不像我這麼願意去花時間去讀這些學科,以致於他們有很多科目被當掉,然後他們的學業排名就很後面甚至延畢,

但難道他們不是人才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他們其實很強,但是台灣的教育體制害了許多人,其實只要體制方面能給予學生更多選擇和發揮空間、適才適所的話,到處都是人才。

表面上類似性質性質的學科,國中階段排斥厭惡,大學階段卻非常有興趣,或許台灣的傳統教育方式本來就不適合許多人,也不知道已經埋沒了多少人、讓多少學生覺得排斥厭惡、放棄學科。

絕對不是說一定要從小到大都考試考前幾名讀名校然後去國外留學的才是人才,那是很迂腐且不科學的古老迷信觀念。真正的科學精神就是客觀實事求是,而不是盲目追求名氣或者盲從跟隨社會主流觀念。

如果一路成績很好甚至留學國外,但是其實都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那也只不過是一路被社會觀念所填鴨的半個傀儡罷了,稱不上人才,即便因為學歷名氣而卡到什麼好位子,大多也不會想要奉獻社會,對社會來說沒什麼屁用。

公視在十幾年前拍攝的「危險心靈」電視劇,很值得大家去看,極力推薦。印象中,公視有將這部影片放到的Youtube上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fk6b4GQb4

---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高職學校的專業 值得高度尊重

高職學校的專業 值得高度尊重,下方連結FB PO文為 大安高工汽車科進修部 楊老師的臉書。

這些實學才能真正幫助台灣!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正常的高職電資科系的專業科目理論教育,其實很紮實, 而且內容太多了

延續之前寫的2篇文章:

「名校學歷」真的值得迷信和過度崇拜嗎? 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實際經驗和看法

每次在書局翻到高職參考書,都有感覺,

高職專業科目課綱(至少我讀過的電子科系) 的理論課程基礎真的很多、很紮實,而且我甚至認為內容太多了 (對那年紀的學生而言)。

(學太多,很多內容考完試如果沒常用,就會就逐漸淡忘。但是,這個問題,其實在普通高中體系更嚴重,大多只是為了考試而學)

以最近在書局看到的高職「微處理機」科目的幾本參考書內容為例,包含 CPU組織架構(以x86和Z80為例)、指令集/組合語言、各式記憶體種類(DRAM、SRAM、NAND/NOR  Flash、EEPROM等等)、各式週邊(GPIO、Timer、UART/RS232、I2C、SPI、ADC、DAC等等)、isolated-I/O、memory-map I/O、中斷、RISC/CISC、堆疊、Cache觀念,甚至連多核心架構都有介紹!也有8051 MCU內容。

計算機概論的內容也不錯,而關於上層軟體的實作相關方面有VB程式語言(以這階段來說我認為蠻適合)。

在屬於類比電路方面的基本電學和電子學的內容,幾乎全部都是電學對應的數學計算,也沒比大學的電子學簡單  (我在讀科技大學的時候的電子學課本是名校大學也都在用的smith電子學的第五版,這本是電子學其中一本bible),基本上教學的重點內容是幾乎和高職時期的這些科目相同的,而數位邏輯電路也是一樣(讀科技大學時期是用morris mano的digital design,這本也是該領域bible課本)。但是大學的授課時數相對少(每周三小時、扣掉期中考期末考和一些國定假日,大學實際授課時數會很多嗎? 其實不會比高職紮實的,但高職那時年紀較小是真的,但是厲害的學生還是有,學習看個人)

其實很多高職課本和參考書裡面的專業知識,許多人讀到名校碩士甚至博士畢業,當了業界工程師或大學教授,都未必清楚,甚至有些人對這些基礎沒聽過(很多人在大學修課就像沾醬油,早忘光了),

很多讀到名校碩博士畢業的人可以捫心自問,自己真的熟悉這些基礎觀念嗎?

技職教育在台灣被歧視和忽視,對台灣社會是極大損失。

誰說高職沒有理論基礎?

(附上近期在書局看到的其中幾本參考書照片,而照片中有兩本書的作者是自己當年就讀的高職電子科的老師)





許多台灣人很喜歡說 讀高職沒理論基礎、讀普通高中才有學術理論基礎

其實我們可以看看 (如圖)

高職升學的 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和 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的 統測題目內的專業科目(基本電學、電子學、數位邏輯、計算機概論、電工機械 等) 

是否大部分的題目和內容,台清交成等校電機資工系的電機電子博士教授都會?

一定會有人說曾經學過,但久沒用就忘記了。沒錯啊,大家都這樣,可以理解,那所以普通高中的考試就沒這問題? 難道技職教育就是比較該被歧視嗎?

我親眼看過許多教授(電機博士 或 資工博士)根本不太知道這些基礎的阿,那所以技職該被歧視? 請不要忘了 這是高職生的題目。

歷屆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統測)試題 (考古題):

下面是110學年度四技二專統測 電機與電子群 資電類 和 電機類的部分試題截圖:
 

          



    

          

 




再舉個例子

其實如果以台灣社會一般對於考試成績分數的傳統觀念來說, 

成大某些工程系所(電資相關系組)碩士班,過去收了蠻多大學時期讀樹德科大的學生(碩士班推甄,可能是因為有些教授之間相互認識推薦),我會有這個印象是因為我看過許多位。

其實統測滿分700分,在我考統測的那幾年,以電機電子群電子類來說(電子類 就是現在的 資電類) ,樹德科大 只要250分左右就會錄取,後來應該更低。

而當時隨便一間本島的國立科大,其實最少都要530分以上(登記分發),跟250分差很遠。

但是很多成大教授因為根本不清楚科技大學的分數排名或者入學狀況,所以反而可能對這些相對高分的本島國立科大的印象較差,

上述這情況這是有所矛盾的,

但是其實許多大學時期讀樹德科大的學生,後來在成大碩士班依然都會順利畢業,而且表現可能還不錯,也看過碩士畢業就去聯發科當工程師的。

這些現象反映出了蠻多的事實,可以讓大家反思,技職體系真的有比較差嗎?? 該受到台灣社會的歧視嗎? 

Ref: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名校學歷」真的值得迷信和過度崇拜嗎? 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實際經驗和看法

(先說明第一張入選獎獎狀的照片,我並不是成功大學的專任教授,當時指導成大碩士班的同學們報名比賽當下的那個學期,我是在崑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擔任業界講師、並且在成大擔任臨時人員,主要負責指導成功大學的一些碩士生們,這些並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只是要說明我並不是在唬爛,也不是在打嘴砲。以下的文章內容才是重點)

                   

                   


有很多台灣人總是喜歡把一個人小時候(十幾歲)在傳統填鴨教育體制內的考試結果,給當成一個人在這輩子撕不掉的的標籤,這或許是古代獨尊科舉考試的文化遺毒所造成的觀念。

我是一位讀高職出身的人,在去產業界上班之前,畢業於成大碩士班(當年推甄碩士班時期曾錄取清華大學通訊工程所碩士班,後來選擇成大工程科學系碩士班就讀。為何當年不選擇讀科技大學碩士班? 其主要核心動機就是為了證明我讀技職體系和普通大學研究所一路以來的比較和觀點),但坦白說按照這一路的實際經驗,我認為我當年所就讀過的高職教育的專業度是很高的、除了有許多實驗實作的機會以外,理論也很多很紮實、其實高職的理論並沒有比較少 (我個人過去就讀工程科系的經驗是如此)。

甚至我現在回頭看,都還會認為對於那個年紀的年輕學生來說,其實當時理論課程學得太多了。台灣人總是在學校裡面的時候學太多只為了考試而學的內容,但在畢業投入職場後多數人卻用到太少(甚至是沒相關,或者考完試就忘光了)。

而就我個人求學經驗來說,相較之下,名校大學其實也沒有比較專業。一個人實際上在專業領域方面學得如何,除了遇到少數好老師的特殊際遇之外,主要還是個人累積的問題,而不是因為畢業於什麼學校。

以台灣過往的歷史來看,讀高職或專科學校出身但是當到名校大學教授的也大有人在(就算技職體系在台灣是劣勢還是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如果是未來技職教育真的逐漸沒落消失的話,這些例子就很難再出現,這樣的發展趨勢未必是好事)。

我曾經跟許多 名校、非名校 畢業的人們一同共事過,也實際指導過所謂的名校生(包含 研究計畫、產學合作案、專業領域競賽專案、碩士學位論文,證明如上方照片所示)。

其實一個人在專業方面的能力強弱,本來就都是取決於個人在該方面的實際累積和心態而定,和他本身就讀或者畢業於什麼學校,並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在少子化嚴重(已確定、不可逆)、可能幾乎人人都是台清交成政等「名校」畢業的碩士的未來,若依然過份執著名校校名(不合時宜的老舊觀念),把這些校名當成一切,真的非常無聊,且代表從來沒有深入了解過實際狀況。

例如讀XX大學碩士畢業就代表一定怎樣、或者就一定很強之類的迷信幻想,其實未必是符合實際現實狀況的 (會覺得名氣代表實力的人,通常是因為參入了以名氣為尊而導致在觀念上已經先入為主)。

真的不必讓刻板印象、傳統社會主流價值觀/信仰、幻想和無謂的名氣崇拜 給沖昏自己的腦袋,對於人事物都不該只看其表面。

尤其是技職體系學校,在這個很瘋狂迷信名氣(科舉考試遺毒觀念充斥)的社會中處於劣勢,更應該務實且自強,而不是自卑。 

事實上,台清交成等學校畢業的學習能力和反應就一定好嗎?   而換個角度來看,不是讀這幾間學校畢業的人,其學習能力和反應就一定不好嗎? 其實這些觀念大多都是傳統刻板印象和迷思。

在小時候(讀國中、高中階段)不喜歡台灣教育的傳統考試,不一定就代表不聰明。不喜歡台灣教育體制內的考試、但很聰明的人,其實可多著呢!

再分享個個人經驗,我讀成大碩士班時,主要是就讀電資工程領域相關的組別,覺得其實當時的數學理論內容的數量,或許並沒有我在高職時期所學來得多 (我高職是讀電子科,基本電學的交流電、電子學的數學理論基礎都蠻多的),可參考下列文章(該文章引用的連結其實只有列出一小部分的高職電子科教材內容)。

 【社會迷思】高職所學真的會缺乏理論基礎嗎? 以高職理工科系(高工的電子科)的教材內容為例


其實比較有思考能力的人,有時反而會在求學過程中,因為不認同體制內的死板填鴨教育,或者因為在那個年紀和某些老師們有衝突或誤會,而不去應對考試,這其實絕對不是笨,但是卻被許多台灣人貼上學習能力比較差、不會讀書、沒耐性之類的負面標籤,其實這些大多都是傳統刻板印象、偏見、迷思和誤解。

如果沒有真正想學習專業知識的心態和熱忱,那考試分數和學歷校名 基本上都是虛的。

為了迎合社會主流觀念、譁眾取寵、親友讚賞等目的而去取得考試分數和校名,這和真心想要學習專業技術知識,本來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反之,如果對於小時候所受到的填鴨教育考試感到排斥,但真的對專業有熱忱的話,其實那些基本學識自然會在真正需要時補足,並不是大問題。

但台灣教育從來就不重視什麼真正的「興趣」、「啟發」,大多是在填鴨,不鼓勵學生做深度的思考,基本上只是培養服從體制和名氣權威的奴性。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嵌入式系統基礎原理與實務課程】初學者到底該學習哪款MCU? Subroutine/Function call實際上做了哪些事?

 👇延伸上次的GPIO基礎學習說明


❓許多初學者或工程師朋友們常會問我,想學好嵌入式系統基礎,到底該學ARM、8051還是PIC? 該學習幾位元的CPU平台?

🥸首先,我建議應該先了解這個問題是在「問什麼」,什麼是ARM?
ARM是CPU,而8051和PIC是MCU,朋友們可自行想想看,CPU和MCU是一樣的東西嗎?

又,假設初學者只有呼叫過(複製貼上、頂多改參數/引數) 人家所寫好的API (例如開源社群 或者 IC Design公司的軟韌體單位 所提供的API Library函數庫)來驅動MCU作事(完成功能)的話,

🔎我們以呼叫下列函數為例子 (不針對特定平台,但看函數名稱應該很清楚這在做啥):
GPIO_Setup(Pin_number, Output);
GPIO_Output(Pin_number, High);

無論你是使用什麼CPU based的MCU/SoC晶片為核心的板子(無論CPU是ARM、8051、MIPS、AVR、PIC MCU內的CPU),上述code確實能讓MCU的GPIO Port輸出數位訊號的1(高電位),

但是,如果只是呼叫這些函數的話,有讓你接觸到CPU架構嗎? 和CPU有什麼關係? 甚至很多人可能沒思考過,到底什麼是CPU?

初學者或沒思考過這些問題的工程師朋友們,也有可能會連上述這些範例程式碼,在MCU上電開始動作時,到底是被存放在哪裡的狀態下被CPU給提取和執行,可能都不清楚 。

🧐但我們試想一個問題,如果只是呼叫函數,而從來沒了解過背後的原理基礎,那是否一位受過基本實驗訓練的國中生、高中生就能作這些了? 對於系統開發設計的基礎知識與深度是否足夠?

恐怕有許多朋友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

‼本園區的 「嵌入式系統基礎原理與實務課程」,能藉由適合初學者奠定基礎觀念的8051 MCU (架構相對簡易清晰的微電腦平台) 作為教材,讓你了解CPU到底做了些什麼? 當然每款CPU之間會有差異,但是建立基礎觀念之後,許多觀念都是通用且可延伸的。

再次重申‼ 這個課程並不是只教你8051 MCU怎麼用,也不是只教8051,
而是以8051這款 架構相對簡易清晰的微電腦平台 (且資料完整豐富)作為實作/實驗/理論觀念驗證的實驗平台,

期望學員能在學習完課程後能奠定嵌入式系統(更精確來說是電腦底層觀念,不只是嵌入式系統)基礎,包含CPU指令集/行為、記憶體存取、基礎常見周邊裝置驅動應用、基本介面電子電路(類比&數位),

希望學員將這些學習內容消化吸收後,在未來於職場工作上遇到其它微電腦晶片平台時,可以有清晰的架構觀念,能舉一反三、能藉由紮實的基礎而在未來工作之中遇到其它平台時,能有自行舉一反三、擁有自學熟悉新平台的能力。

-------

🥸 再延伸上述的說明內容,以subroutine call或者function call為例

👉無論是哪款CPU,基本上都會有一些必須的暫存器,例如PC (Program Counter register,程式計數器)、 SP (stack pointer register,堆疊指標)、PSW (Program Status Word register,程式狀態字組),這些暫存器的用途為何?

👉堆疊(stack)是什麼時候需要使用? 呼叫subroutine(這邊是指組合語言的副程式)或者在C語言作function call時是如何被使用? 是如何被實現? CPU在此時做了哪些事?

👉當撰寫C語言去呼叫函數、或者撰寫組合語言呼叫副程式,CPU所執行的程式流程是怎麼跳 過去執行subroutine的?

👉中斷(Interrupt)發生時,又是如何使用堆疊來完成中斷機制? CPU所執行的程式流程是怎麼跳 過去執行ISR (Interrupt Service Routine,中斷服務程式)的?

👉以8051內的CPU指令集為例,CALL指令分為ACALL和LCALL,差別在哪? 而和Stack(堆疊)相關的PUSH/POP/RET/RETI指令是在做什麼的? 實際上做了哪些相關的事?

👉CPU在執行完subroutine或者ISR(中斷服務程式)之後要如何回家(回到主流程?) 如果堆疊之中這些被存放的值被意外地改掉,會發生什麼事?

再講些題外話,
👉如果用C語言撰寫MCU程式,你知道main()函數被執行之前做了什麼事嗎?

👉如果用C語言撰寫MCU程式,例如宣告變數 unsigned char i=1; 你知道這個i變數的物理實體設備空間實際上是什麼嗎? 知道實際上這個i=1是如何被實現的嗎?




🥸 再強調一次,如果只有經歷過呼叫現成的API的經驗,讓MCU會動就滿足,而從來沒了解過這些API背後的底層原理基礎的話,那是否一位受過最基本的實驗步驟訓練的國高中生就能做這些了? 讀到大學甚至碩、博士畢業,或者身為工程師的專業度在哪裡呢?

我想這些是很值得大家思考的事! 我認為專業領域的視野和深度,可以決定一位工程領域人員的實際專業價值。

‼課程進一步詳情請參見下方blog網頁的課程介紹👇: